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仁敏
摘 要: 當今社會孩子的愛心缺失嚴重,這跟孩子生長的環境及教育方式有極大關聯。就當前社會,家長方面對孩子的關心、重視程度不夠,少了一份真正有意義的愛的教育,學校教師對孩子缺乏愛心,忽視心理健康教育。文章分析了社會方面對孩子愛心教育的影響,就孩子的心靈教育展開論述,然后對愛心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關有效措施等。
關鍵詞: 愛心 心理健康 品德培養 教育措施
近幾年中國湖南衛視推出了一檔關乎教育的節目“變形計”,此節目大多講的是城里富家孩子與農村貧苦孩子互換環境生活的實際體驗,從節目中,大家能夠明顯看出農村孩子與城里孩子的區別,節目大多突出的是農村孩子的勤勞與懂事,而反映更多的是城里孩子的現代病。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物質條件的改變,當代孩子的成長問題層出不窮,從“變形計”節目中那些孩子所呈現出的現代病可以看出實際反映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問題,一個心理健康不健康、人格不完整的孩子所表現出的便是上面所說的那樣,并且展現在他人面前的,一種負面的社會病態。正是如此,更加凸顯了教育的重要意義,教育是以塑造人為目標的,而且現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關心人,培養人,要實現這一目標,社會、家長、老師對孩子的教育便責無旁貸,并且應該思考如何對癥下藥,讓孩子變成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愛心的健全人,當然作為培養孩子成長的關鍵人物:家長和老師首先要有一顆愛心,并且用心以待。
一、孩子的愛心現狀及缺失問題
1.家庭因素
如今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處于中心地位,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整天都被愛包圍著。而且現在的家庭經濟水平有顯著提高,孩子一有要求,家長有能力并樂意立即滿足他們的需求,對他們過于溺愛,唯恐孩子受到半點欺負,委屈。孩子在家長的這種庇護溺愛下,形成了不少弱點,使得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只知道一味占有,不懂得付出,一味被愛,不懂得關愛他人,不懂得分享,任性,亂發脾氣。這種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僅沒有引導孩子正確成長,反而造成孩子心理發展的扭曲和愛心的缺失。家長本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本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環境、結構、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員關系直接影響孩子的愛心成長,家庭的教育觀念和方法至關重要。家庭風氣對孩子的愛心養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這種不正確的愛造成了當代孩子的種種現代病,以致愛心喪失,目中無人。
2.學校因素
除了家庭以外,孩子的其他時間大都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便是孩子成長的第二個大家庭。即使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學校也開始轉變課程設置,像品德教育課,心理健康教育課也在很多小學開展,但是受重視程度如何呢?受傳統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影響,教師更多關注孩子的語數外主課成績。其實,一些學校的心理課,品德課只是學校的一種“門面裝飾而已”,心理課、品德課老師跟其他主要課程老師相比,課程實施效果不佳,學校領導重視度不高。學校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沒有過多關愛孩子,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某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沒有對后進生進行心理關注,導致后進生更加厭學,心理脆弱。教育的核心是什么?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以人為本,培養健康人格,這是一切教育的最基本原則。學校培養孩子的愛心是為其他學科的教學奠基。
3.社會因素
信息時代,社會媒體、網絡等除了使人們的生活更快捷以外,對現代兒童的身心健康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現在孩子們在家看電視時間長,不管呈現在面前的是好與壞,對于孩子來說都是很直觀的視覺刺激,一些孩子還會模仿,電視、網絡的消極影響對于孩子的情感培養、個性塑造有負面作用。孩子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風氣及周圍人的文化生活形式,都影響他們的愛心成長。
二、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的措施
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是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的一項奠基工程,對孩子一生的健康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為孩子的成長及步入社會做好準備。對于孩子的個性發展而言,沒有什么比愛和親情的需要更重要,愛無處不在,就看怎樣給予孩子正確的愛,怎樣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教育,并且怎樣培養孩子發現愛,擁有愛心,愛他人。
1.做正確有愛心的父母
