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人數和比例日益上升。高校經濟困難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資助經濟困難學生也是學生工作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結合對學生的教育和管理的相關工作經驗,提出做好高校貧困學生資助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高等院校 貧困生 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33-0152-02
隨著高校學生收費制度的改革,培養大學生的模式由免費接受高等教育轉向學生本人部分或全部承擔培養費用。從目前各個高校的收費標準來看,普通全日制本專科院校的收費標準基本在5000元左右,學生的收費制度改革雖然在一定層面上減輕了政府的財政壓力,但也增加了龐大的高校貧困生群體,以及與貧困生相關的問題。我國擁有世界不到7%的土地,卻養育了世界1/5的人口,其中農業人口在70%以上,很多偏遠地區的農業人口生活水平都在貧困線以下。城鎮居民也會因為下崗、生病等問題導致家庭經濟困難。雖然1999年全國高校開始大規模擴招,上大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大學的學費、生活費卻成為一些家庭難以支付的開銷。國家也制定了相關政策,決不允許一個孩子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但是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在學習、生活和相應的成長過程中日益顯露出一些需要重視的問題,尤其對于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問題要特別關注,需引導其向正確的方向和軌道發展,采取切實可行的資助措施,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成為有用之才,這是高校學生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 高校貧困生心理特征的類型
困難學生最急需的是物質資助,同時他們存在的問題還包括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容易被學生管理部門所忽視。學校關心他們不僅要經濟上給予幫助,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育人工作滲透到資助工作中,讓學生在接受資助的同時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更加奮發向上,成長為國家的有用之才。目前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可以總結為三種發展形態。第一種是不能正視家庭經濟困難的現狀,為典型的外要面子內自卑型。這類學生不能夠接受家庭經濟困難的現狀,而且自身有比較清高、好強,不想讓周圍人知道自己家里的情況,就過分地偽裝自己,對外表現出家庭條件較好,不愿意上交貧困生相關證明材料,不愿意貸款。對于這部分學生,簡單的物質上的資助不會取得好的效果,精神資助才是重中之重。第二種類型是對家庭經濟困難的現狀過分直視。這部分學生一切從“錢”出發,每天生活非常忙碌,擺脫貧困是他們最大的目標,對利益看得較重。這部分學生要給予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資助,通過情感來感化他們,使其明白自身知識鞏固了,實力增強了,才能夠為走進社會做更加充實的準備。第三種類型是心平氣和地接受家庭經濟困難的現狀。這部分學生是貧困生中最為理智的優秀學生,他們坦然地接受家庭經濟困難的事實,而且因為家庭經濟困難更加努力向上,學習非常認真刻苦,對學校的活動積極主動參加,能夠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很多高校的尖子生就是在這部分同學中產生的。他們既可以獲得助學金,也可以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社會獎學金,兼顧好工作和學習,而且也有較好的示范作用。
二 引領高校貧困生思想的途徑
通過目前高校貧困生的現狀我們可以得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引導工作是目前高校貧困生工作的核心,相比富裕家庭的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壓力更大,自尊心更強,精神負擔更重,一些細小問題或者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舉動會對他們產生影響,有些可能會導致他們走極端,這些學生需要同學們、老師們更多的關心和包容。物質上的資助也許在大學階段可以簡單地去完成,但是精神上的資助卻會使貧困生受益終身,因為家庭經濟困難也許無法給貧困生一個健全的心理,但是高校如果給予這些學生更好的精神資助則會大大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物質資助是一陣子的事情,精神的幫助卻是深刻影響學生一輩子的事,為此我們應努力做到:
1.幫助困難學生轉變觀念,克服自卑心理,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要在困難學生這個特殊群體中,普遍開展國情教育,根據個人貧困情況的不同,有的放矢地開展撫慰、幫助以及教育工作。要讓學生認識到物質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貧窮、理想的貧窮和人格的貧窮。唯有讓學生認識到這些道理,學生才能平靜地對待貧窮問題,才能有良好的心態積極面對一切困難,同時還要積極引導貧困學生大膽地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鍛煉能力、展示自我、培養自尊、提高自信心。
2.激發學生自強、自立的精神
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價值養活自己、減輕家庭負擔,是我國大學生思想觀念轉變的一大標志,也是解決困難學生經濟困難的一個重要途徑。可以通過參加勤工儉學,讓學生體會勞動收獲的來之不易,自覺地養成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激發他們自主、自強、自立的精神。
3.樹立典型,以對比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通過新舊對比、縱橫對比、正反對比等啟發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可以通過宣傳和表彰努力學習、奮發上進和自我解困的典型學生,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刻苦學習、奮發成才。可以經常組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加社會活動和社會實踐,讓他們多接觸社會,增強他們的認知能力,引導他們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不斷提高綜合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4.增強預防性教育,加強情感牽引
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能會出現的思想問題,要進行適當的有針對性的預防性教育,防患于未然。比如可以進行生命教育,引導他們熱愛生活、善待自我;可以進行自我意識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積極發展自我,消除自卑心理,不斷樹立信心;要進行勤儉節約等傳統美德教育,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要深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家庭等情況,并進行細致的分析,適時給予必要的幫助。
三 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幾點建議
高校貧困生問題是伴隨著經濟體制和高校體制改革而出現的社會問題。在實際工作中,既要看到問題徹底解決的可能性,也要不斷增強工作的信心,看到問題徹底解決的長期性,做好系統工作。
1.政府層面:完善政策
政府層面應當高度重視高校貧困生問題,從制度上制定解決貧困生問題的配套措施。高校貧困生在校人數較多,是影響高校穩定以及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政府要在相應的配套政策上給予重視和支持,保證學生入學、求學和就業的穩定。
2.學校層面:建立公示制度
資助經濟困難學生必須明確有關原則、強化工作規范,為此就應該建立公示制度。每次開始實施資助前,要將學校擬定的相關細則,受資助學生的條件,院系開展這一項工作的程序以及時間安排,根據掌握的資料和學生報名的名單注意核查、篩選,然后把初步核實符合資助條件的學生名單全部公示,在規定時間內沒有任何反對意見后,才按時上交到學生處做終審。當然,這個過程是復雜的,而且是反復的,也可能有各種人為因素的干擾,除了需要資助工作人員耐心細致地開展工作之外,更要堅持貫徹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這樣才能確保資料的真實。
3.管理人員:確保掌握實情
建立困難學生檔案是開展資助工作的依據。申請資助的類別主要有三種:緩交學費申請、貸款申請和勤工助學申請。申請者必須詳細填寫個人有關資料,主要包括:學生本人的基本情況、家庭成員狀況、困難原因、困難程度、學習成績。這些基礎性的資料整理工作做好了,就為準確、高效地開展資助工作提供了保證。
4.系統工程:完善各項資助措施
國家的相關政策制度決定了高校貧困生工作的三種途徑,為了能夠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各個高校基本通過生源地貸款、助學金、勤工儉學三種方式來完成對困難學生的資助。
高校貧困生的相關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政府、學校和家庭配合,統一解決完成。希望各高校切實做好貧困生工作,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中的這個特殊群體。
參考文獻
[1]施永紅.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結構分析與援助體系研究[J].江蘇高教,2002(2)
[2]趙貴臣、劉和忠.試析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育人功能[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
[3]江應中.高校貧困生資助政策的倫理性及價值躍遷[J].江蘇高教,2010(3)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