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維忠
摘 要: 針對我校某些學生文化成績較低,思想素質行為表現不好的現狀,要努力摸索出學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徑,努力探索出一套既適合學生特點、生動活潑,又具有可操作性、扎實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因材施教,強化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使廣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關鍵詞: 因材施教 德育工作 陶冶情操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我校始終把德育工作放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以塑造美的人格、培育美的思想情操為核心,以美的社會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以“新穎活潑、規范扎實”的美的活動方式、手段為途徑,促進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下面就開展德育工作、加強學生管理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因材施教、構建德育工作模式
針對我校某些學生文化成績低,思想素質行為表現不好,我校以關注弱勢群體學生教育為突破口,對道德行為有偏差的、心理存有障礙的、單親家庭及社會孤兒的、父母離異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家庭經濟特困的、文化成績差的某些特殊學生,除對其個人情況、家庭構成情況作全面了解登記外,還設立“校外跟蹤調查記錄”、“幫扶計劃及情況記載”、“轉化過程管理及原因分析”等項目,旨在因材施教、量人兌湯,采取“多管齊下,立體式網絡化”的管理模式。具體表現如下:
1.構建網絡結構。我們本著“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一切為了學生”的育人宗旨,構建了科學的素質教育體系、目標體系、組織體系、運作體系和評價體系。在目標體系中,我校確立了學生發展的五項基本素質,即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審美素質和勞動技術素質,旨在形成相應素質。在組織體系中,建立校長總負責的決策層,各部門分層負責指導層,各年級、各教研組、班主任等直接實施的操作層三位一體的網絡結構,使我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實施得到保證。
2.開發環境課程。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開發“硬環境”課程。大力進行校園基本建設,實現校園的綠化、美化、凈化、香化,以增強校園環境建設的育人功能;二是開發“軟環境”課程,包括人文類課程和風氣類課程。人文類課程,就是以知識化的校園環境,熏陶學生,感化學生。如我們在中心路旁樹起了“今天父母給我讀書機會,明天我還父母成功喜悅”、“迎著晨風想一想,今天該怎樣努力?踏著夕陽問一問,今天有什么長進”、“老師教我不容易,莫將教誨付東流”等標牌,時刻鼓勵學生珍惜機會,珍惜時光,好好學習。風氣類課程就是對學生進行校風、班風、學風方面教育,除了宣傳習總書記的一系列講話精神以純潔校風外,工會、教務處、政教處、團委還聯合發出“學風建設倡議書”,以端正學風,培養學生文明守紀、奮發向上的行為規范。
3.增強育人意識。我校始終堅持德育的重要地位,樹立“領導管理育人,教師教書育人,后勤服務育人”的德育觀念,充分認識到“知識和能力素質不合格是次品,身體素質不合格是殘品,思想品質不合格則是危險品”,更為了轉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學校領導班子定期召開學習研討會,分析我校德育工作的狀況、存在的問題,理清思路,尋找突破口,探討問題解決的方法,并定期召開全體教職工大會、班主任管理人員會議,進行專題輔導,通報德育工作現狀,部署德育工作。
(2)加強學校領導、德育工作骨干的培訓。通過學校德育干部例會、培訓會、研討會、座談會,反思教育行為,探討長期困擾學校德育工作的問題及其解決的方法,明確工作目標與任務。
(3)以教育思想大討論為契機,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充分利用周前會、升旗儀式、暑期師德師風教育等活動時間,認真組織教師學習有關德育方面的文件,通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研討會、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家庭教育研討會或座談會等多形式、多渠道地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在干部中,樹立不重視德育的干部是不稱職的干部、德育工作抓不出實效的干部是不合格的干部的理念;在全體教師中,樹立不會做德育工作的教師是不合格的教師、德育工作抓不出成效的教師是不稱職的教師的理念,并與職稱評定、人員選聘和評優晉級相掛鉤。
4.完善德育網絡。主要是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學校教育是養成教育的主渠道,它既承擔道德認識上的教化,又肩負著行為上的規范訓練,更負責學生的行為評價工作。對于家庭中的養成教育,我們著重強調環境熏陶,重視父母用自身的行為影響學生、教化學生,以達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會教育則特別強調為學生創造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有意義的社會實踐中循序漸進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校長室統一領導下的政教處、團委、教務處三者之間在建立互相聯系、互相補充的關系基礎上,各自有直接聯系的單位。政教處對內直接管理班主任和學校管理一線人員,對外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直接接軌;團委對內與各團支部、學生會直接聯系,對外與社會教育直接掛鉤;教務處的主要管理對象為各科教師,做到兩處師表一起抓。