“人之初,性本善”,只要在孩子心靈播下愛的種子,就能培養出良好的品質。家庭是重要的“愛心”培育基地,父母就是愛心播種者。
第一,愛心培養從小抓起。營造有愛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溫暖有愛心的家庭中成長,時刻感受到父母對自身的關愛,從而使愛心在孩子心中萌生。第二,愛心需要榜樣示范。父母良好的示范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因為兒童有特殊的“天賦”傾向——模仿,那么孩子行為的習得更多來自家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因此,父母孝敬老人、關愛他人、樂于助人等,就能感染并喚起孩子對他人的關心。第三,時刻培養愛心精神。生活中處處都能體現愛,家長要時刻引導孩子的情感方向,聯系生活細節,耐心地、不失時機地激發孩子的愛心,向孩子滲透愛的情感,時刻傳遞出正能量。長期如此,孩子心中自然會滋生愛心。
2.教師的愛“心”教育
學生是鮮活的生命體,教師在教授學生專業學科知識的同時,還要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人格塑造、情感培養,這是為最終實現教育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首先,教師是教學工程的靈魂工程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是對教師,對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要求,即教育者不僅必須具有學科專業知識能力,而且必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據此兩點可知,教師自身的品德修養是進行教育的前提。只有教師的自身道德完善后,才可以有效幫助并培養學生的道德。一個擁有“愛心”的教師,才有可能對學生施加愛心教育與培養。一方面教師不再單單傳授專業知識,而是作為一個愛心工作者給予學生更多關注、關懷與理解,給予學生更多重視,這便能使他們意識到自身價值的存在和必要,更能樹立他們對生活和學習的信心。無論教師還是學生皆是塵世凡人,不是說誰都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優點,課堂教學中老師不能區別對待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生,尤其是對待所謂的“差生”應該給予更多關注,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不能再對差生持漠不關心甚至粗暴心態,而是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通過不同的教育方式,使之漸漸改變,改變以往的那種“恨鐵不成鋼”的想法,對其因材施教才是教師愛心的體現。教師的愛心教育和愛心示范能使學生獲得深刻效果。并且同伴之間的榜樣示范是實施愛心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這就需要教師在班級里建立充滿愛心,相處融洽的班風,布置充滿情感的教室環境,使得學生在積極的環境下受到老師的正面引導與環境的熏陶影響,循循善誘,強化愛心的存在,培養學生的愛心意識。再者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這是愛心教育的一種體現,愛學生的心理,使學生有健康的心理狀態,這是愛心教育的質的體現。課堂上多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的教育,心理健康是學生進行其他學科并且做人的基礎,從青少年心理狀態看,心理問題普遍存在,許多方面表現出向低齡化發展趨勢,這些問題的成因可以追溯到他們的小學時代,兒童時代的教育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階段,當然作為這個階段的施教者——教師必然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主體,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建立朋友合作關系,拋開傳統的“師道尊嚴”心態,轉變自身角色,真正走入學生的生活中。及時發現學生的不健康心理或不良行為,耐心給予輸導,讓學生感受愛的體驗,從而端正他們的不良行為。愛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目的的最終歸宿。
3.社會力量
社會是孩子們生活的第三環境,國人素質的提高對孩子的身心成長算是一種旁敲側擊的教育,同時大眾媒體關于愛心的正面報道越多,孩子們在電視面前所接受的正面教育是最直接和易接受的。社會經常組織一些獻愛心活動是培養孩子愛心的一項措施。
總的來說愛心教育不是單方面的付出就能夠達到的,它不僅是一項持久的,而且是復雜的工作,不管是家長、教師、社會群體等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責任,有義務,孩子是以后社會的主流,他們的健康成長與否直接關系到未來社會的道德素養的高低。沒有健康的心理,就沒有愛心的呈現。在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時,一是給予孩子愛心,二是培養孩子有愛心,三是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有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長,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張明編,著.林崇德,董琦,主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9.
[2]謝占杰.論愛心及愛心教育[J].許昌師專學報,2000(1).
[3]中國洪澤[EB/OL].http://www.hongze.gov.cn/art/2011/10/
31/ar.
[4]百度知道[EB/OL].http://zhidao.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