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繼清
摘 要: 構建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既是落實實踐育人的根本要求,又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根本要求,也是適應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要求。地方高校應在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學習模式、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培養模式上改革創新,培育合格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從而在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上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 地方高校 應用型 實踐育人 人才培養模式
構建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既是落實實踐育人的根本要求,又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根本要求,也是適應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要求。這一模式要求強化實踐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提高。為此,高校要在致力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在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如何提高”上扎實有效地進行改革創新,并形成長效機制,從而構建有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地方高校構建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必然性
1.是落實實踐育人的根本要求
早在2005年1月,教育部就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高校要強化實踐育人的意識,合理制定實踐教學方案,完善實踐教學體系。2012年1月教育部又聯合七部委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統籌推進實踐育人工作。實踐育人就是要把大學生素質、知識、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建立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教師在實踐中教,學生在實踐中學,素質在實踐中養成,知識在實踐中內化,能力在實踐中提升。可見,實踐育人把實踐環節上升到了育人理念的高度,它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統領人才培養工作的關鍵。按照這一理念,遵照以往我們習慣于把教學劃分為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做法,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應成為人才培養的兩大引擎,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并且要在實際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始終做到雙輪驅動,比翼齊飛。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根除把實踐教學作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種補充的思想,徹底改變過去的“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狀況,真正達到知行統一。實踐育人理念決定了實踐性應是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最重要的特征,而實踐性反映到人才培養模式中,就要求強化實踐環節的作用,教師的教學要凸現實踐性,學生要在實踐平臺上提素質、長知識和增才干。
2.是實現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根本要求
長期以來,地方高校與一些“985”、“211”高校一樣,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大同小異,趨同現象十分突出,從而使地方高校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嚴重脫節,服務社會功能不強,學生動手能力差,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畢業即失業,反映了地方高校辦學定位不準確,辦學思路不明確,由此提出了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急需變革的任務。當前我國經濟正在實行轉型,經濟轉型發展對高校轉型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高校應把“突出應用”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價值取向,尤其是作為應用型的地方高校,更應積極主動地融入到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中,為地方經濟社會培養大量的應用型人才,使學生既有較扎實的理論功底,又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實現這一培養目標,改革創新現有的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是必由之路,通過改革創新,形成“務實”的品格,打通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通道,對接行業企業的要求,讓學生“走出去”,把企業“請進來”,使學生能夠提前介入社會了解社會,提前儲備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學生一旦進入社會,就能很快找到工作,適應崗位,學生的價值能夠迅速體現,為社會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只有這樣,高校的畢業生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社會才能給予對高校支持,高校也才能克服自身發展的“瓶頸”,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實現以上目標的關鍵是高校畢業生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有沒有、強不強,取決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是否“接地氣”。因此,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養必須瞄準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在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互動中培養人才,著力在實踐平臺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
3.是適應新一輪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浪潮的需要
