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夢佳
摘 要: 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招生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跨學科報考研究生的現象也日益突出。由于跨考又是一項摻雜著感情、理性、抉擇、喜憂的工作,其中涉及很多關于心理、謀略、博弈、權衡的知識。而孫子兵法就是這樣一部暗含著人生哲理、謀略心理和博弈抉擇論的書籍。作者運用分析比較法和訪談法窺探跨考之路,旨在將孫子兵法中的精髓融入到跨考中,從而給“準跨考生”們提供借鑒和指導。
關鍵詞: 孫子兵法 跨考動機 跨考過程 跨考現狀
2003年7月,中國跨考咨詢中心成立,并在2004年改名為“跨考網”,專門為跨學科考研的學生提供眾多服務,包括學科課和公共課[1]??鐚W科考研的書籍也相繼出版,從跨學科理性篇、跨學科政策篇到跨學科培養篇都作了詳細介紹。本文中研究的跨學科研究生,是指在考研的時候,改變本科所在的學科,進入到另外一個學科領域的學生。比如本科屬于工科領域,考研的時候則選擇跨入到農學領域,或者本科屬于理學,最終卻考取了管理學研究生等。行文思路包括三個部分,分別為跨考動機、跨考過程、跨考現狀。每一部分都有對應的孫子兵法分析??缈际且粓鰶]有硝煙的戰爭,孫子兵法在古代能夠成為各位兵家必讀之書,那么在現代同樣有其適用的價值。
一、跨考動機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2]。此處筆者只取前三個地形描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梢酝?,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3]。如果將這三種地形類比為跨考前的環境分析,即可產生這樣的三種情形,具體見下表1。
通過這樣的分析對比,可以看出,跨考的環境如同戰場,每一位“準跨考生”都應該看清形勢,確定好跨考的動機是什么,是為了繼續在學術上深造,還是為了規避就業壓力,抑或是真的想為自己重謀職業發展道路。針對跨考動機問題,筆者對兩位跨考生做過相關訪談,兩位訪談對象分別稱作訪談對象1(本科為江南大學自動化專業,現為江南大學設計學研一學生)和訪談對象2(本科為河南平頂山學院數學系學生,現為東南大學教育學碩士一年級)。根據訪談結果分析,筆者得知,訪談對象1跨考動機源于他對本科專業的興趣淡化,并且本科就業形勢嚴峻,起步工資在3200左右,加上身邊有學長跨考成功的案例,更是促使他跨考心儀已久的設計學專業,不過訪談對象1跨考的核心動機主要是源于興趣。而訪談對象2在訪談中明確表示,數學專業其實不是她的第一專業,她的第一專業為編導,落選之后才補錄的數學專業,再加之訪談對象2具有名校情節,所以她才選擇跨考,她跨考的動機首先源于名校情結,其次是對數學專業不感興趣。
二、跨考過程
一旦決定跨考,就要面對很多問題,比如跨考方法、跨考心理、跨考壓力等,如何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呢?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4]這句話的意思是大凡先到達戰地而等待敵人到來就沉穩、安逸,后到達戰地而疾行奔赴應戰就緊張、勞頓。因而,善于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設法調動敵人而自己不為敵人所調動。孫子告訴我們就是要提前做好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
孫子亦云:“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于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并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5]意指在敵國境內進行作戰的一般規律是:越深入敵國腹地,我軍軍心就越堅固,敵人就不易戰勝我們。在敵國豐饒地區掠取糧草,部隊給養就有了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隊,不要使其過于疲勞,保持土氣,養精蓄銳。我們在跨考的過程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而在訪談過程中,兩位訪談對象關于跨考過程提及的不多,訪談對象1明確表示自己在中途的時候從未想過要放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跨考承受的壓力很大,并且后期心情波動很大,很怕失敗。而訪談對象2是個獨立自主、不易受外界影響的人。但是談到跨考過程,她的回答跟訪談對象1差不多,同樣也承受了很多的壓力,總在思索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好在最終的結果是兩位訪談對象都成功地實現了自己的跨考夢,熬過了這一段艱辛之路。這也正是孫子兵法的現代價值,不僅僅用于古代的真實戰場,同樣也適用于現代各種無硝煙的戰場。
三、跨考現狀
跨考現狀包括如今跨考生的學習狀況和專業認同度。關于學習狀況,筆者也對兩位受訪者進行了交談,同時將訪談的結果與孫子兵法中的內容作了比較。
學習狀況包括學習方法,而專業認同度則與孫子兵法中的鼓舞士氣類言語有關。根據這兩個維度,筆者作出了以下比較,見表2。
通過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孫子兵法不僅在跨考動機和跨考過程中有實際指導意義,而在對于跨考生的學習狀況和專業認同度方面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由表2我們可以得知,孫子兵法中的第十八計:擒賊先擒王,以及第三十計: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6]。對應在跨考生的學習狀況中就是抓住主要矛盾,以專業課為主,同時要循序漸進,方可成功。《孫子·謀攻篇》中講道:知勝有五,其中之一是“上下同欲者勝”[7]。即是說,官兵同心,上下齊心協力,就可以奪取戰爭的勝利。這是孫子提出的分析決定戰爭勝負的一個最根本的條件。由表2我們可以得知,上下同欲者勝與跨考生的專業認同度也有莫大的聯系。而對于跨考生來講,學校的歸屬感意識和專業認同度同樣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根據兩位訪談對象的訪談結果得知,專業認同度越高,學習狀態越好,反之,則越差。
四、結語
孫子兵法研究與跨考生研究看似毫無相干,但二者實則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人生如戰爭,戰爭中的很多規律都可以對應到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孫子兵法中的通、掛、支地形,告訴我們跨考之前應該分析跨考的“地形”,根據跨考的環境決定是否跨考,以及跨考什么樣的專業勝算才會大一點;孫子的“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以及“凡為客之道,深入則?!?,是對跨考生的勉勵與鼓舞。對于“擒賊先擒王”和“漸之進”的戰爭方法更是給跨考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現實指導。我們學習孫子兵法,并不是簡單了解其對于古代戰爭的意義和價值,更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其含義,學會融會貫通,將孫子兵法的精髓真正貫徹到我們所需要了解的領域中。從這個角度來講,孫子兵法更像是人生的哲學,是一種“形而上”的事物,而跨考生研究只是其研究指導的一個觸角。
參考文獻:
[1]李尚群.告別規訓:研究生跨學科能力的培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17.
[2][3][4][5][6][7](春秋)孫武.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5):56,33,62,17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