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
【摘要】以問卷調查數據為基礎,分析目前“韓流”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的現狀,剖析“韓流”盛行原因,從積極性和消極性兩方面闡述其對我國大學生的影響,并通過對“韓流”文化傳播的反思,為當代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提出意見。
【關鍵詞】“韓流”文化;大學生;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11-178-03
2014年初,一部《來自星星的你》火邊大江南北,隨后《繼承者》《匹諾曹》《未生》等多部韓劇持續火爆于網絡之間。不同于以往單純以韓劇作為韓流文化媒介,此次伴隨韓劇火熱的同時,韓國綜藝節目也開始大肆進軍中國市場,《Running Man》《爸爸去哪兒》等韓國各大電視臺綜藝節目紛紛以合作開發、版權購買等形式進軍中國市場,打開電視機,播放的綜藝節目大多都是從韓國引進的。再加之以少女時代、super junior、EXO等為代表的韓國偶像歌手,沉寂幾年的韓流文化正以多元化形式開展新的一輪文化傳播。為了了解新時期韓流文化對中國大學生的影響,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范圍內以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問卷調查,此次問卷發放的對象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讀本科生、研究生。總共發放問卷260份,回收258份,有效問卷258份。受訪者的基本情況為:理工科197人,非理工科61人;在總人數中,男生167人,占總人數的64.73%,女生為91人,占總人數的35.27%。
一、韓流文化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的現狀
韓流一詞最早由中國媒體提出,后被韓國媒體及學術界廣泛使用[1]從目前國內對韓流的研究來看,專家學者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廣義韓流,泛指各領域內所涉及的韓國元素,包括韓國服飾、飲食、娛樂、體育、工業等。二是狹義韓流,指韓國電視劇、電影、音樂等娛樂性事物在中國的影響。早期韓流文化立足韓國本土,以中、日為主要市場,現階段韓流文化在鞏固中國、日本市場的基礎上,拓展東南亞、中亞受眾,并積極開發歐洲、美洲市場。
從統計結果看,對“韓流”文化毫無關注的人數只占23.26%,接近8成的同學在平時中學習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關注“韓流”文化。基于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利用“韓流”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廣泛影響力。以獨特的符合當代大學生興趣愛好的形式進行思政教育,改變以前被動傾聽的模式,以興趣為吸引,使其主動接受思政教育。將思政教育融入其日常生活。
具體到男女生的數據差異上,女生群體中平時關心甚至非常關心的百分比分別為16.48%和21.98%明顯高于男生的8.98%和3.59%,這說明在對“韓流”文化的關注人群中,女生是中堅力量。結合大學生日常管理與教育,可以在對女生的教育與引導過程中注意合理利用“韓流”文化。
在對待“韓流”文化的態度中,女生的對“韓流”文化的包容度也明顯高于男生,完全反感并覺得“韓流”文化膚淺無聊的女生不足一成,而男生則超過四分之一。此部分數據反映,雖然“韓流”文化整體在大學生群體中廣受關注,但是還是存在部分同學持排斥心理,所以在有效利用“韓流”文化進行中國特色思政教育的時候要注意因材施教,切不可一種教育無差別強制使用。
問卷結果顯示,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有63.95%的同學認為“韓流”文化給自己或者朋友的生活帶了影響,從以上數據來看,“韓流”文化在校園文化中已經占據了重要的角色。合理引導并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結合勢在必行。
提到“韓流”文化,大學生第一印象中韓國偶像明星音樂(41.86%)、電視劇電影(33.72%)、綜藝節目(10.47%)等娛樂產業占比合計達到86.05%,這說明目前當代大學生主要通過韓國的娛樂文化產業來了解韓國文化。尤其近年來的韓劇、韓綜等進口作品在大學生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該組數據反映了目前大學生了解韓流文化的局域性與片面性。
近8成的大學生認同“韓流”是發展韓國文化的一種形式,而事實上,韓國政府也曾經正式提出過“文化立國”這一思想,并大力扶持其文化商品外輸。近半數的大學生認為“韓流”文化對我國文化產業有著極大的沖擊,同時也有37.21%的同學認為“韓流”文化外輸只是一種正常的文化輸出與文化交流,不足10%的同學認為“韓流”文化能豐富我國文化產業,另外還有3.49%的同學認為“韓流”文化對我國文化沒有任何影響。
二、韓流文化為何可以在中國盛行
從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韓流”偶像的吸引力是大學生關注“韓流”的最大原因占到63.18%,接下來的原因依次為有人盲目跟風(49.61%)、“韓流”文化產品自身的高品質、創新性(37.6%)、宣傳到位(35.27%)、全球化發展趨勢(26.36%)、韓國政府“文化立國”政策支持(23.64%)、中韓文化同宗同源(20.16%)、其他(5.43%)。
(一)同宗同源的東亞文化
