李花
【關鍵詞】 家校合作;教育途徑;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2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8—0042—0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求中小學生要學會做人“建構符合道德的價值體系,并承擔個體的社會責任,熱愛生命并感激生活的給予。學會做人還意味著除關注自己之外,還有對親情和友情的看重,與親朋好友之間的密切聯系,對父母的關心和體貼,并承擔應盡的義務。”面對以任性、自私的獨生子女為主要群體的學生,僅靠學校教育已經不可能培養出具有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的良好品質,只有依托家校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一、 依托家校合作,班級互愛成為習慣
1. 創設輿論氛圍,關愛班級弱勢群體。班級里,總有些孩子因為身體單薄、性格懦弱、反應遲鈍等原因處于劣勢。在家長的影響和干預下,這些孩子在交往時無形中就會被排斥。班主任應該承認這種現象的客觀存在,格外關注這些孩子,除了利用班隊會及各種活動的時機創設扶弱、助弱的輿論氛圍,必要時進行一幫一之外,還要利用家長會和班級親子活動的機會,引導家長不要以成績取人,鼓勵孩子與不同的孩子交往,發現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
2. 看望慰問生病的孩子常態化,在孩子心靈播種關愛。生病住院的孩子,最想念的就是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最渴望的就是見到親愛的老師和同學了。體貼孩子們的這一心情,我們把看望生病住院的孩子作為一項班級常規。每當有孩子住院,班委會負責組織孩子們自愿捐款,準備禮物,家長代表、學生代表以及老師共同到醫院進行看望。幾年下來,這一舉措既溫暖了孩子,使他們受到了關愛他人的教育,也溫暖了家長,家長之間也像好朋友一樣相互關心,經常聯系。
二、依托家校合作,面對突發事件愛心如涓涓細流
1. 班主任的愛心是無痕的教育。一位班主任首先應該具有慈悲的情懷,強烈的憐憫心和同情心。當孩子遇到不幸時,班主任真誠地關懷不僅給予孩子溫暖的慰藉,還濡染著家長及孩子的愛人之心。今年,一個學生的父親不幸因車禍罹難。我第一時間在班級QQ群里發了消息,家長們相繼發出慰問。接著我和家長代表先行代表全班同學和家長去吊唁逝者,慰問生者。當該學生返校后,我約她談話,為她拭去傷心的淚水,也教育孩子們要關心、體諒、愛護她。在班級溫暖的懷抱中,這個孩子順利地渡過了失去父愛后最痛苦的時期。
2. 家長的支持和參與使愛心落地有聲。當家長們了解到這個家庭失去支柱生活很窘迫的情況,都表示要為這個可憐的孩子盡一盡自己的心意。他們在班級QQ群里討論并發起捐款,獲得了一致贊成。次日,一天之內收到捐款6000元。當我們把這筆捐款送到這位學生家里時,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人間自有真情在,相信孩子們也明白了怎樣去幫助那些身處不幸的人——不僅僅是同情,還應該有力所能及的援助。
3. 孩子們的愛心自發自覺。發生這件事情以后,孩子們與這個學生相處時,對她也更加關心、更加愛護了。正因為家庭和學校互相配合,互相溝通,教育目標一致,教育觀念相同,孩子們才會自發自覺地加入到愛人、自愛的隊伍中來。
三、依托家校合作,拓展教育途徑,愛心綿延無際
1. 利用家長資源,拓展教育途徑,創造愛的教育的機會。家長們來自各行各業,見多識廣,經常和家長交流,組織親子活動,可以有效地利用家長資源,拓展教育的途徑。為貧困學生進行捐助就是這樣一個事例。班上一位同學的爸爸因為生意的原因,經常往來于青海省西寧市塔爾寺一帶,得知有許多藏民生活非常艱難,嚴冬將至,急需御寒的衣物,那里的孩子也很需要學習用品。聽到這個消息,我們組織班會進行討論,大家當即決定為這些少數民族同胞募捐一批衣物和學習用品在入冬前運送過去。
2. 小手拉大手,親子共同參與,以愛心感召愛心。我們的決定得到了家長的強烈響應。班里的講臺邊被臨時開辟為衣物儲存處。孩子們上學來的時候,總是提著各色各樣的大包、小包。有的捐贈衣物比較多,家長就開著車親自送來;有的家長不但送來了贈品,而且送來了裝物品的包裝袋。我們雇車派代表將捐贈的一卡車物品平安送達目的地。隨著微信照片的不斷傳來,班會上,我們一起觀看照片,閱讀微信,感受“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的幸福。愛心凝聚成的洪流,一次次地在孩子們心頭蕩漾、澎湃。
經過點點滴滴地浸潤,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在我們班不是空洞的口號,被孩子們化作了具體的行動。在愛心培育過程中,班主任是核心,引領著家長與孩子;家長是中堅力量,以自身行動帶動孩子們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孩子們在老師和家長的影響下,受到教育,也自我教育。在愛的教育的路上,我、孩子、家長都在不斷地成長,也越來越明白了孩子的愛心培養必須依托家庭教育這棵大樹,以愛心濡染愛心,才能切切實實地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關于小學家校有效合作的實踐研究” (課題立項號:GS〔2013〕GHB0293)階段研究成果。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