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圳生 鄧潔瑩
【摘 要】課外體育活動是相對于教學計劃內體育課程而言的,是指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以強身健體、愉悅心情為目的所參加的體育性活動,其作為大學生體育活動的重要組成形式,對學生的體質健康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本研究旨在通過一定規模的調查實踐,運用科學的論證方法,以華南師范大學為例全面系統地分析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進一步促進學校加強開展大學生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提供理論依據,從而輔助學校更好地貫徹落實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精神及相關通知要求,深化學校體育改革,促進大學生增加體育鍛煉、增強體魄、提高健康水平。
【關鍵詞】體育鍛煉;身體素質;生活習慣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3-126-02
白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頒布以來,全國各高校普遍重視學校體育工作,廣泛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等工作和活動,華南師范大學一直以來都很好地貫徹落實了該通知的精神并有效地促進了該校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為了探討該通知貫徹實施的情況,以及了解大學生身體素質和生活習慣的現狀,我們以華南師范大學大學城校區各學院各專業大學生共計104人為調查樣本進行了調研分析。
此次調研對象年齡分布在18-23歲之間,其中男生人數占31.73%,女生人數占68.27%,與我校男女3∶7的比例基本吻合,符合華師基本實際,信度、效度較高。
一、華南師范大學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及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
(一)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呈現相對偏弱并趨于繼續下降的現狀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除了必要的上課、吃飯和戶外娛樂需要走出宿舍外,大學生更多地選擇了呆在室內,利用互聯網與外界進行接觸和交流。而長期呆在室內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活動極其匱乏,體質健康水平不甚樂觀。
經調查,我們發現華南師范大學學生對白身的體質健康水平白我感覺普遍偏向“一般”及“亞健康”狀態(77.21%),甚至有少數覺得白己處于“不健康”狀態(5.94%)。此外有超過五成的學生認為上體育課比較累,而據校內體育老師的說法,大學生體育課程的強度實際上比中小學生要小很多。由此可見,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確實偏弱。
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有38.61%的學生表示不怎么喜歡體育課,13.86%的學生明確表示白己不喜歡體育課,過五成的學生表示自己在課余時間基本不會參加任何的體育鍛煉,可見很多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非常淡薄,體育鍛煉現狀堪憂。
(二)大學生互聯網依賴程度強、閑暇時間少、群眾性體育活動載體不足、學校配套設施及機制不完善,學生體育鍛煉缺乏
伴隨互聯網的普及,大學生應用于上網的時間日趨增長,上課以外的閑暇時間并不多,即可供用于娛樂、鍛煉等課余活動的時間較少,這導致學生體育鍛煉匱乏。調研數據顯示,華南師范大學學生逾五成學生“近一年來每天閑暇時間”為2個小時以內。其中多選項“閑暇時間你通常從事的主要活動”有65.35%學生選擇“上網”、50.5%選擇“看電視、電影”,僅有30%左右的學生選擇“參加體育活動”。而僅有22.22%愿意“你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體育俱樂部活動”。顯然華師學生對于互聯網依賴程度非常大,而群眾性體育活動鍛煉缺乏。
除了學生自身原因外,學校配套體育設施及機制的不完善也是大學生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因素。在“你認為要改變或者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該從哪些途徑著手”方而有25.74%學生選擇“強化大學生體質狀況的監管”、22.77%“改革體育課程教學”、35.64%“改革體育場地設施條件”,即總體上呈現出學生認為我校配套設施及機制不完善,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同學們的課外體育鍛煉。
綜上分析,華南師范大學學生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缺乏,體質健康水平狀況與《教育部關于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的“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緩慢下降”結論相一致。引導學生增加體育鍛煉、增強體魄、提高健康水平已經成為學校亟需重視的問題。
二、華南師范大學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偏弱、課外體育鍛煉缺乏的原因
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偏弱、課外體育鍛煉缺乏的原因我們在前文已經略有提到,如大學生課余時間較少、學校配套設施不完善等,但是除此之外,我們發現還存在更深層的原因。
(一)生活方式非科學化,生活習慣失律化
大學生生活豐富多樣,自主性較強,規律性較低。大部分學生上了大學后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并且趨向不合理不科學,調查顯示“天天吃早餐”學生占比重58.42%。研究表明早餐對于人體健康極為重要,早餐距離前一晚餐的時間最長,一般在12小時以上,體內儲存的糖原已經消耗殆盡,應及時補充以免出現血糖過低,故不吃早餐會導致能量和營養攝入不足,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對于“牛奶”、“雞蛋”等人體每日需攝入的營養物質,數據顯示有85.15%表示有時才喝,而根據科學研究,成人每天應至少保證250ml(一袋)的牛奶攝入量。該數據體現大學生生活方式存在較大不科學性。同時,大部分學生需兼顧學生工作、學業等,嚴重影響作息,有47.52%的學生在過去一年平均每日睡眠時間為6-7小時,7-8小時的有32.67%,不足六小時有14.85%,而研究認為腦力勞動者一天需保證8小時的睡眠,顯然大部分大學生沒有達標。睡眠對于人體極為重要,長期熬夜或者睡眠不足容易使體質變酸,引發身體疾病。至于對閑暇時間的利用上,65.35%“上網”,50.5%“看電影、電視”,只有不足1/3的學生選擇體育鍛煉。因之,大學生生活習慣出現失律化現象,嚴重影響體質。
(二)學生鍛煉意識淡薄,體質下降
據調研,學生鍛煉意識淡薄也是大學生鍛煉缺失,身體素質下降的重要原因。
數據顯示,僅6.93%的大學生很關注學校所組織的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情況,大部分人并不那么關注,在意識上的缺失使大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興趣也大打折扣。僅13.86%的大學生表示非常喜歡上體育課,大部分人表示除體育課外,只有有時間才去參加課外體育鍛煉。但較為欣慰的是,有50.5%的學生表示每次參加鍛煉都能達到30-60分鐘。關于參加學校組織的體育俱樂部的鍛煉,僅有7.92%的人表示非常愿意參加,而34.65%的學生表示要視情況而定,例如活動形式及興趣。這表明大學生在自主鍛煉意識總體情況較弱。在“為什么學生不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一項的調研中,數據顯示66.34%的學生表示因沒養成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49.5%的學生認為因怕吃苦與怕累,甚至有20.79%的人認為鍛煉沒必要。這些現象的產生都表明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識有失偏頗,意識淡薄。
(三)主客觀鍛煉環境限制
首先從主觀維度觀照,華師在校大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認識存在不到位現象,自主鍛煉意識較為薄弱,需要外部機制加以引導及激勵。從客觀維度觀照,我校關于引導大學生增加體育鍛煉的相關制度和政策還是相對較少,學生較喜歡的項目也因場地限制和資源限制不能較好推進,例如40.59%的學生對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十分熱愛,但認為學校租借羽毛球場和乒乓球場費用較高,場地配置不便。主客觀限制使學生鍛煉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三、結語
基于以上相對全面系統的調研及科學的分析,本研究認為我校學生互聯網依賴程度強、閑暇時間少、群眾性體育活動載體不足、學校配套設施及機制不完善,學生體育鍛煉缺乏,因此形成體質健康水平呈現相對偏弱并趨于繼續下降的現狀。因之,引導學生增加體育鍛煉、增強體魄、提高健康水平已經成為學校亟需重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徐玉娟南京市高校高年級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調查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R].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