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娜
[摘要]生態災害與環境風險損害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損毀旅游吸引物、破壞旅游設施、沖擊游客消費信心是生態環境災害等方面,建議通過全面打造綠色旅游管理與消費模式、創新目的地自然災害應對機制、督導旅游保險服務全面創新和全面重塑安全目的地形象等方面來消除不利影響。
[關鍵詞]生態災害;環境風險;旅游;可持續發展
生態災害與環境風險是影響旅游突發事件和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生態環境脆弱化趨勢日益顯著,尤其是災害性事件的頻繁暴發,嚴重沖擊目的地旅游活動的開展,影響了旅游業發展預期。
一、生態風險下旅游可持續發展困境
(一)旅游吸引物被損毀影響發展根本
自然災害破壞目的地旅游資源,動搖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吸引物等旅游資源是目的地旅游業發展的基礎。這類資源往往不可再生,一旦遭遇災害就會產生難以挽回的損失。當旅游目的地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時,自然風貌和旅游基礎設施均會受到沖擊。以汶川大地震為例,災害事故導致四川省568個景區受損,其中兩處世界遺產地均遭受到了嚴重沖擊,部分景區的影響甚至是毀滅性的。自然災害頻發還會增加當地旅游建設的不確性定,對旅游開發活動產生消極影響。廣西壯族自治區森林資源豐富,但是因為暴雨洪澇頻發,導致道路坍塌、滑坡落石、破壞旅游交通設施,旅游業進一步發展得到制約。
(二)旅游設施被損壞增大不確定性
旅游可持續發展需要旅游設施予以支持。事實上,旅游設施往往是目的地可持續發展的約束瓶頸,生態脆弱地區尤其如此。在災害多發區,基礎設施維護成本高,服務供應不穩定。以我國海島地區為例,夏季是海島的旅游旺季,也是臺風最為頻繁的季節。臺風與狂潮損壞游船,損毀道路,減少了游客上島的可能性。事實上,就旅游業而言突發性自然災害影響范圍正不斷擴大。我國長三角地區在2008年遭受極端天氣災害,交通、電力、供水被中斷,旅游業受到嚴重沖擊,大多數旅游接待單位被迫停業,旅游活動一度停擺。2015年4月西藏日喀則地區發生5.9級地震,聶拉木縣樟木口岸受到波及,房屋、道路受到損壞,通信被迫中斷,多處發生泥石流和塌方,邊防證停辦,旅游車輛被禁止入境。
(三)目標游客群體的消費信心受到重創
災害事件的心理影響范圍更廣泛。受災點附近地區需要投入大量資源以恢復游客信心。在災害輻射范圍內,游客無可避免的擔憂自身生命及財產安全,消費信心受到影響,甚至取消出行決策。汶川地震期間,主震過后余震不斷,四川省九寨溝景區災情較輕,但景區日接待量在2008年5月31日跌至1人次,賓館飯店等旅游服務行業也關門歇業,直到當年6月才有散客前來九寨溝旅游,交通、住宿、餐飲等服務部門也開始營業。2015年6月旅游游輪“東方之星”突遭極端天氣災害在湖北監利大馬洲水道傾覆,死亡人數達到396人。事件后續以相關旅游路線退團報道結束。
二、旅游業生態風險對策建議
(一)全面打造綠色旅游管理與消費模式
強化防治意識,做好資源保護性開發監督與管理。因地制宜建設旅游基礎設施。在建設游客服務中心、旅游標識、旅游廁所、停車場、步行道等,應充分保障游客便利需求與景區環境保護的需要。在修建旅游賓館、飯店等旅游服務設施項目時應充分考慮當地災害特征及分布情況,做好推廣普及綠色消費模式與循環模式的工作。培養游客、旅游企業以及社會大眾生態旅游意識。開展游客綠色出游行為引導活動,提高可持續旅游意識;對景區游客景區行為進行必要的管理,開展可持續旅游治理工作。落實景區旅游資源保護法規執行力度,嚴格控制人為因素對旅游資源的負面影響。
(二)創新目的地自然災害應對機制
建立旅游安全事故統計與分析常態機制。建立目的地災害事件檔案。通過規化工作資料及流程,積累目的地自然災害發生規律、影響范圍及影響級別等一手資料。以此服務景區旅游安全識別系統和預警機制建設工作。其次,建立目的地旅游安全識別系統。對目的地自然環境、地理條件等進行檢測,從以往自然災害的發生狀況,按等級標出旅游活動的危險源,設置相應的安全警示,協助有關部門安全工作的開展。再者,由旅游主管部門牽頭,爭取地震局、氣象局、防汛辦、交通部等部門配合,提供可信與及時的預警信息。景區旅游安全管理部門應設有專職聯絡員,與相關自然災害發布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預警機制根據景區旅游安全識別系統對游客示警,提供相應措施建議。