5.形成德育特色。初步形成具有“五中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滲透道德教育;在活動中,感悟道德教育;在社會實踐中,感受道德教育。
(1)“五化”、“五結合”的德育思路:“五化”教育內容規范化、區分類別序列化、活動形式多樣化、信息反饋高效化、檢查評比制度化;“五結合”家庭、社會、學校相結合;政治課、團隊活動和課外活動相結合;常規教育和系列教育相結合;檢查評比和表彰批評相結合;知識性、趣味性和科學性相結合。
(2)“六五四三二一”的德育內容:建立六個制度,加強五種教育,開展四項活動,鞏固三類基地、辦好兩所學校,使用一本手冊。“建立六個制度”:學習制度、培訓制度、交流制度、督導制度、評比制度、獎懲制度;“加強五種教育”: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兩史一情教育、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法紀教育、理想前途教育;“開展四項活動”:學雷鋒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軍訓活動和創建文明班集體活動;“鞏固三類基地”:德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和軍事訓練基地;“辦好兩所學校”:黨總支創辦的黨史校及政教處、團委會創辦的家長學校;“使用一本手冊”:匯集學校“三風”和有關規章制度計四十項內容的《班級管理工作手冊》
(3)學生自我教育的德育模式:一是“講文明、守常規”系列活動。由政教處、團委會專門負責,學生會直接參與,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講文明、守常規”已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二是“五自”教育,“五自”是“自辨、自強、自礪、自理、自信”。“五自”的宗旨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方法是成立文明監督崗,選派年輕教師擔任輔導員,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幫助學生實現自我管理。三是學生管理自治化。學校成立了學生會、伙管會,由學生會積極組織開展了“五學”(學會自理、學會求知、學會尊重、學會處事和學會寬容),“五爭”(爭做三好生、爭做校級之星、爭做優秀團員、爭做優秀少先隊員、爭創文明班級)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和學生自治自理的能力。
6.落實扶貧措施。近年來,學校把加強轉化后進生工作,當做扶貧工程抓,針對學生的智商、情商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學校明確提出“尊重后進生,關心后進生”的要求,建立轉化后進生制度,這項工作的開展大大降低了流生率、違紀違規率。同時,學校針對這一現狀,明確提出,特殊學生要特殊對待,發展他們的個性,使他們的特長有所發揮。
二、開展豐富多彩活動,陶冶學生高尚情操
作為當今社會特殊群體的中學生,由于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和社會各種不良因素影響,自尊、自主意識增強,責任、公德意識淡薄,管理難度加大,光憑過去陳腐式的空洞說教很難收到預期效果。新世紀的德育工作者必須面對這一嚴峻的現實,不斷摸索和探討新時期德育教育的規律。根據當今中學生思維活躍,可塑性強,容易接受新事物,但明辨是非能力弱的特點,我們設計如下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在學校、在家庭、在社會、在大自然中尋找一個崗位、扮演一個角色、獲得一種體驗、感悟一個道理,從學生實際出發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1.傳統型活動。一周一次升旗儀式、一年一度的校園藝術節、文化周、開學工作競賽、寒暑假的“十個一”活動、“五四”青年節、教師節、國慶節、元旦等重大節日的演講、文藝演出等,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提高道德修養。
2.陣地型活動。利用“校園之聲”廣播臺、電視臺、櫥窗、班報、中學生業余黨、團校等陣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行為規范等方面教育,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3.讀書型活動。組織學生學習英模事跡,寫心得體會,看電影、戲劇、寫影評、觀后感、參加讀書征文競賽、安全知識、法律知識競賽等活動,達到讀書育人的目的。
4.社團型活動。指導學生會、“文學社”、“藝術團、“各類興趣小組”開展活動,充實業余生活,感受藝術美,發展興趣、愛好、特長,提高實踐能力。
5.實踐型活動。定期組織學生到農村、街頭、德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調查采訪參加勞動,打掃衛生,體驗生活,培養愛勞動、愛人民的感情,呼吸時代新鮮空氣,領略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和勤奮讀書、報效祖國的決心。
6.警校共建活動。目前地攤文學中的淫穢書刊、黃色小報、“四室一吧”,往往采用種種手段,吸納一些意志薄弱的青少年整日沉湎其中,使其難以自拔、不思學習、不思進取;某些暴力事件、暴力影視的“蠶食”,使某些學生是非不分,將沒落當時髦;一些家長整日沉迷于賭博、酗酒,甚至在孩子面前發表消極的言論,給孩子心靈蒙上陰影,都會使教育工作者感到棘手。通過舉行警校共建活動,積極協助派出所,嚴厲打擊騷擾校園的不法分子,凈化周邊環境,營造愉悅和諧安寧的氛圍。
古語云: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人生。回顧我們所做的工作,盡管取得一點成績,但在今后的工作中還將繼續加強德育工作的研究,為提升學校德育工作水平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2004,6.
[2]教育部.關于貫徹落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金種子”工程的實施意見.2014,12.
[3]景銀科.淺談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措施[J].中學教學參考·文綜版,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