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艷 戚嚴文
摘 要: 從高中到大學的轉型適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學新生面臨一些迷茫和困惑,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將會影響他們的大學生活及以后的成長成才。本文分析了大學新生轉型期面臨的各類適應問題,從高中生向大學生轉變的角度分析如何采取相應的策略合理引導他們成功轉型。
關鍵詞: 大學新生 轉型期 適應問題 引導對策
從中學進入大學,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轉折,由于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銜接度不高,教育方式差異較大,出現諸多不適。一些大學新生在學習、心理、生活等諸方面主動適應這種變化具有一定的困難。而這種不適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習影響很大,有時甚至會導致學生學業的失敗。因此,幫助大學生從高中生向大學生成功轉型,解決各類適應問題,順利完成角色、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及人際交往方式的轉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大學新生所要面臨的轉型
(一)教育方式的轉變
中學是基礎性教育,強調對文化基礎知識的掌握,在充滿壓力的高考背景下,課程進度較慢,解題示范多,呈現為教師“趕”著學生走,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狀態,課程安排及時間進度都以老師為主導。
而大學則不同,大學注重的是“全面教育”。在這種教育方式下,課時是有限的,因此老師在課堂上是提綱挈領,闡述抽象,講課快速,需要學生課下花幾倍的時間領悟。同時,大學老師注重師生互動,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歸納升華,從而在其中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創新性和自主性。
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方式下,適應了中學教育“飯來張口”的教育模式的新生們,對于大學這種“自食其力”的教育模式有些陌生,一時難以適應。
(二)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高中,主動權在老師手中,老師為學生劃分好每一階段的任務,規定在某一時間,學生只能做什么,這種方式是一種被動式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服從,強調統一的標準,在某種程度上扼殺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
在大學,老師講完本節課的內容后不會強制性地要求學生通過大量的習題一遍一遍地鞏固,而是將這種自主權交到學生的手中,讓學生自己決定。這就容易使新生在學習上出現一些問題。
筆者在江蘇某高校2014級學生中進行訪談和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16份。通過調查發現37.5%的學生認為大學課程太難、較枯燥,課堂聽不懂。32.4%的學生認為進入大學后,因為沒有了老師的指導,從而不適應大學的教學及學習方式,學習缺乏動力。
新生從被動的學習方式一下轉換到自主的學習方式,不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如何做,很是迷茫與困惑,短期內難以轉變。
(三)生活方式的轉變
在高中階段,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人際交往比較單純,生活方式比較單一,而且日常生活事務一般都由家長操勞,甚至生活上的一切事務全都由父母打理,根本不需要為生活而煩惱,造成學生依賴性強、自理能力弱的特點。
而在大學住宿舍吃食堂,凡事要靠自己處理,這種改變對于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的學生是嚴峻的挑戰。同時,學生開始接觸認識復雜的社會,活動空間增大,人際關系變得復雜。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新生生活方面,48.4%的學生沒有父母的呵護、關心時感到孤獨。他們不僅僅要學習,還要考慮更多的事情,心理上產生壓力。這種從依賴他人的生活方式到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的轉變,使他們一時難以適應。
(四)對大學認識及理解的轉變
大部分中學生有這樣一種思想——上了大學還就自由了。因此,心理上對大學有自己美好的幻想,認為在大學里不需要學習,沒有老師的督促和家長的監管,是真正自由了。有些學生進入大學后,認為大學再也不要像高中那樣辛苦學習,對自己要求過低,得過且過,上課遲到甚至逃課的現象頻頻發生,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有些學生甚至自暴自棄,不知道該學什么、為什么學和怎么學,因此感到空虛無聊,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使新生對大學生活產生厭倦感,從心里排斥這種轉變。
二、大學新生轉型期面臨的困惑和迷茫
