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玉清



摘要:目的:探討在細菌性痢疾中采用頭孢哌酮治療的效果,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選取我院在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中收治的60例細菌性痢疾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阿莫西林治療,研究組則給予頭孢哌酮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比較。結果:對照組22例患者治療有效,有效率為73.3%,而研究組28例患者治療有效,有效率達到9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的大便鏡檢轉陰時間、止瀉時間、退熱時間等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可比性(P<0.05)。結論:在細菌性痢疾中采用頭孢哌酮治療方案療效更為顯著,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副作用小,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關鍵詞:頭孢哌酮,細菌性痢疾,臨床研究
細菌性痢疾即桿菌性痢疾,是一種因痢疾桿菌引發的腸道傳染疾病,常發于小兒,在夏秋季節常發,主要表現為腹痛、發熱、稀糞便有膿血及含有粘液的排泄,嚴重的會出現昏迷、高熱、呼吸困難、抽搐、發紺、脈搏細弱等癥狀,需要及時搶救,否則會有生命危險[1]。但是現在濫用抗生素,細菌耐藥菌株不斷變多,給治療細菌性痢疾帶來了很大困難。為進一步研究頭孢哌酮治療細菌性痢疾的效果,我院對60例細菌性痢疾患者給予了頭孢哌酮治療,并與阿莫西林治療進行對照,現將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60例細菌性痢疾病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1歲10例,1-3歲12例,3-7歲6例,>7歲2例。其中20例腹痛,25例發熱,18例嘔吐,30例膿血便;研究組患者3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37-78歲,年齡<1歲9例,1-3歲13例,3-7歲5例,>7歲3例。其中21例腹痛,24例發熱,19例嘔吐,30例膿血便。經入院診療之后,全部患者均確診為細菌性痢疾,全部患者進行大便常規與鏡檢,均存在紅細胞與膿白細胞,在年齡、性別、病癥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臨床可比。
1.2方法
研究組患者給予靜脈推注50-100 mg·kg-1·d-1頭孢哌酮(石藥集團中諾藥業有限公司生產),2次/d。對照組患者予以靜脈推注00-150 mg·kg-1·d-1阿莫西林(哈藥集團制藥總廠生產),2次/d,所有患者治療3-7 d,嚴重與中毒型患者再補充10 -15 mg·kg-1·d-1鹽酸環丙沙星注射液灌腸,2次/d,其余再實施補液退熱、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等治療。
1.3療效判定標準[2]
治愈:大便常規正常或者培養呈陰性,臨床癥狀消失;有效:大便常規異常或者培養呈陰性,部分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無效:大便常規異常或者培養呈陽性,癥狀無改善。同時再觀察比較所有患者治療后便鏡檢轉陰時間、止瀉時間及退熱時間。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通過SPSS19.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表示數據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兩組均成功完成治療,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3.3%,明顯高于對照組73.3%的治療有效率,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患者大便鏡檢轉陰時間、止瀉時間、退熱時間的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的大便鏡檢轉陰時間、止瀉時間、退熱時間等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差異有可比性(P<0.01)。見表2。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的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出現1例嘔吐、1例過敏、1例腸道菌群失調,而對照組則出現2例嘔吐,3例過敏,2例出血,3例腸道菌群失調,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差異有可比性(P<0.05)。見表2。
3 討論
細菌性痢疾是一種因痢疾桿菌誘發的腸道傳染疾病,基本病理改變為結腸出現化膿性潰瘍性炎癥[3],以腹部壓痛、發熱、膿血便及粘液為主要臨床表現。痢疾桿菌是志賀氏菌屬,比較常用的抗菌素包括吡哌酸、呋喃唑酮、胺類等,氨芐青霉素或者氨基苷類抗生素,如萘替米星、丁胺卡那霉素等,不過伴隨對這些藥耐藥菌株的不斷增加,治療效果也越來越降低。氨基糖苷類如阿米卡星、慶大霉素對于細菌性痢疾治療效果還不錯[4],可是腎毒性、耳毒性明顯。因細菌藥物耐藥性日益提高與患者生理特征給抗生素使用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導致藥物選取不斷受限[5]。
在細菌性痢疾的治療實驗中,對于頭孢哌酮進與阿莫西林治療效果對比分析,臨床具有有一定優勢。頭孢哌酮是第三代頭抱類抗生素,可以對合成痢疾桿菌細胞壁起到抑制效果,其藥物代謝動力學上優勢特征非常顯著,作用迅速。頭孢哌酮能夠持久維持β-內酰胺酶的穩定性,故頭孢哌酮抗菌能力十分強[6],另外頭孢哌酮的藥物不良反應很小,安全有效。因此本研究結果中,頭孢哌酮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阿莫西林組,不良反應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由本臨床研究結果可知,與阿莫西林治療比較,頭孢哌酮在治療細菌性痢疾中效果更為顯著,患者的大便鏡檢轉陰時間、止瀉時間、退熱時間均明顯縮短,同時能夠提高治愈率、減少并發癥,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雪,孫秋林,葉麗軍,等. 合肥地區2004年至2011年細菌性痢疾流行及菌群分布情況[J]. 中華傳染病雜志,2013,31 (01) : 44-46.
[2] 馬乾年,葉劍華,周志陽. 一起小學細菌性痢疾暴發的流行病學與臨床特征分析[J]. 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2,05 (01) : 44-45.
[3] 黃德瑜,劉涵云,遇海青,等. 細菌性痢疾并發偽膜性腸炎五例臨床分析[J]. 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2,05 (05) : 291-292.
[4] 張娟,張世勇,高秋菊. 圓形分布法分析石家莊市細菌性痢疾發病的季節性和長期趨勢[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15 (01) : 75-76.
[5] 段淑紅,苑曉冬,劉梅生,等. 依替米星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臨床觀察與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 (13) : 2801-2803.
[6] 羅朝晨,楊勁松,謝一俊,等. 福建省細菌性痢疾季節性分析及其與氣溫的相關研究[J]. 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0,14 (02) : 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