中韓兩國之間的歷史交往源遠流長,兩國擁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歷史上,韓國與日本相同,深受漢文化尤其唐朝時期的影響,1446年世宗大王發明訓民正音前韓國也一直使用漢字作為書寫文字,韓國將端午節申請成為其民族文化遺產,過春節等等行為也都表現了兩國在民俗、禮儀、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正因為兩國同屬東亞儒教文化圈,兩國民眾在思想觀、價值觀等方面都很相近,使得中國民眾相比于歐美文化更容易接受韓流文化。這也為韓流文化在中國大肆盛行奠定了群眾基礎。
(二)韓國政府“文化立國”提供制度保障
1993年韓國政府制定了“文化商品”策略,首次提出“文化產業”這一概念,1998年在亞洲金融危機制造業受創的大背景下韓國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國”思想,將文化產業作為其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先后出臺完善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文化發展五年規劃》等法律法規,除制度政策外,在組織機構、資金物資、人才培養等各方面都給予了文化產業巨大的支持。正是得益于政府全方位的支持與保障,韓國國內各大電視臺、經濟公司良性競爭,百花齊放,人才輩出。對外積極鼓勵產業輸出,韓國政府2013年投入50億美元支持流行文化產品出口,并計劃至2017年將出口投入翻一番。目前韓國政府在文化傳媒方面的預算約為5.3萬億韓元,占政府支出的1.4%。大力扶持造就了豐厚回報,目前文化產業已成為韓國第二大出口創匯產業,韓國也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產業強國。
(三)韓流文化產品自身的高品質
據調查結果顯示,44.8%的大學生觀看韓國影視劇是因為劇情角色吸引人和超現實的爛漫純情;42.7%的大學生喜歡看青春偶像劇。韓國影視劇從編劇、導演到演員層層把關,演員以帥哥、美女為主,用美好的畫面吸引目光。編劇多數以當下社會熱點為劇情,收獲高收視率的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以《未生》為例,通過描寫韓國社會底層普通白領職員的職場生活,在取得破紀錄的收視同時推動了韓國社會對職場冷暴力的反思,推動了韓國底層員工的維權行動。韓劇以其自身的親民性、美好性、社會性吸引大量青少年的關注。而且不同于國內影視劇制作,韓劇的劇本是邊拍攝邊推進,編劇可以隨時根據社會風向、民眾反饋來改變劇中人物命運。使得普通民眾擁有了一種代入感,成為影視劇主人公。大眾自然更愿意接受此類作品。
(四)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下,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中韓兩國文化也在融入全球文化的進程中相互影響,在這個過程中,韓國文化產業的組織運作及其產品具有高位優勢。使得韓流文化可以按照流行文化由高到低傳播的規律進入中國。
三、韓流文化對中國大學生的影響
從問卷結果中可以看出大學生關注“韓流”文化主要起因還是喜歡韓國影視劇、綜藝節目以及藝人明星。關注“韓流”文化的原因問卷顯示39.92%為喜歡韓國影視劇、綜藝節目;33.33%為欣賞某位明星藝人;10.47%為喜歡韓國制造產品;10.47%為喜歡韓國文化;5.81%為其他原因。
調查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獲取“韓流”信息的主要途徑為互聯網(77.13%)、朋友交流(40.31%)、電視報道(32.17%)、報紙雜志(15.5%)。
(一)“韓流文化”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韓流文化對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一定的積極影響。
1.拓展國際視野
通過韓國音樂、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等韓流文化可以了解韓國文化,拓展國際視野。不斷學習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來增加自己的知識寬度與廣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擇性的學習韓流文化中對自身有益的內容,從而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與道德修養。
2.尊師重道,長幼有序回歸禮儀之邦
韓流文化不少作品中都展示了韓國社會長幼有序,尊師重道的社會規則,可以引導當代大學生學會尊重他人,潛移默化影響大學生的道德要求。滿足大學生自尊要求的同時也幫助構建和諧的社會人際關系。
3.了解“韓流”信息的過程中掌握現代信息獲取方法
從調查問卷中可以看出,大學生了解“韓流”資訊的最主要方法是通過互聯網(77.13%),而互聯網作為當今信息大爆炸時代的主陣地,大學生以“韓流”為吸引,在此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在信息化社會中學習網絡獲取信息,并主動對信息進行處理,以獲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
4.偶像的激勵作用
在開始關注“韓流”文化的原因的調查中,33.33%的同學開始關注“韓流”的原因是欣賞喜歡某位明星藝人,而韓國偶像大部分成名過程都是經歷嚴格的練習生生涯,然后經過百里挑一的選拔最終出道。以偶像組合2AM成員趙權為例,在經歷了8年的練習生生涯后才正式出道,在漫長的準備階段內,留下過無數的淚水和汗水最終才換來現在的偶像光環,在無數的偶像出道歷程中,偶像們的堅韌、努力、勤奮為大學生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激勵大學生堅持夢想并為之努力奮斗。
