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麗
【摘要】我國刑事庭前審查程序歷經(jīng)30余年修改,雖有一定的完善,但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缎淌略V訟法》第-百八十二條則確立了庭前會議制度,以提高庭審效率和庭審質(zhì)量,但卻沒有出臺相關司法解釋等配套規(guī)則對該制度詳細規(guī)定。筆者站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并分析了庭前審查程序和庭前會議制度的關系,提出了自己對于完善庭前審查程序和細化庭前會議制度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庭前審查程序模式;庭前會議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3-075-02
一、庭前審查程序的模式評析
庭前審查程序的核心是審查卷宗,因此,卷宗的移送方式關系到律師的閱卷權、關系到訴權的啟動,關系到法官的預斷,關系到庭審訴訟的質(zhì)量和效率。
(一)1979年《刑事訴訟法》庭前審查程序評析
1979年的《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檢察機關全案移送并賦予審判法官調(diào)查取證權,使法官兼具偵查和審判的職能。法官先入為主地預斷被告人有罪成為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基于案件經(jīng)過起訴、預審、批捕、起訴等多環(huán)節(jié)的審查不會出錯,起訴到法院定罪量刑只不過是履行一下法律程序而已的認識,于是產(chǎn)生”起訴即有罪“甚至”逮捕即有罪“的錯誤思想。①因此,偵查職能使控審未能分離,全案移送使庭審法官在庭前程序中的權利擴張引起庭審的走過場。
(二)1996年《刑事訴訟法》庭前審查程序評析
1996年《刑事訴訟法》關于庭前審查程序的規(guī)定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而:
1.開庭審判的條件降低。只要在起訴書中有明確的指控犯罪事實并附有證據(jù)目錄、證人名單和主要證據(jù)復印件或照片的,法院就應當開庭審判。容易引發(fā)公訴機關濫用訴權的現(xiàn)象。
2.審查的范圍縮小和方法限制。96年《刑事訴訟法》為了避免79年《刑事訴訟法》的弊端,將內(nèi)容縮限為對程序性問題進行審查,也取消了法官在該階段的調(diào)查取證權。
3.卷宗材料的移送方式由全部移送改為部分移送。何謂主要證據(jù),全憑檢察機關一錘定音。由于檢察院是公訴機關,那么,對于被告人有罪或者不利的證據(jù),一般會作為主要證據(jù)移送給法院(但有時怕辯方知悉或白己“留一手”也不會移送很多;而對于被告人有利甚至無罪、最輕的證據(jù),則一般不會移送給法院)。②因此,移送主要證據(jù)的做法可能會使被告人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
(三)我國庭前審查程序的現(xiàn)行模式
1.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庭前審查程序評析
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正案修改的重點是案卷移送方式由部分移送變?yōu)槿敢扑?。由于部分移送的做法在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了許多弊端:司法實務中,辯護律師在法院閱卷過程中只能看到主要的證據(jù)復印件,辯護律師的閱卷權得不到保證,不利于保障被告人的權利。由于案卷移送的不完整,“主要證據(jù)”的范圍不明,界限不清,某些檢察院考慮成本經(jīng)費等問題,要么全案移送,要么只復印一部分,致使移送的證據(jù)時多時少,不利于公平對待每一個被告人。有調(diào)查顯示,法官定罪通常依據(jù)邏輯判斷,量刑則依據(jù)經(jīng)驗判斷。@法官在閱覽卷宗的時候,形成的預斷也不同。因此,立法將案卷的移送方式恢復為全案移送。
2.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庭前會議制度評析
