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紅 王保清
摘 要: 通過對我縣教育督導隊伍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提出我縣教育督導隊伍專業化建設的策略,以此加快我縣教育督導隊伍專業化進程,為我縣教育事業蓬勃快速發展提供保障。
關鍵詞: 教育督導隊伍 專業化 建設策略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根在教師。隨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督導工作愈來愈受到重視,成為當前推進教育質量提高的重要保障。而教育督導隊伍的素質和專業化水平直接影響教育督導工作的實效性。目前,我縣的教育督導隊伍整體素質和專業化水平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我縣教育督導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督導隊伍結構不盡合理。一是數量上,督導力量還比較薄弱。我縣共556所學校,89名督學和3名專職督學,平均每名督導人員要負責6所學校;二是學歷偏低。具有本科以上學歷32人,占總人數的34.8%,大專以上學歷有56人,占總人數的60.9%,研究生學歷僅有6人,僅占總人數的6.5%。遠遠不能滿足教育督導工作的實際需要;三是督導人員結構不合理。92名督導人員中,45歲以下的只有23人,35歲以下只有7人,其他都在50歲以上;92人只有21人是學教育教學管理專業的,少數督學從來沒有從事過教育教學工作。這樣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受到自身工作性質的影響,就很難有針對性地進行督導工作。有的雖然是從一線教師崗位上退下的,但是不可能包含所有課程,不能對每個學科進行有效指導,導致教育督導質量下降。
(二)督導人員的專業化水平低。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督導隊伍也逐漸龐大起來,但是教育督導隊伍的專業化程度還處在較低水平。縣級教育督導隊伍中大多數沒有接受督導方面的專業培訓,工作能力有限,很難在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方面給予指導和幫助。
(三)督導人員選拔、培養機制不完善、不健全。督導工作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評價性和導向性,這些特點決定了督導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但當前,我縣教育督導部門管理機制滯后。一是選拔任用機制不完善。專職督學沒有統一的任用標準,沒有相應的任職資格要求,進入督導隊伍缺少必要的門檻;二是培養培訓機制不科學。督導培訓活動開展較少,督導人員多以自學為主,對教育政策法規的掌握不夠全面系統深入。
(四)督導隊伍地位和待遇偏低。縣委縣政府及教體局新領導班子上任以后,特別重視教育督導人員的選拔和聘用,而且擴大了督導室的規模。教育督導工作逐步得到重視和加強,但是教育督導人員社會地位及工資待遇依然不高,督導經費不充足。這些督導人員除了基本工資外,基本上沒有獎金或者補貼,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督導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二、加快我縣教育督導隊伍專業化建設策略
(一)建立嚴格的教育督導證書制度。要從根本上推進教育督導隊伍專業化,關鍵是創新教育督導制度,拓寬督學遴選渠道,嚴格督學準入條件,優化督學使用機制,建設一支機動靈活、結構合理、專業化的督學隊伍。對此,我們可從國外有成效的經驗中得到啟發。發達國家非常重視教育督導人員的選拔和發展,在資格、學歷、品行甚至性格方面都有十分嚴格的要求,正是這些保證了督導人員較高的專業素養,進而保證了督導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如美國教育督導人員一般要求具有博士學位,并有多年教育實踐經驗;法國要求所有的督學需經過法律規定的程序選拔,要具備相應領域的專家資格,并規定在督學上任之前,必須接受為期兩年的專業培訓。借鑒這些做法,我國教育督導隊伍的建設:一方面要建立嚴格的督導人員選聘制度,包括崗位資格證書制度、公開招聘制度等,并應盡量將這些制度法制化,降低在實踐操作中出現偏差的風險。另一方面要增強專業培訓的規范性和實用性,使督導隊伍的發展與時俱進。此外,還要鼓勵督導人員保持自我教育和學習的意識與能力,用專業倫理和自律精神嚴格要求自己。
(二)提高督導人員的專業水平。布朗德士(Brandeis)指出:“專業是一個正式的職業;為了從事這一職業,必要的上崗前的訓練是以智能為特質,卷入知識和某些擴充的學問,它們不同于純粹的技能;專業主要供人從事于為他人服務而不是從業者單純的謀生工具,因此,從業者獲得經濟回報不是衡量他(她)職業成功的主要標準。”[1]有學者認為專業的標準有五個方面:“1.專業提供重要的公共服務;2.專業涉及以理論和實踐為基礎的專門的知識;3.專業有明確的倫理規范;4.有嚴格的專業準入與專業領域的組織和規范;5.專業從業者需要有很高的個人自主性。”[2]
