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文
摘 要: 傳統(tǒng)的“一言堂”歷史試卷講評課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實施參與式教學模式,使師生在課前、課中、課后都能積極參與其中,構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 參與式教學 歷史課堂 試卷講評課
參與式教學法是指在民主、寬容的課堂環(huán)境中,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全身心地介入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與教師共同推進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1]。在此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尊重,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與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改變傳統(tǒng)試卷講評課模式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強迫型課堂,打造以學生為主體的民主型課堂。
一、實施依據(jù)
在傳統(tǒng)歷史試卷講評課中,教師占據(jù)著主導地位,講授是圍繞教師心目中的重難點進行的,有些教師甚至采用單一的對答案式的講授方法,答案對完了,試卷也就評講完了,根本不清楚學生錯誤率最高的地方在哪里,錯誤的原因是知識點掌握得不夠好還是解題基本能力和方法的缺失,學生在課堂上收效甚微,導致學生對試卷講評課毫無興趣甚至反感,下次碰到相類似的問題還是繼續(xù)錯下去,很多老師就會抱怨:我都講過多少遍了,做過多少遍了,怎么還是錯。那造成這種惡性循環(huán)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在于教師沒有轉變教學理念,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其學習興趣沒有被激發(fā),與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相違背。所以新課標特別強調(diào)教學是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要調(diào)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并與同學、教師間進行交流與合作?!镀胀ǜ咧姓n程標準》倡導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2]??梢钥闯觯谛抡n改背景下,研究參與式教學模式下高效歷史試卷講評課的構建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二、實施策略
筆者認為在參與式教學模式下,構建高效歷史試卷講評課需要做好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講評課前師生共同分析,講評課中師生共同參與,講評課后師生共同反思。
1.講評課前師生共同分析
課前分析是師生了解考試情況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師生提高試卷講評課效率的重要準備,課前分析是否做得充分、扎實直接決定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
(1)學生分析:老師在考完后下發(fā)答案,學生根據(jù)答案先進行自糾,并制作簡單的表格進行統(tǒng)計,表格欄目可以分為因粗心失分、因知識點不理解失分、因解題技能沒掌握失分、其他失分原因四類,然后把失分的題號、分數(shù)、總分進行統(tǒng)計。學生的分析不僅能節(jié)約老師大量的時間,而且能為老師提供第一手可靠的資料,使師生對本次考試情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老師再進行統(tǒng)計和科學分析,為老師全面了解班級情況和將來課堂上進行科學分組,讓學生更好、更積極地參與課堂打下基礎。
(2)教師分析:教師在認真批改試卷和收到學生上交的分析表的基礎上對試卷再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主要做好兩方面的分析工作:一是對試卷本身的分析,主要分析題型和知識點,重點關注是否出現(xiàn)新的題型,這些知識點是否是常考點,某些知識點在平時上課時是否有遺漏或沒有進行重點講解,在講評時,對這些知識點再進行重點突破甚至重新梳理。二是對全班總體答題情況的分析,不僅要掌握班級均分、最高分、最低分、每題的錯誤率,做到宏觀上的把握,還要根據(jù)校情和生情,重點了解目標生和臨界生的答題情況,做到宏觀和微觀相結合,這有助于課上對重點學生、重點題型和重要知識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外,上課時要用PPT把班級總體情況進行公布,這有助于學生個體進行準確的定位分析,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當然,對學生試卷中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老師要在課前分析的基礎上進行重點備課,為高效課堂做好充分的準備。
2.講評課中師生共同參與
一堂高效的試卷講評課,除了課前充分的分析、準備外,課堂上能否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愿意、主動地參與進來,也是至關重要的。下面是筆者進行這一教學過程的基本步驟:
