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未來外儲雙向波動或成常態。
中國外匯儲備最近幾個月連續下降,8月份更是創下單月減少額歷史新高,市場因此擔憂外儲“瘦身”與資本大量流出有關。對此,專家分析,短期內外儲減少是央行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所為,是匯改必須付出的“成本”,不等于資本大量外逃。隨著中國經濟企穩和人民幣匯率趨于穩定,未來外儲雙向波動或成常態,沒有必要過分悲觀。
創單月最大降幅
最近,中國的巨額外匯儲備連續“瘦身”令市場格外關注。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末外匯儲備余額從3.65萬億美元下降至3.554萬億美元,減少939億美元,為連續第四個月下降。8月降幅創下單月歷史新高。
數據顯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外匯儲備連年大幅增長。2014年6月末,外匯儲備達到39932.1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此后開始下滑,至今年二季度,中國外匯儲備已經連續4個季度下滑,降至3.65萬億美元。
中國外儲減少影響著全球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算,過去10年,全體新興市場外儲規模合計增加將近7萬億美元,去年年中達到約8.05萬億美元的巔峰,外儲增量約有一半來自中國。中國大量囤積美國等其他低風險富有國家的債券,支撐了這些國家20年的債券牛市,也是他們過去10年舉債成本減半的主因。
有分析推斷,隨著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外儲減少,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借款成本將上升。
磨合期“縮水”正常
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外美聯儲加息預期強烈,很多人據此推測外儲下降有可能是資本在大量外逃。對此,專家予以否定。我國外貿一直保持順差,從這個角度看,外匯供給在增加,所以當前外儲減少一定是有資本流出,主要是因為央行為穩定人民幣匯率,在市場上賣出外匯收回人民幣造成的。
從8月11日完善中間價報價機制改革以來,我國匯市仍處于“磨合期”,外儲在這期間較大幅度下降也是必然的。8月11日央行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后,人民幣出現階段性大幅貶值。隨后央行通過干預外匯市場來穩定人民幣匯率,導致在岸美元兌人民幣即期外匯市場成交額暴增。
此外,外儲減少還有諸多其他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美元升值所帶來的外匯資產重估,包括外儲中的歐元資產和其他資產;第二個原因是民間藏匯。企業和居民持有外匯意愿增加所帶來的外匯資產的轉移,即部分外儲由官方流向了民間。有部分企業加快償還對外債務,也帶來了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下降。
資本有一定流出并不代表大幅外逃。首先,在很短時間內有上萬億資本流出才算大幅度出逃,而當前流出幅度不大;其次,外資并非恐怖性出逃,從商務部提供的最新數據看,外資仍在進入中國實體經濟,他們并未對中國經濟失去信心。雖然有些資金短期內從中國的金融市場轉向海外金融市場,但屬于正常的市場調整。
目前資本外流也與我國鼓勵企業走出去以及建立亞投行有關,是我國主動在全球進行資本配置的行為,并非資本大量外逃所致。
“彈藥充足”不必驚慌
短期內外儲流出并不足以撼動中國外儲的“大身量”。中國目前外匯儲備“彈藥充足”,短期在人民幣較強的貶值預期下耗費一些成本是必然的,如果央行眼下不干預匯率市場,一旦形成趨勢性的貶值預期,后續在套利資金的沖擊下成本將會更高,但待長期匯率校對完成后,央行干預會退出。
多家機構預測,隨著人民幣貶值壓力的進一步釋放,央行仍會繼續采取行動來控制匯率,未來外匯儲備存量還將縮減。
長期來看,外儲雙向波動或成常態,沒有必要對外儲下降過分悲觀。如果下半年實體經濟和股市企穩,資本流出不會大,倘若經濟恢復得快,還會吸引更多資本流入。
為防止出現資本恐怖性出逃和惡意做空行為,要夯實資本流出的防護墻,一旦資本流出加劇,央行應采取降準或公開市場操作等措施,增加市場流動性進行補救。
責任編輯:韓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