2012年《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二款為新增的庭前程序庭前會議制度。根據(jù)法條規(guī)定,筆者解讀到以下信息:
(1)庭前會議的適用條件。庭前會議制度不是刑事庭前準備程序的必然環(huán)節(jié),而是由法院審判人員視案情決定是否召開?!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刑訴法解釋)第183條規(guī)定達到如下必要情形才可舉行:1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申請非法證據(jù)排除的2證據(jù)材料較多、案情重大復雜的3社會影響重大的4需要召開庭前會議的其他情形。因此,是否召開庭前會議制度,決定權完全由審判人員把握。
(2)庭前會議的形式。刑訴法解釋第183條同時規(guī)定召開庭前會議,根據(jù)案件情況,可以通知被告人參加?!翱梢浴比绾芜m用呢?庭前會議的功能定位是什么呢?如果是會議形式,既然訴訟代理人必須到場,那么被告人、被害人是否必須同時到場?而對剛剛發(fā)生的刑事糾紛,令被告人和被害人同時到場是否會激化矛盾呢?為了避免激化矛盾,審判人員是否可以分頭征求意見呢?如果分頭征求意見,則容易使審判人員陷入不夠客觀、中立的局而。那是否針對問題,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依次輪流發(fā)表意見呢?這種情形是否演變?yōu)椤皩徢暗膶徟小蹦??如何保證效率呢?如何避免重復調(diào)查和訴訟遲延呢?如果通過言詞的方法征求意見難以發(fā)揮良好的庭前會議效果,那么是否可以采用問卷、表格等書而方式征求意見呢?比如“程序異議表”、“證據(jù)異議表”。書而方式內(nèi)容單一、格式局限,顯然不能充分表達控辯雙方的意見,最終會使庭前會議流于形式,無法發(fā)揮提高庭審效率、保證庭審質(zhì)量的功能。
(3)庭前會議的內(nèi)容。庭前會議內(nèi)容的重點是處理程序性問題,但又不限于程序。聽取證據(jù)方而的問題這項內(nèi)容具有一定意義上的證據(jù)開示作用。證據(jù)展示制度是確保律師閱卷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因此通過庭前會議的召開,辯護律師可以有效行使閱卷權,充分了解對被告人有利、不利的證據(jù),并為庭審辯護做好相應準備。法官通過庭前會議對這些程序性問題進行處理,有利于確保訴訟公正、提高訴訟效率。
(4)法官在庭審會議中的作用。法官在庭審會議中主要有兩個任務:1.召集主持。審判人員負責召集與會人參與庭前會議,并做好相關主持工作2了解情況與聽取意見。審判人員就上述庭前會議的內(nèi)容聽取意見,并不直接作出裁量或決定。對管轄、回避、公開審理等程序性問題有異議時,根據(jù)情況啟動相應的程序;對于證據(jù)有爭議、有異議的,只記錄在案。因此,法官雖然擁有庭前會議的啟動權,但在庭前會議中能發(fā)揮的權力卻是少之又少。
二、庭前審查程序與庭前會議制度的關系
(一)關系分析
庭前審查程序是就檢察機關移送的案卷進行審查,以確定是否開庭審理。司法實踐中,法院會對管轄、回避、證據(jù)目錄等程序性事項進行審查。因此,庭前審查程序和庭前會議制度某些內(nèi)容存在一定的重合。由于庭前會議制度的適用具有一定的條件,根據(jù)上述分析,庭前會議制度適用于重大、復雜或者當事人提出異議的案件。那么,庭前會議制度并非開庭審理的必經(jīng)環(huán)節(jié)。因此,筆者認為庭前審查程序和庭前會議制度都是庭前準備程序的一部分,而法院啟動庭前會議制度時,庭前會議制度即是庭前審查程序的延續(xù)。
(二)處理方案
由于庭前會議制度并不必然適用,筆者建議根據(jù)罪的輕重程度、復雜程度和證據(jù)的繁簡、異議程度來適用庭前會議制度。即當案件簡單或者屬于輕罪的情況下,僅按照庭前審查程序進行對程序性事項進行審查確定是否開庭審理即可;當案件復雜或者屬于重罪的情況下,當事人對證據(jù)有異議時,則先進行庭前審查程序,再召開庭前會議,對已經(jīng)由庭前審查程序?qū)彶榈膬?nèi)容就不再討論,對庭前審查程序之外的程序性事項及證據(jù)事項聽取當事人意見,相當于進行二級審查。
三、完善庭前審查程序和庭前會議制度
(一)庭前審查程序的完善舉措
1.明確庭前審查程序的定位