(一)空虛感
中學學習生活是緊張的、忙碌的,但卻是充實的,大學是相對寬松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多了,一些學生由于沒有恰當地安排自己的時間,感到收獲不大,沒有成就感。甚至有的學生認為大學可以好好輕松一下,選擇一些徒勞無益的消遣方式如網游、睡懶覺等填補內心的空虛。但一段時間之后,則陷入更深的空虛之中。
(二)孤獨感
大學的人際關系環境和中學時期有很大不同,新生們遠離父母和家鄉來到異地求學,人際環境變得復雜多樣起來。與此同時,學習成績不再是唯一追求的目標,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并思考自己的人際關系狀況。如果不能盡快融入這種新的環境,孤獨感自然而然地產生。
(三)失落感
在中學時代學生把大學想象得非常美好,進入大學之后,有一種不過如此的感覺。由于學生的期望值過高,對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條件不夠滿意,對一些教師的教學可能也不夠滿意。另外還有一些同學對專業不了解,沒有一定的目標,不僅對專業課的學習不感興趣,而且對將來感到迷茫。
三、引導大學新生順利轉型的策略
(一)大學新生方面
1.確立目標
針對當前新生進入大學后沒有明確的目標,因此,在高中時應引導高中生抽出一些時間考慮自己想要上哪所大學,并通過一些途徑了解這些大學的教育制度,讓自己有一個心理準備——提前知道大學與高中的不同及差距。從收到錄取通知書到正式入學的那一個暑假,對新生來說是一個很寶貴的休息時間,新生不妨思考進入大學后,希望自己是什么樣子,自己以后是進行科研工作、技術工人、理論研究人員、大學教師還是商人……一旦有了目標后,就不會迷茫和困惑,會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奮斗,使自己進入大學后每一步都會有目的性。
2.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在假期時間,要主動幫助家里人做一些家務:洗碗、拖地、洗衣服、整理自己內務等。當這些平常的瑣事能一一處理好后,進入大學就不會再為這些事情而煩心。
3.培養興趣
新生要好好利用假期休息,調整自己的心態。要有意識地發掘自己的興趣,讓興趣陪伴自己。興趣愛好的培養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其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只有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才有勁頭,才能事半功倍。有愛好有特長的人應該是充滿激情與活力的人,生活會更豐富多彩。
4.調整心態
據調查結果顯示:進入大學之后,29.6%的學生加入了社團,4.6%的學生表示身邊沒有值得珍惜的好朋友,56.2%的學生認為和同學相處得較滿意,29.6%的學生認為和高中相比,在大學期間和朋友之間的關系有進步,同時也有20.3%的學生覺得大學朋友之間的關系很虛偽。可見新生的心態調整還不是很好。進入大學后,新生應當積極地調整自己的心態,主動融入新的環境,參加社團、交友,等等。
(二)學校方面
在高中畢業生中進行大學入學教育,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幫助學生形成并了解自己的專業興趣,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大學和專業;其次,幫助學生形成大學“不同”于中學的明晰概念,使之在心理上做好相應的準備;再次,對思維方法與教學手段方面存在的差異,應結合相應的課程適當給以提示;最后,學校對即將畢業進入大學深造的學生進行一次較為系統的諸如“如何進行大學準備”之類的講座或報告等。
大學方面,雖然每年大學都會有招生宣傳,可如今看來,這些招生宣傳還是不能滿足新生對于“我的大學”信息量的要求。大學應當打破傳統的宣傳,提前深入中學,開展“我的大學”講座——講解大學的教育制度、大學的選擇、專業的概念及如何選擇大學的生活方式。針對手機和互聯網高度普及的現狀,運用信息技術可以較好地改變目前迎新工作中存在的粗放、滯后等不足狀態。通過舉辦校園開放月活動、開通迎新工作專題網頁和“連線新生”博客,借助多種平臺與大學新生進行廣泛交流,對端正他們讀大學的態度,樹立正確的“大學觀”具有重要意義,對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學新生快速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進入學習狀態具有重要作用。
新生進入大學后,應采取形式多樣的新生轉型期教育舉措,除了課堂的講授互動之外,組織好師生座談會、參觀校史館和辦學成果展、新老生經驗交流會、班主任助理生活學習等各類文體和學科競賽等文化活動。大一新生都為“90后”,為拉近與他們的距離,應注重不斷創新工作方式,利用新媒體進行新生轉型教育,與學生互動,如微信、微博等。同時還應加強新生的環境適應教育、學習生涯規劃指導等,逐步引導新生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角色轉變。
參考文獻:
[1]蔣雪巖.教育的鏈條不可害裂——對大學與中學人才培養銜接的思考[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2]干薇.運用教育銜接思想幫助大學新生適應的必要性論證及實施策[D].上海師范大學,2006,9.
[3]蘭春.幫助大學新生轉型的教育對策研究[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