慕課是新近涌現出來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必將給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帶來深刻變化。慕課的誕生,給教育教學改革注入了生機,將引發教師“教學的革命”,將引發學生“學習的革命”。慕課的特點是對傳統的課堂實行了翻轉,真正把以教師為中心轉到以學生為中心變成了現實,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成了啟發者與引路人,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角和學習的主人。這種以“學”為本的價值導向,體現了建構主義教學觀的基本要求,“教學為每一個主體提供主動作用的空間和機會,提供對每一個主體都開放的、充滿選擇自己的情境。”①適應慕課這種新一輪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浪潮,教師要在課堂上努力營造學生暢所欲言的環境與氛圍,要讓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得到盡情發揮,更好地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交流,必然要對傳統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因此,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對課堂教學等環節進行重構,拆除學生能力提升的障礙。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重點,利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網羅最豐富的課程資源,課堂教學功能的最大化,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及課后探究的一體化,構建體現時代潮流與要求的全新人才培養模式。
二、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1.構建“理論+實務”的課堂教學模式
構建“理論+實務”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是要解決教師“如何教”、“教什么”的問題,同時也便于教師更好地引導學生的學習,形成科學的學習模式,實現教學相長。“理論+實務”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對傳統的“滿堂灌”課堂教學模式的否定。“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弊端在于教師唱“獨角戲”,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學生完全是被動地受人指示的聽眾。在這個模式下,學生的參與感被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被消滅了,學生的創造性被扼殺了,結果是教師很辛苦,學生很受苦。因此,課堂教學模式要變革。構建“理論+實務”的課堂教學模式,在任何一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講理論與講實務統一起來,要把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統一起來。教育學的基本理論告訴我們,“‘教實質上是對學的規范與引導,一是對學的活動進行規范,二是對學的活動進行引導。”②它要求做到兩點:第一,教師要少講精講,要注重講練結合。少講精講就是要求教師轉變一個觀念,不是講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而是要講得恰到好處,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益遞減規律表明,教師講過度了,其效果不好甚至沒有效果。關于理論“是什么”完全可以少講,因為教材中有,視頻中有,網絡中有,無須教師花大量時間去講,所以要給學生練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參與進來,實行互動教學,參與教學。第二,要突出對實務的講解。即使是理論課,也應堅持這一原則,注重案例教學與情境教學。比如,理論形成的實踐基礎,理論的應用導向,理論適用的對象、條件及范圍等,也就是說,要突出“為什么”、“怎么樣”的教學。把一堂課分解為理論與實務兩部分,強化知識的轉化與運用,這樣才真正體現了傳道與授業的統一,把在課堂里很累的教師從45分鐘中解放出來,讓在課堂里無所事事的學生都參與進去,這樣的效果會更好,實現了雙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會高漲。
因此,搞好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師一定要轉變課堂教學觀念,精心鉆研教材,在教法上大膽改革,合理安排課堂時間結構,同時要不斷提高教師自己對理論運用的詮釋能力和情景設置能力。
2.構建“看+聽+辯+用”的學習模式
構建“看+聽+辯+用”的學習模式,主要是解決學生“如何學”的問題,掌握好的學習方法,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學的活動在學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科學的學習模式是由科學的學習理念,科學的學習制度,科學的學習方法構成的,直接決定著學習的成效。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西方的哲人康德的“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共同道出了人類的一般學習方法,就是要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大學的學習特點是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有相當充分的自主支配時間,怎樣提高自主時間的學習效率,讓大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和能動性,加強在學習中的研討十分重要。可見構建科學的大學學習模式,是由人類的學習方法與大學的學習特點決定的,它不僅決定著大學生四年的大學生涯,而且影響著大學生的未來人生。在“看+聽+辯+用”的學習模式里,“看”與“聽”是學習的首要環節,是人們獲取知識與信息的主要途徑。有人說,人一生獲取的知識與信息84%來源于看,11%來源于聽,可見,不看不聽就沒有知識;“辯”是學習的中間環節,也是知識認同的重要環節,光看光聽不能評判其真假,不能內化,也記憶不深,容易遺忘,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辯”。一般說來,看得越多聽得越多,疑惑也就越多,這就越需要辯論、討論與爭論。大學生是求知欲、思考力很強的一個群體,在大學這樣學術氛圍濃厚的環境中,更能激發他們的深思與探索,達到真理愈辯愈明的目的;“用”是學習的最終歸宿,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學習的目的全在于應用。根據學用結合,以學促用,以用促學的原則,教師要創設知識運用的載體與活動,讓大學生把學習與未來的職業相聯系,把學習與在校參加的實踐活動、創新活動相結合,為克服自己的“短板”而學,從而激發“缺什么”、“補什么”、“學什么”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強化學習效果。
“看+聽+辯+用”的學習模式對現有學習模式上的超越表現于一是高效,它將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得到充分利用;二是突出了學習的主體作用,“離開了學生的主體活動,學生的發展就得失去基礎,教育也不能成功”④;三是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四是強化了實踐環節的作用。推進這一學習模式,需要在傳統的學習模式里,強化辯論和運用環節,需要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結合起來,需要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需要把教學工作與社團活動結合起來。
