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紅 夏明 譚耀洲

[摘要]教學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學思想、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比較固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及程序,我校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和要著力解決的問題是圍繞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來進行的,評估教學模式適用與否的標準應該是其針對教學目標達成的有效性。
[關鍵詞]課堂教學模式;有效性;設計;適用性
隨著士官任職教育改革步伐的推進,如何充分發揮學員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他們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既學會知識,更學會學習的能力,促進其主動發展,這成為了我校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和要著力解決的問題。通過這幾年的實踐,筆者發現,現在學校各部系的普遍做法都是主要圍繞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來進行的。所謂教學模式,其定義是在一定教學思想、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比較固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及程序,其中,作為教學活動的結構框架,要能突出教學模式從大局上把握活動整體和各要素之間的內部關系及功能,而作為教學活動的程序則應突出其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討核心是用系統、結構、功能等視角研究教學過程中的不同方式、方法與手段,通過考察其理論或實踐基礎形成一種將系統化、多樣化統一起來的教學體系。
從教授者的角度而言,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要具備三個條件:首先,教員要能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員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立體式教學目標,當出現教學目標的設置與實際情況不完全相符時,教員還要在實施過程中對目標作出適當的調整,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地面向全體學員;其次,教學的過程要能成為學員主動參與的過程,課堂要成為學員自主學習、積極互動、鍛煉思維的場所,學員的主動參與主要依靠教員是否能采取機動、靈活的教學活動策略來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要引導學員思維,給學員更多的空間進行相關的合作及展示,真正凸顯他們的主體地位,使全體學員都能體會到學習的收獲;最后,教學過程需要及時的跟進與反饋,以多種形式鞏固學員得之不易的學習成果,使學員對三維立體的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更高,使教學評價的標準和尺度更合理。在三個條件中教學目標處于核心地位,教學模式與教學目標存在很強的內在統一性,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應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設計,不同的教學模式應為完成不同的教學目標而服務。教學模式設計流程如圖所示。
在我校,目前教學改革所取得的成績和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各部系都能根據專業及課程特點制定不同的實施方案和計劃,但同時還存在一些可進一步加改進的地方。以筆者所教授的電類基礎課程為例,教學模式的改革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模式;第二階段是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第三階段是設定教學情境式的教學模式。在實施這幾種教學模式時,盡管不同模式的都有著自己的特點,但也存在很大的共性,即都是將重心放在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和促進學員的能力形成上,包括了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筆者認為,教無定法,教學是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因而不存在對任何教學內容和過程都適用的普遍性模式,教學模式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評估教學模式適用與否的標準應該是其針對教學目標達成的有效性。所以教學前在選擇教學模式時教員必須注意不同教學模式的作用和特點,注重不同模式的指向性。針對我校電類基礎課程的改革所經歷的三個階段或者說是三種模式,如果能將它們綜合起來使用,而不是拘于其中的某一種,甚至還可引入其他更多的模式,教員在面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時應該會取得更好的回應,教學模式的有效性就會更明顯。下面,筆者就《電工技術》課程中的三個典型內容的教學模式設計實踐來進行談談自己的看法。
在傳統的《電路分析》、《電路基礎》、《電工學》等和《電工技術》相類同的課程中,通常開課后的第一部分內容就是直流電路,其內容就是關于電路中的物理量的概念、電路的定律、定理和電路的分析計算,這部分內容是電路分析和計算的通用基礎,在許多課程包括專業課程中都有所應用,可是相關內容多且較為獨立分散,如果用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是不容易找到一個可操作的任務將各知識點關聯起來,因此是不適用的,此時可以用設定教學情境的方式,找到一個與各個知識點都有聯系的事物,如用“指針式萬用表的電路分析”來引入并串起個部分的學習就適用一些,使學員能在具體實際的電路情境中來完成枯燥的理論學習。而在講授傳統的交流電路部分的內容時,由于這部分各知識點前后關聯性較強,同時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性,所以此時采用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模式就是合適的了,如可用“日光燈電路功率因數的提高”這一任務來牽引教學過程,使理論課堂氣氛活躍,學員學習效果非常明顯,掌握很快。又譬如在講授三相交流異步電動機的工作原理時,由于該內容實用性強且學員易于理解,所以可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化教學模式,安排學員分組合作,查找資料,完成“電動機控制電路的搭建”這一項目,在過程中學員既鍛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共同體會了合作收獲的快樂。
總之,教學模式是一種可具體化、操作化的教學思想、理論,它提供的是一個比抽象的理論要具體許多的教學行為框架,細化地規定了教員的教學行為,使得教學活動有章可循,便于教員把握和運用。但由于模式本身的非定性和教學經驗的個體性,我們每一名教員在教學中一定要開拓思路,揚長避短,靈活地運用各種模式,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或創造適用性更強的教學模式,提高其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