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馨郴 馮明杰



陰陽是中國古代漢族圣賢創立的哲學范疇。一種本源論(本體論)。《道德經》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是老子對陰陽精確的概括與演述。大家知道,自然界的事物都有陰陽。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陰陽的最初涵義是很樸素的,表示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后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躁動和寧靜等。古人仰觀、俯察取類比象,將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互相關聯的現象,比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抽象歸納出“陰陽”的概念。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進而體會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作用的關系,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并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進而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律,是自然界的一種法則。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含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所以說,陰陽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規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律,世界本身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的屬性來劃分,但必須是針對相互關聯的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種劃分才有實際意義。如果被分析的兩個事物互不關聯,或不是統一體的兩個對立方面,就不能用陰陽來區分其相對屬性及其相互關系。
事物的陰陽屬性,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面表現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
中國貨幣中的“陰陽”
——“男錢”和“女錢”說
“男錢”與“女錢”是一種錢幣術語,在我國錢學書籍里,多有論述。如宋洪遵的《泉志》十五就有男錢之說,《隋書》中也有關于女錢的記述。歷史文獻中,如《通典·食貨九》、《文獻通考·八·錢幣》等也都有論及。那么,究竟什么叫男錢,什么叫女錢?有什么作用呢?
(一)關于男錢,有兩種說法
男錢的第一種說法:王莽新朝(9—23)鑄造 “男錢”——布泉。
據史載,西漢武帝以后,國力由盛到衰,統治者越來越腐朽,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激化,問題越來越突出。
在社會動亂中,外戚王莽乘機奪取政權,公元8年,改國號為新。王莽即位后,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求解決社會矛盾,史稱“王莽改制”。他的變法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主要包括六項內容:1.全國土地的所有權都屬于王;2.封功臣796人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3.廢除漢朝幣制,另鑄金、銀、龜、貝、錢、布共28品;4.對全國五大商業都市設五個管理機構;5.私家不得對人民放債,由“錢府”辦理賒貸業務;6.實行“六管”即鹽、鐵、酒、山林、五均賒貸、鑄錢六項事業,由官府設置機構全權辦理。
從居攝二年到地皇元年十余年間,王莽先后四次下詔改幣,五次重申改革貨幣的法令,平均不到三年幣改一次。王莽幣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用貨幣貶值的方法,大量聚斂財富。結果是幣制改革一次,王莽就實現一次對人民財富的大掠奪,社會經濟就會出現一次大混亂、大危機,以至于“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涕泣于道”。如此頻繁、混亂、荒唐的幣制改革,在中國幣制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新”朝從公元9—23年官府設置機構鑄造“布泉”,錢文懸針篆,字體優雅清秀,古樸迷人,書法造詣極高,錢體堅挺渾厚,外輪高峻雄偉,好郭重輪,異常壯美。流傳女子婚后, 只要在腰間佩帶一枚“布泉”銅錢,就能生男孩,據說非常靈驗,因此民間稱之為“男錢”。