(1)學習合作小組的建立。要變以教師為主導進行滿堂灌,課堂氛圍沉悶,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傳統(tǒng)試卷講評課,為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尊重,課堂氛圍活躍,課堂教學效率高效的新型試卷講評課模式,教師首先做的是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努力為學生提升參與的機會。筆者對全班學生先進行分組,每組4人(通常是前后左右4人),1人為組長(小組內(nèi)課前分析統(tǒng)計中得分最高的為組長,最高分相同的,由組員相互協(xié)調(diào)確定),組長負責協(xié)調(diào)討論的題目及由哪位組員講解,組員講解的內(nèi)容是自己做此題的整個思路。如選擇題最好按照如下程序:是什么(選的是哪項)、為什么(選擇的依據(jù))和怎么樣(對今后做題的啟示或解題方法的總結)。1人為書記員(通常為小組內(nèi)寫字較好和較快的同學,由組長確定),負責記載并整理小組討論的內(nèi)容與結論。1人為發(fā)言人(通常為小組內(nèi)口齒清晰、善于表達的人,由組長確定),負責本組的對外發(fā)言,并接受來自其他小組和老師的咨詢和質(zhì)疑。1人為時間管理員(通常為小組內(nèi)時間觀念比較強的人,由組長確定),負責控制本組內(nèi)成員的發(fā)言時間。這樣每個成員都根據(jù)自身的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并承擔相應的職責,積極參與其中,都是小組內(nèi)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感受到自身的價值與被認同感,為后面小組合作做科學、合理的布置與準備。
(2)組內(nèi)交流與合作。教師根據(jù)學生和自己的統(tǒng)計,可以把試題分為兩類,一類為無錯或很少錯誤的題目,這類題目一般為基礎題,大部分屬于教材知識點的簡單的記憶和歸納,錯誤的同學通過翻書一般都可以解決,這類題目上課時無需再講以節(jié)約時間。另一類為部分學生有錯誤的題目,這類題目屬于中檔題,一般為教材知識的延伸與拓展,這類題目由于部分同學對部分同學錯,因此可以充分利用這種差異資源,指導部分學生充當小老師,幫助組內(nèi)其他有錯的同學進行糾正。實踐證明,這種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做的做法有很多好處。首先,對于部分較高層次的學生說,幫助他們進一步鞏固知識,提高他們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學習歷史的熱情。其次,對于部分層次較低的學生說,比起老師,同齡人之間的交流更方便、快捷,更容易讓人接受和理解,能夠進一步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最后,對于老師來講,不但解決課上眾口難調(diào)的難題,而且節(jié)約課堂上大量寶貴的時間,留給老師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思考與解決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
筆者根據(jù)實踐得知,學生通過分組合作后效率比較高,快速地解決學生間的個別問題,為后面的共性問題的解決提供充分的時間保障,而且學生在此過程中普遍表現(xiàn)出學習熱情高漲,溝通與協(xié)調(diào)能力得到提高。
(3)師生共同解決共性問題。小組討論完后,學生還有小部分共性問題沒有解決,其實這些共性問題就是試卷中的難題,這些難題老師在課前的分析統(tǒng)計中早就做到“心中有數(shù)”,并在備課時進行重點解決,這為下一步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共同解決這些難題做好充分的準備。實踐證明,在做好前兩個階段的準備后,師生、生生之間已經(jīng)有較好的默契和信任感,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較順利地實現(xiàn)預設的課堂教學目標。
3.講評課后師生共同反思
一堂課的結束并不是試卷講評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師生在課后都要進行總結反思,使課堂進一步升華。對于學生來說,其要在教師的督促下認真完成課后的反思,除了要把試卷中出現(xiàn)的錯誤用不同顏色的筆在試卷上標注出來之外,還要把一些典型錯題收集在錯題集中,把錯誤的答案和正確的答案都寫上,在錯誤的答案邊上寫出自己做錯題時的思路,并把出錯的關鍵步驟用不同顏色標出來并寫出出錯的原因,以防止自己將來再犯類似的錯誤。學生還可以對在本次試卷講評課中學到的對自己有用的做題方法、規(guī)律性的東西進行總結。對于老師來說,老師可以把本次試卷中出現(xiàn)的一些新題型、學生錯誤率較高的知識點、學生掌握的不是很好的答題技巧、方法,以及在分析統(tǒng)計試卷答題情況和試卷講評過程中反映出的自己在平時上課中比較成功的地方進行總結與反思,以便在接下來的講課中進行補充和強化。
總之,試卷講評課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避免一講到底,忽視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做法,努力做到在試卷講評課的課前、課中、課后讓學生都能充分參與,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彩云.參與式教學法的實踐,天津市經(jīng)理學院學報,2012(3):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