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芳芳

摘要:目的:探討伐地那非治療先天性心臟病術后肺動脈高壓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來我院行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治療且術后發生肺動脈高壓的患者100例,將入組的患者,按照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各包含50例研究對象。兩組患者均給予硫酸鎂、酚妥拉明常規療法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治療基礎上再給予伐地那非進行治療。結果: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2.0%和56.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PAP、PaO2與氧合指數與治療前相比,均得到顯著的改善,組內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的PAP與氧合指數與治療前相比,均得到顯著的改善,組內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PAP、PaO2與氧合指數與對照組相比,其改善程度更加顯著,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生較為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輕微反應均可耐受,且在用藥治療2天時間后,均自行恢復,無需臨床特殊處理。結論:伐地那非治療先天性心臟病術后肺動脈高壓具有療效顯著,臨床安全性較好的優勢。
關鍵詞:伐地那非;先天性心臟病;術后肺動脈高壓;臨床療效
肺動脈高壓是先天性心臟病患者術后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是導致患者術后死亡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臨床對于先天性心臟病術后肺動脈高壓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對于降低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患者死亡率,促進患者康復,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1】。筆者應用伐地那非對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臟病術后肺動脈高壓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以下對整個臨床研究進行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來我院行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治療且術后發生肺動脈高壓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均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患者,且所有患者均行心臟畸形矯正手術治療,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且術后經超聲心動圖檢查確診為肺動脈高壓。將入組的100例患者,按照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各包含50例研究對象。觀察組50例研究對象,男28例,女22例,患者年齡為15—62歲,平均年齡為(32.6+6.8)歲。50例患者的手術原因分布:29例為室間隔缺損,9例為房間隔缺損,7例為完全肺靜脈引流,5例為右室雙出口。對照組50例研究對象,男29例,女21例,患者年齡為16—63歲,平均年齡為(31.8+7.7)歲。50例患者的手術原因分布:30例為室間隔缺損,8例為房間隔缺損,6例為完全肺靜脈引流,6例為右室雙出口。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原因、手術治療情況等方面的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兩者之間具有良好的組間可比性。
1.2臨床治療
兩組患者均給予硫酸鎂、酚妥拉明常規療法進行治療,具體的用藥方式與用藥劑量為:硫酸鎂20-50mg/kg·d,口服;酚妥拉明0.5—1.0mg/kg·d,口服。觀察組患者在此治療基礎上再給予伐地那非進行治療,具體的用藥方式與用藥劑量為:伐地那非0.2mg/kg·d,每日分2次口服。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5天時間。
1.3臨床療效判斷標準
治愈:患者經臨床治療后,其呼吸困難、乏力、腹脹以及心絞痛等主要臨床癥狀均消失,且患者恢復到了正常的生活狀態。顯效:患者經臨床治療后,其呼吸困難、乏力、腹脹以及心絞痛等主要臨床癥狀均得到顯著好轉,且患者基本恢復了正常的生活狀態。無效:患者經臨床治療后,其呼吸困難、乏力、腹脹以及心絞痛等主要臨床癥狀均未消失,患者不能恢復到正常的生活狀態【2】。
1.3統計學方法
兩組患者臨床研究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2.0%和56.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數據見表1所示。
表1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臨床指標的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PAP、PaO2與氧合指數與治療前相比,均得到顯著的改善,組內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后的PAP與氧合指數與治療前相比,均得到顯著的改善,組內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PAP、PaO2與氧合指數與對照組相比,其改善程度更加顯著,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數據見表2所示。
表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臨床指標的改善情況比較
2.3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生較為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輕微反應均可耐受,且在用藥治療2天時間后,均自行恢復,無需臨床特殊處理。
3討論
肺動脈高壓是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對患者的預后有非常不利的影響。臨床研究表明,先天性心臟病術后并發肺動脈高壓具有發病緩慢、病情隱蔽、臨床癥狀不典型等特征。據臨床相關數據顯示,大約有60%的患者主要臨床癥狀為呼吸困難,但是臨床檢查中有高達97%的患者出現活動后呼吸困難、氣短等臨床癥狀,對于先天性心臟病術后并發肺動脈高壓的患者,如果臨床不能夠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以及引發患者死亡【3】。
伐地那非是一種新一代PDE5抑制劑,其具有較長的半衰期。伐地那非能夠抑制PDE5在肺血管平滑肌中的作用,同時還能夠增加NO的反應性。伐地那非在先天性心臟病術后并發肺動脈高壓患者的治療中,主要是通過以上兩種途徑來提高患者機體細胞內的cGMP水平,以此來達到舒張肺血管、降低肺動脈壓的目的【4】。
具體來看,PDE在機體內不同的組織中表達,參與不同信號傳導通路,作用于不同的底物,從而調節特定的生理和病理過程【5】。臨床研究發現,PDE的同工酶有7種,其中PDE5主要分布在人體的肺血管中,它能夠與cGMP進行結合,并且對其進行特異性水解,而cGMP是參與調解血管和平滑肌舒張的第二信使【6】。伐地那非作為一種高效的PDE5抑制劑,在機體內能夠高選擇性的提升cGMP水平,通過激活蛋白激酶G,增加K+通道的開放,促使細胞膜超極化,抑制Ca++內流,從而使得細胞內的鈣濃度顯著的降低,以此來達到促使平滑肌細胞松弛和血管舒張的效果,最終達到降低患者肺動脈壓的治療目的【7】。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報道中曾指出,伐地那非具有對肺血管進行高選擇性擴張的作用,通過降低肺血管阻力的方式,來顯著改善患者的肺動脈壓力,并且在這一過程中,伐地那非對機體的體循環血流動力學沒有影響作用【8】。
本次研究中,采取伐地那非進行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其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92.0%,顯著的高于采取常規療法的對照組患者的54.0%,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充分地表明了,伐地那非在降低患者肺動脈壓方面具有更加顯著的作用,能夠顯著的提升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且采取伐地那非進行治療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PAP、PaO2與氧合指數均得到了顯著改善,并且其改善程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且兩組患者均未出現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這一結果表明,伐地那非不僅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肺血流量、提高動脈氧飽和度,同時其具有良好的臨床安全性,非常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鐘士慶,鄭景浩.西地那非治療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后肺動脈高壓的臨床觀察[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4) :784-786.
[2]Rao YJ,Xi L.Pivotal effects of phosphodiesterase inhibitors on myocyte contractility and viability in normal and ischemic hearts[J].Acta Pharmacol Sin,2009,30(1) : 1-24.
[3]楊芳,鐘日榮,肖榮冬,等.先天性心臟病合并肺動脈高壓患兒57例臨床分析[J].福建醫藥雜志,2012,34(4) :15-18.
[4]鐘士慶.PGE1與西地那非治療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后肺動脈高壓的療效比較[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25) :3662-3663.
[5]肖云彬,黃希勇,陳智,等.枸櫞酸西地那非治療小兒介入封堵術后肺動脈高壓的研究[J].兒科藥學雜志,2012,18(12) :6-8.
[6]王芳.枸櫞酸西地那非治療肺動脈高壓35例[J].中國實用醫刊,2012,39(1) : 81-82.
[7]段維勛,金振曉,楊陽,等.成人先天性心臟病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的圍術期及中長期藥物治療觀察[J].中國體外循環雜志,2012,10(3) : 158-161.
[8]Jing ZC,Jiang X,Wu BX,et al.Vardenafil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a multicentre,open-label study[J].Hear,2009,95(18) : 1531-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