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鵬飛
摘 要: 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速度將逐步由高速回調至中高速增長平臺,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不斷地優化升級,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一定的壓力。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時發現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常見的心理問題,深挖其原因,并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措施,可有效幫助大學生做好自我心理調適、把握良好就業心態,從容面對就業心理壓力。
關鍵詞: 就業心態 常見就業心態 心理調適指導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將逐步由高速回調至中高速增長,新常態下的新變化給就業帶來一定的壓力。大學生正處在心理變化時期,面對復雜的就業形勢,學業與就業問題時常困擾著他們。處理好大學生就業心態問題,對大學生應對就業挑戰有著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常見就業心態
(一)認知自我方面。
1.期望值過高
期望值過高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最突出的心理反應是盲目自信。某些大學生就業期望比較高,盲目地認為是名牌學校畢業生、成績排名靠前、專業比較熱門不愁找不到工作等。他們非國企不去,非行政單位不去,私營企業不去,工作不是朝九晚五的不去。在高估自己優勢的同時又對自己的劣勢認識不足,當應聘單位的結果未得到預期,或進入工作崗位后發現與自己的期望值有巨大差距時,會出現心情沮喪或一蹶不振的情況。
2.自我評價過低
自我評價過低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常表現為某種程度的自卑心理。部分學生妄自菲薄,對他們的知識儲備、能力水平不自信。某些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實力和水平,但總認為讀的不是重點大學,和名牌大學畢業生相比競爭力不強,于是臨陣退縮,主動放棄很好的就業機會。自我評價過低容易造成無形的壓力,對自己的不客觀的評價,使他們在就業競爭中缺乏信心。
3.以自我為中心
以自我為中心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一般表現為一味地怨天尤人。他們和別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總覺得自己的優點比別人多,未能找到期望的工作單位就抱怨招聘程序不合理,別人能力比不上自己。不在意別人的感受,對于自己的錯誤,總歸錯于外部原因。
(二)認知社會方面。
1.愛慕虛榮
愛慕虛榮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表現為盲目攀比,好大喜功,過于看重別人的評價等。大學生充滿活力,虛榮心強,容易與同班同學比較,如果不能正確看待就業能力存在的差異,則可能出現盲目攀比心理。某些大學生不能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客觀分析自身的不足,找與自身能力水平相匹配的職位,而是一味尋求比同班學生更好的工作單位。
2.隨大流
隨大流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表現為大學生個人容易受到同學行為的影響,找工作時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順應多數同學的行為方式。當看到學生在熱門地區找到熱門工作單位時,受到經濟發達地區工作好、有面子等社會觀念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跟風向熱門地區、熱門單位靠攏,只要能進入大城市、大機構就行。
3.猶豫不決
部分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優柔寡斷,機遇臨時決策猶豫、不敢決斷。許多年輕人在職業的選擇上,沒有特定的方向,個別人存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在面對多個稍縱即逝的機會時,易出現矛盾心理,總想兩者兼得,從而出現猶豫不定、思前想后等原因導致不能抓住機遇,當機立斷進而喪失工作機會。
(三)矛盾與焦慮方面。
1.矛盾心態
矛盾心態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表現為面對相互矛盾的選擇時產生不知作何選擇的困惑。一方面期盼自己的職業生涯得以實現,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參與競爭;一方面考慮依靠自己找工作,另一方面又依賴家庭的安排。
2.焦慮心理
焦慮心理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表現為在求職過程中的無所適從。對于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大學生來說,走出學校到社會找到心儀的工作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拐點。面臨個人職業規劃與多重不確定因素影響的就業形勢、有限的職位如何平衡問題,對部分缺乏社會經驗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個難題,這樣復雜的狀況往往讓他們束手無策。
二、常見心理問題原因分析
(一)社會因素。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就業矛盾主要表現為勞動力的供大于求。而在新常態下,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到中高速的轉變,同時伴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也會改變勞動力的供給需求結構。此外,近年來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201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680萬,而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749萬。逐年增長的畢業生人數對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心理調適帶來不小的挑戰。
(二)高校因素。
近年來高校普遍開設了就業指導課,但部分學校一定程度上忽略就業過程中的心理輔導內容。某些學生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課不實用,內容大多是就業環節手續指導,政策制度指導,忽視心理輔導測試、抗壓能力、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過于強調就業程序的指導,忽視學生就業過程中心理緊張、焦慮等心理問題的調適指導。
(三)個人因素。
大學生依賴性強,對就業未能做好準備。大學生從年齡上已經上講是成年人,但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大學生并未完全獨立,學習依賴老師、家長督促、大學生活依賴家長維持、找工作依賴家長托關系,缺乏獨立處理相關事務的能力。另外,部分學生高中時期努力學習,目標是考上大學,但考取大學后卻不再刻苦學習,對市場情況很少關注;有的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應付考試,沒有確定的興趣、愛好,職業目標相對模糊,所學的專業知識不能較好地轉化為在崗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做好大學生心理調適指導
大學生健康的就業心態的形成,需要內外因的共同努力。除高校加強大學生就業心理輔導外,大學生還要從自身實際出發,正確認識自己,調適心態,勇于應對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困惑。
(一)從社會層面解決供需矛盾,緩解大學生就業焦慮、緊張情緒。
政府、學校、用人單位、大學生之間加強聯系,確保就業市場信息及時、全面、迅速發布,便于大學生在第一時間得到信息并為之做好準備,從而有效減輕部分大學生持有的畢業即失業的錯誤心理,緩解就業焦慮情緒。同時,用人單位應做到人盡其用,避免在崗位要求中設置一些不必要的障礙,如非博士、研究生不用,非“985”、“211”高校不用,等等。幫助大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就業過程中出現的焦慮、不順等情況,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勇敢地面對壓力與挑戰。
(二)及時心理輔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要真正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增強學生抗壓能力,僅靠學生畢業前的臨時教育是不行的,應將心理輔導工作貫穿于學生整個大學期間學習生活的全過程。要通過多種渠道對大學生宣講就業形勢和就業信息,讓學生主動了解社會,了解就業政策等,使學生真正了解專業特點、就業前景及自己的發展空間,從而盡早制定個人職業發展規劃。對于就業中遇到困難的大學生,要及時跟進,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幫助大學生理性看待就業形勢和自身優勢,辯證地看待找工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三)加強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增強自信心。
客觀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不足和面臨的挑戰,熟知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價值觀,了解用人單位的職業特定要求,努力做到自身的業務素質和用人單位崗位要求相匹配。對于在就業中遇到的挫折和挑戰,要加強自我心理調適能力,避免出現盲目自信、妄自菲薄、猶豫不決等情形。同時,不能一味強求工作單位必須與就業目標一致,相反要做好不匹配后的應對方案,積極調整自身行為,以沉著冷靜的心態面對挫折和困難。大學生要夯實自身的專業基礎,多參加職業培訓、執業資格考試等,做好就業前的充足準備,以自信、樂觀、向上的心態面對困難,使就業中的焦慮、困惑和其他心理問題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張遠秀.大學生就業中常見心理問題與就業心理輔導[J].出國與就業,2011(21).
[2]雷娟.大學生就業心理困惑及其調適[J].科教文匯,2006.7.
課題項目:本研究系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流動中的“圍城”效應研究(132400410334)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