(二)“韓流文化”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韓流”文化在大量出口過程中,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文化商,為了其自身利益,難免會在其產品中增加娛樂性以吸引大眾目光,而在此過程中世俗性與功利性會對大學生產生消極影響。
1.影響大學生的生活方式
“韓流”文化給當代大學生原有的生活方式帶了新的沖擊,大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大學生普遍思想活躍且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由于現階段網絡傳媒技術的控制薄弱性以及低門檻性,使得很多人都可以通過現代傳媒方式隨意傳播“韓流”文化,這其中不乏很多不良作品,深刻的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認知、情感與思想。很多大學生盲目跟隨韓國流行趨勢,大量購買韓國服飾、化妝品甚至整容,改變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
2.影響大學生的審美觀
“韓流”文化尤其韓劇等藝術形式最大的特點就是追求視覺藝術,演員藝人通過化妝整容追求完美的面孔,服裝道具通過大手筆的投入追求富貴華麗。大學生受此影響,刻意的追求外在的美麗形象,而忽視了內涵修養的提高,造成審美低俗化、視覺化、片面化。不利于大學生正確審美觀的樹立與發展。
3.影響大學生的職業觀與成功觀
“韓流”文化作為一種流行文化,有著其固有的世俗性和功利性文化特質。在時下流行傳播的韓劇中,主人公無不以金錢、權利、地位等作為成功標志,如熱播劇《繼承者》中主演全部以財閥家庭作為故事背景。渲染金錢作為一種社會地位標志。這種不正確的成功觀對大學生產生消極影響,使得大學生極力推崇金錢與權力,在大學生擇業時大學生更多的將金錢收入、社會地位作為個人最求目標和成功標志。
4.民族文化危機
“韓流”文化憑借其獨特的形式將韓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相呼應完美融合的呈現出來,用當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現出來,對于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大學生青年來說,相比傳統的教條主義宣傳,這種新奇的包含了部分中華文化的異鄉文化更具吸引力,與此同時對比之下,對于我們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可能愈發的失去興趣。
四、高校如何應對“韓流”文化在大學生中產生的影響
1.對于積極影響,高校應主動采納,積極借鑒“韓流”文化在大學生中取得成功的原因,豐富以多元文化為載體的校園文化,正確引導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高校在傳統文化教育中要吸納“韓流”文化中的精髓與優點,對比兩國文化,探尋兩國文化差異性,取他人之長補已之短,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活力和內涵,借鑒”韓流“文化融合傳統文明與現代文化的方式,我們應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傳統文化教育之中。
聯系實際工作中,舉例說明:青年大學生崇拜偶像,明星光環,那可以順水推舟,利用年級會或者主題教育活動,以某偶像說開,分析其背后深層次故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韓國男子偶像組合2AM隊長趙權,該組合在女大學生中擁有大量擁躉,思政教育工作就可以以此為契機,利用偶像作用首先吸引學生關注,然后引導學生自主挖掘偶像背后的故事,為了脫離貧窮而追求歌手夢,孤身一人以練習生的身份進行了長達八年的學習,在其他練習生因疲憊與茫然而放棄夢想時,他心無旁騖的努力著,只為心中的理想,只為成為父母的依靠。引導學生在崇拜偶像之外學習偶像身上的自立自強,不斷進取品質,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實際學習生活中刻苦努力,不斷完善自我。
2.對于消極影響,高校應正確引導,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端正大學生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在大學生接觸”韓流“文化初期階段及時干預,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大學生角度出發深入剖析大學生所關注的”韓流“文化,尋求韓國類校園社團、韓資就業單位作為平臺,像大學生展示真正全面的韓國文化,有效避免大學生自己偏面曲解”韓流“文化。培養大學生理性思維,客觀理性看待兩國文化差異,樹立愛國主義情懷,建立正確的成功觀。同時要不斷完善與改進傳統文化宣傳方式,使其在與外來文化競爭中保持生命力。
”韓流“文化作為韓國文化產業的一種輸出形式,在中國大學生群體中具有廣泛影響力,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必然性,所以高校在對待”韓流“文化時不可全盤否定一味抹殺,也不可全盤肯定一味接受,高校要以海納百川的包容氣度合理吸收,恰當引導,促使韓文化與漢文化相互融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造出多元文化并存,百花齊放的校園文化,為大學生提供更高更好的平臺實現大學生個人價值與人生目標。
參考文獻:
[1]郝會娟.韓國對中東的“韓流”外交[J].新財經(理論版),2013(6).
[2]詹小洪.“韓流”文化盛行于中國及其原因[J].當代韓國,2007(春).
[3]陳艷平,盛輝.從韓國文化立國戰略看國家軟實力的提升[J].人民論壇,2014(11).
[4]劉永紅,王鶴延.韓國影視劇對當代中國大學生審美觀念的影響探析[J].青年文學家,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