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國斌
【關鍵詞】 高中;美術教學;情境;創設;
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8—0116—01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在美術教學中積極運用情境教學,可以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 因此,教師要積極運用情境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視覺、聽學、觸覺等感受,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美術學習中。
一、音樂渲染情境,使學生主動探求新知
教師應確立啟發、引導、探究的教學觀念,給學生提供一個提出豐富問題所需的和諧、寬松、自由、愉快的學習氛圍。因而,我經常把音樂引入課堂,因為優美的旋律能牽引學生的思維進入畫境,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探求新知。
如,在欣賞中國古代繪畫“山水單元”專題時,我播放了《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民族名曲,渲染作品的意境,引發一種思古的心境,讓學生達到未見其境如臨其境的感受。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如古人般暢游在幽靜的山水之中,感受大自然山水的美景及意境,這樣學生就能不知不覺地進入對山水畫的鑒賞之中,從而引起情感共鳴,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多媒體演繹情境,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征,巧妙運用多媒體,將教材中蘊含的意境美、藝術美充分呈現出來,使教材中的靜態美升華為動態美,促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真正使學生愛學、樂學。
如,在“中國古代繪畫擷英”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利用文字、圖片、圖像、音視頻等多媒體技術手段,展現中國古代文人畫家“賞絢麗之美景,聽悅耳之琴曲、悟筆墨之情懷、繪五彩之錦繡”的閑情雅致。通過賞景、品畫、技法演示等直觀性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認識中國傳統繪畫的基本特點、藝術特色及基本的表現方法,了解中國繪畫與文史哲儒等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民族自豪感,將學生不知不覺地引入繼承與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傳統藝術的和諧人文情境中。
三、生活展示情境,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論是新課標理念下高中美術教改探索實踐的一條重要的指導思想。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也曾說過:“通過生活并來自生活的課,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課。”可見,美術繪畫的素材應該是來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這樣才更容易打動人,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真實。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用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去看世界、看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感人瞬間,并將之轉化成自己的繪畫素材。
例如,在進行美術欣賞教學時,教師可以把課內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活動相結合。可充分利用學校建筑中的門廳、走廊、教室等場所展示學生作品或教師作品,既可美化校園,營造藝術氛圍,也有助于提高學生欣賞、評述美術作品的能力。在欣賞現代建筑藝術時,可讓學生到校園中走走,自己分析、評論校園建筑的布局和特色;或帶學生參觀當地的美術館、博物館等文化遺產。
美術欣賞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涵蓋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滲透著各門學科的知識。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賞美術作品,學生對自己熟悉的審美對象會產生濃厚的興趣。
四、鑒賞交流情境,誘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堂好的美術鑒賞課,應該是情與景的創設、音與畫的合璧、真與美的展示。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體驗美術學習的魅力,能使學生在美術鑒賞中滲透活動精神,超越功利傾向,沉浸在美的熏陶之中。
如,在“楚王問鼎──商周青銅藝術”一課的導入中,首先可讓學生看到曾侯乙編鐘,然后再聽到用曾侯乙編鐘演奏的《楚商》,這樣學生就能馬上進入本主題的文化情境;接著教師再由楚王問鼎的故事把學生引領到商周青銅藝術的教學中,并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襯以青銅古樂,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總之,美術教學應借助于情境教學法的原理,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通過優化教學環境,創設出一個與內容密切相關的“情節”、“空間”或“場景”,圍繞學生的美術學習實踐,對學生的心里狀態、情感因素、行為指向產生影響,形成相互關聯、多向折射的審美心理場,從而達到美術課堂教學的藝術化。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