(三)督導旅游保險服務全面創新
一是適當運用政策工具,鼓勵保險公司創新旅游保險產品,從普通的意外傷害保險,拓展為人身險和財產險兼有。除承保旅行中因意外引起的傷殘、身故及醫療費用外,擴大到承保旅行期間發生行李遺失、證件遺失、因行李及證件遺失而引起的額外的旅行及食宿費用、對他人傷害及他人財產損失的賠償責任等。二是采取國際先進經驗,從事后理賠轉變提前介入和及時有效的援助,將災害賠償轉變為災難防范。三是鼓勵旅游景區拓展銷售渠道,更多運用高新技術,探索如電話投保、網上銷售和移動平臺投保等,簡化銷售程序以提供隨時、隨地的方便。
(四)全面重塑安全目的地形象
通過市場營銷恢復扭轉目的地安全形象、降低突發事件造成的不良影響。將此作為業災后旅游業恢復的重點工作。旅游主管部門應迅速制定旅游業災后信心規劃和市場恢復行動。確保若干重大災后應對活動順利進行。正視災害事件影響的多樣性,收集災害影響信息、重視引導媒體報導,重建目的地安全形象。同時,加強游客溝通工作,解除后者對目的地災情的錯誤認知和判斷,重點加強女性和青年兩大群體的信息分享。最后,利用旅游官方網站、災后專題報道、旅游手冊、賽事活動等作為信息交流平臺,將安全與放心的信息向更廣泛的游客群體傳播,避免游客到訪率的斷涯式下跌。
三、結論
保障旅游安全是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要件。氣候變化下生態災害與環境風險正成為威脅旅游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對當下生態災害與環境風險破壞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進行歸納和梳理。其中,生態災害與環境對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物造成的直接毀壞最為明顯和突出。從根本上改變了目的地旅游業活動的開展;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受到的負面影響強度亦不可小視,并且因其惡化了旅游目的地的可進入性預期對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傷害;游客受到災害事件的負面心理暗示則是沖擊旅游業發展的另一股重要力量,直接影響旅游產業自我調整。有鑒于此,本文建議如下:一是運用綠色思想改造管理與消費模式實現從消極應對災害到積極減緩災害的發生;二是拓展災害應對機制的參與主體,通過規范化和常態化,將災害應急響機制由事件型向事態型調整;三是引入專業保險專業機構作為政府應急機制的有力補充,更全面的保障游客切身利益更少的受到損害;四是建設透明高效的災害信息披露機制,盡可能最大程度降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消費市場沖擊,避免災害影響在不實信息自我強化中動搖目的地旅游產業的根本。綜上,全面構建減緩生態災害與減少環境風險的應對機制,維護目的資源旅游資源和游客的安全,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黎明,劉慧媛.旅游目的地系統的生態災害風險評價[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10,10: 185-190.
[2]李強,季洪偉,王爾杰.自然災害對旅游業的影響及其管理措施[J].現代經濟信息, 2013, 11:
[3]李敏,張捷,董雪旺,鐘士恩,蔡永壽,上官筱燕.目的地特殊自然災害后游客的認知研究:以“5.12”汶川地震后的九寨溝為例[J].地理學報, 2011, 12:1695-1706.
[4]呂麗輝.重大自然災害后長江三角洲地區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思考黑龍江環境通報[J]. 2008, 2:87-89.
[5]陳金華,秦耀辰,何巧華.自然災害對海島旅游安全的影響研究:以平潭島為例[J].未來與發展,2007, 8: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