基于以上界定,我們可以得出專業的基本特征是:專業應該是正式的職業,有明確的職業要求和工作規范;專業需要特定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具有相當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但這些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教育和培訓獲得;專業人員要有嚴格的資格準入制度和持續的專業培訓制度;從業人員要體現出專業判斷力和自主權;專業提供的是基于專門知識的特定服務,該服務要滿足顧客的需要,但前提是不能與社會利益相沖突。
教育督導隊伍專業化是教育督導工作專業性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教育事業本質屬性的基本要求。美國學者賽克斯(G.Sykes)曾指出:“所有的教育類職業都力求專業化,并傾向于在專業化策略上相互借鑒。”[3]另外,教育督導專業化是教育管理過程完善的客觀需要。決策、執行、監督構成了一個基本的教育管理過程,這個過程之中的每個環節既有承接性又有聯動性,并不是一個線性問題。教育督導關注的是監督的環節,即監督決策執行的情況和效果,要糾正偏差,保障落實。同時,教育督導工作又要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為教育決策提供支持,為教育執行引導方向,進而推動教育工作的改進,提高教育工作質量。而要保證教育決策的科學性和教育執行的方向性,就要求教育督導所提供的信息、經驗、判斷、服務等是準確的、有效的,為此必須全面系統地實現教育督導專業化。
(三)強化督導人員的專業權利。就目前情況看,我國的教育督導仍主要是基于行政權力的一種行政監督。雖然專業權力得到承認和肯定,但在實際執行中往往更依靠行政權威,或者在行政權威和專業權威發生矛盾時,仍然以行政權威為準。這一方面和我國的政治文化和行政體制有關,另一方面體現出專業權力充分發揮的條件還不具備,致使在現實中的影響力較弱。
教育督導工作的專業性決定了其權力來源必須以專業權力為主導。當然,這不是說行政權力不重要,各個國家都從不否認它是保障督學更好地行使其職能的基礎。我們只是想突出,教育督導要更注重以專業的手段實施控制和影響,提高專業權力的權重。這是由教育督導對象決定的。我國的校長和教師都經歷了專業化的過程,總體來說他們是高度專業化的專業人員。督導人員對他們進行評估和指導,實質上是兩個專業群體的對話。如果督導的專業權力發揮不出來,行政權力影響過大,就難以得到校長、教師的認可,容易產生抵觸情緒,效果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必須考慮:從法律規定上肯定和突出教育督導的專業權力。一方面督導人員必須擁有基于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進行獨立判斷和決策的權力,并為其判斷承擔專業責任。另一方面,“從本質上說,評估是一個價值判斷的過程”。而作為一種價值判斷過程,督導主體擁有獨立判斷的權力,就可能以自己的價值準則進行評估,那么專業倫理道德的問題就產生了。這就必須重視系統專業權力的作用,在督導專業系統內部形成規范、成熟的專業倫理準則,并以此為準繩,發揮行業約束的功能。
(四)切實提高督導人員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目前,雖然是縣人民政府督導室,但是仍然隸屬于教體局,是教體局下設的一個督導室,等價于縣教體局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難以有效擔負起督導職責,督導權威還不夠。而且工資待遇也不高,一些督導人員的工資只有與相同學歷的教師的工資水平,導致督導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因此,必須提高督導人員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這一點,我們可以借鑒湖北麻陽縣關于督導室的改革先例,就是破除體制,將教育督導室從教育局剝離出來,成立人、財、物獨立,直接隸屬于縣政府領導的正科級教育督導室,提高督導的權威性。獨立開展工作后的縣政府教育督導室不再是教育局的內設機構,是與其平級的政府機構,直接向縣政府負責,真正獨立發揮教育督導權。另外,還要給予督導人員適當的下鄉補貼,鼓舞督導人員的工作干勁。
參考文獻:
[1]趙康.專業、專業屬性及判斷成熟專業的六條標準:一個社會學角度的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0(5).
[2]王承緒,徐輝.戰后英國高等教育[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270.
[3]褚宏啟.對校長專業化的再認識[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