3.構建“練習+見習+實習”的實踐能力培育模式
構建“練習+見習+實習”的實踐能力培育模式,主要解決學生的動手能力“如何提升”的問題,因而也是全面推進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作的重要途徑,是連接學校與社會的重要橋梁,是增強學生適應性,盡快轉變角色適應社會的關鍵環節。“練習+見習+實習”籠統地講都屬于實踐環節,其具體活動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作業訓練、現場觀摩、實踐實訓、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實踐技能訓練、社會實踐活動及科技創新活動等。作為一個完整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應該強化練習、見習及實習三個環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突出各自的地位,明確各自的要求,規定各自相應的學時安排,制定各自的考核內容,真正通過實踐教學,進一步鞏固與深化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提高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與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實踐教學環節在現行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突出不夠,一是表現在對練習與見習要求沒有作明確規定,被“淡化”、“弱化”與“邊緣化”了,二是表現在對實習重視不夠,被“形式化”了。要著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必須在實踐環節上加大力度,加強對實踐環節的管理與監督。為什么要在實踐能力培育上設置練習、見習與實習這些環節,是由人的實踐能力提升的規律所要求的。從練習、見習到實習,是一個從低到高的過程,從部分到全面的過程,從淺度融入到深度融入的過程。練習主要是根據實踐要求強化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為見習做準備。見習主要是依據職業要求通過觀摩掌握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的具體操作規范,是介于練習與實習的中間環節;實習就是學生自己根據知識、工作程序與流程在實踐中操作落實,練習是專題性的,見習是階段性的,實習是終結性的,是對練習與見習成果的總檢驗,是學生職業實踐能力的總體現,也是衡量學生質量的最后一道關口。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實習可以只有一次,但每一門課程都應有練習與見習的要求,至于開展什么樣的練習與見習,如何開展練習與見習,則要根據課程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而定。
正如只能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戰爭中學會戰爭一樣,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升也只能在實踐教學中獲取,靠課堂理論講授是不能實現的,光靠教師指點,自己不親身實踐,是提不高的。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因此,“任何教育行動都必須把重點放在下述兩點上,一是‘科學人道主義,二是‘把科學運用于實踐和具體工作”⑤。故在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中,一定要明確練習、見習與實習的學時學分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課程的練習與見習方案,改革對學生課程學習成績評定的方式及權重,確保練習與見習環節在課程學習中及時到位,避免缺位,確保實習在畢業環節扎實開展,避免流于形式。
4、構建“搞調查+報項目+寫體會+發論文”的創新能力培育模式
構建“搞調查+報項目+寫體會+發論文”的創新能力培育模式,主要是解決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如何培養”問題。當代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理應成為能夠擔當這一歷史使命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可是,現在的大學生創新意識普遍弱化,創新能力普遍不強,正因為如此,才有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即“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高校是人才集聚的重要陣地,科研設施齊全,學術氛圍濃厚,但培養不出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問題就出在我們的人才培養模式上。我們的人才培養模式忽視了創新能力培養這一環節,既沒有明確的創新目標導向要求,又沒有相應的創新活動平臺予以支撐,因此構建一個創新能力培育模式非常迫切與重要。作為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地方高校,應該構建一個側重培育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這個模式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1)搞調查。讓學生接觸企業、社區及其他社會組織,培育問題意識,激發社會責任感;(2)報項目。讓學生參加一些創新活動與創新團隊,申報社會與學校各種項目,參與到老師的項目中去開展研究;(3)寫體會。讓學生撰寫研究心得,撰寫調查報告,撰寫社會體驗報告;(4)發論文。發表高質量的學術研究與實證研究成果,培育學生的參與感,獲得感與滿足感。一個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培育的應用型人才培育模式,必須有一定的創新學分要求,作為規定動作,激發學生主動開展調查、申報項目、發表論文;必須有對高質量的創新成果的獎勵舉措,如在畢業、學位論文授予、組織發展、就業等方面進行激勵,形成正確的目標導向,促進創新文化氛圍的形成。只有構建這樣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才能讓學生在這個指揮棒指導下主動作為,讓學生在創新文化氛圍中不斷樹立并強化創新意識,讓學生在一系列創新活動及平臺上提高創新能力。
構建這一模式,學校層面要加強學校與政府、與企業等的協同創新,構建創新平臺體系,設置一些創新活動項目,在學生管理制度上進行改革創新,實行創新學分一票否決制;學院層面要積極引導學生,采取切實措施組織落實,為學生安排指導老師,做好創新學分的認定與評定工作。
總之,人才培養質量既是高校的生命線,更是地方高校生存發展之根本。我們應該堅持搞好頂層設計與大膽創新相結合,邊探索邊總結,逐步形成并完善既符合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人才目標定位又能充分發揮地方高校優勢的人才培養模式,確保不斷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合格的本科應用型人才。
注釋:
①張華,著.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78.
②③④⑤王道俊,等主編.教育學原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232、245、245、159.
課題名稱:本課題為湖北省2014年省級教研項目“實踐育人視域下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鄂教高{2015})1號、編號2014389);黃岡師范學院“學校轉型發展視域下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編號xfg201500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