錢幣史上還有一種叫“布泉”的錢,系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元年(561)始鑄。鑄工精致,內外廓齊整,“布泉”二字作玉筋篆橫書穿孔兩側,古樸端莊。“泉”字中豎不斷,豎線貫底,是與王莽“布泉”中豎斷除篆法不同外又一顯著區別。北周布泉肉厚銅好,系“北周三大美泉”之一。
不同時代的兩種“布泉”,為什么唯王莽所鑄的“布泉”可稱“男錢”,而北周“布泉”卻不能享譽“男錢”之名? 查證資料,有多處關于男錢的記載:
一處是:最早源于唐朝杜佑《通典》里記載:“布泉,世謂之男錢,婦人佩之,生男也。”
二處是:晚唐段成武《戲高侍御七首》之六云:“詐嫌嚼貝磨衣鈍,私帶男錢壓鬢低。”
三處是:清末葉德輝所著《古泉雜詠》,集論泉絕句二百首,其中就有:“布泉徑寸字針懸,鼓鑄難忘居攝年。傳語深閨消息好,佩來個個是男錢。”
四處是:宋洪遵的《泉志》,其卷十五記有“男錢”:“舊譜曰徑寸,重四銖,懸針書,文曰‘布泉。世人謂之‘男錢,方佩之則生男也。”
顯然,后兩處記載 “懸針篆布泉”就是專指王莽布泉而言的,是王莽“布泉” 享譽“男錢”的最好詮釋。
男錢的第二種說法:梁武帝鑄造“男錢”——豐貨錢。
“男錢”的第二種說法也有記載。在《續廣博物志》中有記載 “梁武帝鑄豐貨錢……謂之男錢,云婦人佩之生男也”之說。在兩晉十六國時期,“男錢”頗為流行,東晉元帝司馬睿建武三年(319)有個叫石勒的人,于襄國(今河北省邢臺)稱王,建立“后趙”。石勒是個窮苦人出身,他自稱趙王后,希望給廣大的老百姓以富裕,便鑄造頒行了新貨幣,名曰“豐貨”錢。相傳得“豐貨”者富,故又稱“富錢”,凡藏有豐貨錢者,必會使人家財豐富;又說“豐貨”為“男錢”,得者生男兒。
后有錢學家認為,十六國后趙石勒所鑄的“豐貨”錢,因錢文壯實豐滿,又含有富裕吉祥之意,遂稱“男錢”。由于“豐貨”錢傳世太少,民間富人由于錢多能夠見到,藏匿不出,普通窮人很難得到。“豐貨謂之男錢”之說,終因難于得到,很難實現民間大眾的美好夢想。
“豐貨”等有男女之稱的錢不但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典故,其貨幣名稱本身也都有不同凡響的吉利言語,加之存世稀少,目前其價格自然均屬不菲,極為歷代的古泉收藏家及其愛好者所重視、鐘愛。
(二)關于女錢的說法。
有一種說法,就是: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年間(502—519)鑄造“女錢”(公式女錢)——五銖錢。談及女錢,在詞義上則是對男錢而言。
五銖錢自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誕生以來,因其形制美觀、大小適宜、攜帶方便、重如其文、便于計數等特點,一經投放,深受歡迎。迅速取代了市場流通的“雜牌軍”,成為一枝獨秀的幣中“皇后”,作為一般等價物,五銖錢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至初唐武德四年(621)止,五銖錢沿用了739年而不廢,足見民間的喜愛。作為我國歷史上最長壽的貨幣,為每一個階段的社會經濟發揮了重要的調節作用,在貨幣史上豎起了一道豐碑。
據史載,黃巾起義以后,東漢王朝名存實亡,擁有軍政大權的州郡官吏,乘機擴大武裝勢力,形成了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由于戰亂,一些不法之徒乘機巧取豪奪,為五銖錢施行“手術”,他們用剪、鏨的辦法,除去五銖錢外沿,用竊取的邊銅,再去私鑄輕薄、不足值的五銖錢或作他用,民間就將這種取掉外郭的五銖錢俗稱為“女錢”。《隋書》中最早有關于“女錢”的記述,據《隋書·食貨志》載:“梁武帝乃鑄錢,肉好周郭,文曰‘五銖,重如其文。而又別鑄,除其內郭,謂之女錢。二品并行。”意指背無好郭的五銖,叫女錢,專指剪除外輪和內郭后的蕭梁五銖錢。由于其纖細質弱,故稱之。所謂輪,即錢幣四周凸出肉面的部分,又稱外輪。所謂郭,即錢幣內孔的邊緣,又稱內郭。梁五銖錢分有輪有郭和無外輪無內郭兩種,無外輪無內郭者為女錢。也稱“公式女錢”。
梁朝出現“女錢”,政治黑暗,統治者瘋狂地盤剝百姓,制造單薄、弱小的錢來公開地掠奪財富,其結果必然致使民不聊生,這種瘋狂地大肆掠奪財富的手段致使梁武帝輕而易舉地導致自己很快滅亡。其實,蕭梁的五銖內郭剪除后,錢質不壯,成色便差,自然顯得更為單薄、弱小,因此難免有“女錢”之稱。
總之,男錢與女錢之說與宇宙陰陽學說有著本質的區別。男錢與女錢即陰不可以轉化為陽,陽也不可以轉化為陰。男錢與女錢純屬是人們一種良好愿望和美好的期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