我國歷經(jīng)30余年對庭前審查程序進行改革,但是改革的目標尚不明確。庭前審查程序應該有怎樣的功能定位呢?筆者認為,庭前審查程序的定位應當是:法官審查卷宗的理由或證據(jù)是否充分,避免把不符合開庭審判條件的被告人送上法庭,從而發(fā)揮庭前審查程序分流案件的作用,抑制檢察機關濫用訴權,排除不當訴訟,保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從而實現(xiàn)司法的公正和效率。
2.庭前審查程序功能的實質(zhì)化
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現(xiàn)行規(guī)定開庭審判條件低,起訴書中只要有明確指控犯罪事實的,應當決定開庭審判。導致人民法院無法拒絕,只能照單全收。該規(guī)定既沒有明確庭前審查的具體內(nèi)容,也沒有相應的處理辦法,對案卷和證據(jù)的審查更是空白。庭前審查程序本應發(fā)揮分流、過濾的作用。因此,要求法官在司法實務中該退回補充偵查的就退回補偵,該撤銷起訴的就撤銷起訴,該釋放被告人的就立即釋放。目前的庭前審查程序,使法院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也無法駁回,嚴重損害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3建立預審法官制度
預斷問題一直是案卷移送方式爭議的焦點,刑事訴訟法修正案最終恢復了全案移送的方式。為了防止、排除法官預斷,建議審查法官從審判法官中分離出來,庭前審查程序由專門的審查法官主持,最終建立預審庭。目前,我國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匱乏,尤其是基層法官資源更是欠缺,這也是審查法官和審判法官未能分離出來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司法力量的增強,應建立相應的預審法官制度。
(二)庭前會議制度的完善舉措
1完善庭前會議程序的方式
<刑事訴訟法修正案》雖然新增了庭前會議制度,但是規(guī)定沒有庭前會議召開的具體方式,立法者無疑準備將庭前會議制度的具體實施這一問題交給司法解釋。筆者在此僅就庭前會議的法律規(guī)定提出自己一些看法,供各位參考:
(1)“可以”二字的理解。綜合庭前會議各種方式的情況,筆者認為,關于《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二款規(guī)定,“可以”應該從以下兩方而來理解:1.審判人員應該視案情決定可以召集當事人參加,也可以不召集當事人,僅僅召集公訴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參加庭前會議。由控辯這兩方具有法律專業(yè)知識的人就相關法律問題參與庭前會議,既能保證雙方的權利不受侵害,也能避免被告人和受害人相逢引發(fā)沖突、激化矛盾。2法官視案情決定是否召集相關人士召開庭前會議。適用條件正如刑事訴訟法解釋第183條的規(guī)定。
(2)書與言詞相結合。召開庭前會議的主要是解決一些程序性問題,但又不限于與此。因此,針對問題可以采用書而形式制作程序異議表、證據(jù)異議表。通過由控辯雙方填寫表格,及時反饋信息后,法官根據(jù)所填寫的相關材料主持會議,要求控辯雙方必須參加。對于沒有異議的問題直接略過,對于有異議的問題,逐一由控辯雙方陳述、舉證、質(zhì)證、辯論,從而真正發(fā)揮證據(jù)開示作用。
2.擴大法官在庭前會議中的權力
如果按照上述過程完成庭前會議,不免有學者擔心遲延訴訟和重復調(diào)查的問題。故筆者建議,即賦予法官在庭前會議中更多的權力,將庭前會議變成審判前的審判。建議賦予法官在庭前會議中對程序性事項和證據(jù)性事項的決定權,而不是讓法官在庭前會議中僅僅聽取意見、記錄在案,庭審過程中又重復調(diào)查再行決定,從而導致訴訟拖延,損害被告人權益。同時,還要賦予控辯雙方對這些重要決定申請復議與提起上訴的權利,從程序上確??剞q雙方的權利。如此才能真正發(fā)揮庭前會議的功能,提高庭審效率,保證庭審質(zhì)量。
注釋:
①張忠斌,郭園園,趙慧,熊永明,黃勇,刑事審判的價值取向[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②許蘭亭刑事一審程序的理論與實務[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
③黃維智.心證形成過程實證研究一一以刑事訴訟程序為主線[M]中國檢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