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社區規劃因應環境及地勢,非均質配置住宅,除緩解建筑密度使用過高外,使小區環境產生多樣豐富性、創造天際變化。本項目建筑密度要求需大于30%,通過局部的梳理原有的丘陵地形,盡量保留地形原貌,在兼顧建筑密度需求外,也能達到田園城市的自然環境。將西側景觀帶于視覺上自然散入小區環境,結合基地內丘陵地形,適當保留原有山體,不進行開挖,使內外景觀自然融合。透過景觀橋及散布道等連接各地塊的山體成島鏈結構,使小區兼有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綠色生活社區。
【關鍵詞】島鏈;新都市;綠色生活;生態社區;景觀概念
1、項目概況
1.1項目背景:
1.1.1項目區位
基地地處株洲市以北,長沙市以南,位于云龍示范區行政辦公組團內,組團西、南、東側均臨永久生態綠地。磐龍生態社區西側臨永久綠地,東側臨行政辦公組團及區域商業板塊,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參圖1)。
圖1
1.1.2區位分析評價
規劃區域內有良好的自然景觀生態資源,山坡、洼地、水體與豐富的原生植被,形成了良好的現狀生態體系。A與D地塊有20米綠化帶,可以成為小區景觀的良好補充,既有較好的隔離城市噪音效果,同時也是該社區形象的展示面。B與C地塊遠離城市性干道,環境幽靜、舒適,現狀部分水體資源及規整性地塊,成為B、C地塊優勢條件,同時根據高差體現層次豐富的社區景觀。地塊周邊南側即將打造形成中信新城和中信城市廣場,現以自建型街鋪及臨建商鋪為主,基地緊鄰三十五中學,教育設施較為完善。
1.1.3龍母河區位分析評價
龍母河是株洲湘江東岸的主要支流之一,聯系株洲老城區與云龍示范區。
龍母河貫穿株洲云龍示范區,是其生態、景觀、防洪的核心動脈。
1.1.4項目現狀分析
局部保留了基地區域內良好的自然景觀生態資源,山坡、洼地、水體與豐富的原生植被,形成了良好的現狀生態體系;基地周圍多為自然田地,自然景觀及綠化植被情況較佳;基地西鄰龍母河風光帶,作為一條尚未開發的河,龍母河兩岸現狀比較簡單,植被水文條件良好,總體生態環境優良;龍母河沿線聚集著城市的各項公共職能和設置,成為最具活力的地區。因此,龍母河成為了本項目的優質外部環境,在項目規劃設計中應充分引入這個外部環境因素。
1.2機遇與挑戰
機遇:
首先基地所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周邊自然環境較好,緊鄰龍母河濱水景觀帶,設計中可充分利用外部景觀資源;其次都市規劃系統脈絡清晰,為景觀設計提供了較好的框架結構;且保留了基地部分山體,結合景觀設計,創造小區原生態環境。
挑戰:
第一,綠色生態建筑對雨水循環系統的設計要求;第二,如何結合已保留的基地部分山體,創造立體空間的景觀氛圍,處理不好容易使空間散亂,沒有整體性;第三,在地形復雜,空間變化較多的條件下,規劃設計合理便捷的人車分流交通系統;第四,如何將五大地塊中相似的下沉景觀空間創造出不同的主題和特點。這是本項目要面臨的四大挑戰。
2、景觀概念篇
2.1設計原則
2.1.1保留原生態性原則
設計中要充分體現出大自然的美,避免過分人工雕琢的痕跡。充分保留龍母河的原生態性。
2.1.2個性化原則
體現城市個性、多元化特色的標志性街區,充分展示具有濃厚情感的新都市風格小鎮。
2.1.3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尺度宜人,設施配套上從人的實際需求出發。利用架高平臺,做到完全的人車分道,保證了小區居民的活動安全。
2.1.4結合經濟性原則
景觀生態設計原則要與經濟原則相結合,在景觀設計上既要考慮到一次性建設投入的費用,還要考慮日后維修護理的費用。
2.1.5統一性原則
建筑、小品風格統一,與自然、環境形成統一的整體。
2.1.6多學科綜合原則
聯合多學科共同研究、分工協作,保證景觀整體生態系統的和諧與穩定。
2.2景觀規劃目標
2.2.1新都市式小鎮的多彩生活
通過建筑、景觀、小品等多方面的統一,打造獨具一格的新都市風情小鎮。
2.2.2高品質的活力社區
多重功能社區,滿足人們不同生活的需要。通過高差地形、建筑多元化特征、場地的現有特性等,創造高品質的豐富社區空間。
2.2.3樹蔭下的宜人環境
合理的設計坡地植物,積極有效的增加現有坡地的趣味性。打造高低層次豐富的景觀種植,創造樹蔭下舒適的庭院空間。
2.3總體景觀規劃特點
2.3.1山體的有效利用
規劃區域地勢北高南低,豎向形成豐富的層次感,整個地形坡度較小,適宜于建設。
2.3.2水系的合理開發
起伏較大的高差地形,形成曲折蜿蜒的條狀水系,由于雨水的匯集,達到景觀有山有水的最佳宜居效果。
2.3.3商業的集中展示
地塊緊鄰芙蓉南路,是城市發展的主軸,具有良好的通達性和地標性,成為和城主要的樓盤展示面。
2.3.4景觀空間的合理劃分(參圖2)
架空層給人車分流提供了很好的條件,為集中性的景觀創造了空間,從而減弱了其他因素造成的影響。
圖2
2.4總體景觀規劃概念
2.4.1 A-E地塊形成了一個連續的空間,結合各小區的架空層片區,形成了“島”和“嶼”的景觀意向。結合地面層、架空層、地下層形成了三度立體空間。并通過景觀橋,園路等景觀元素把各個島嶼鏈接起來,創造出整體的“島鏈式的景觀空間”。
2.4.2島鏈式新都市綠色生活:體驗內在時尚生活的精神與功能,享受外在對自然生態的尊重與關懷,道法自然,天地人和,依水而生,依林而居。
2.5總體景觀設計構想
2.5.1幽谷花嶼-------島鏈式新都市綠色生活(參圖3、圖4)
幽谷:地形豎向上的空間變化,突出主體景觀脈絡的特色和人居氛圍
花嶼:視覺,嗅覺的雙重感官式體驗,營造舒適的生態體驗環境
島鏈式:三維空間的立體轉呈,凸顯光影變化的趣味
新都市:立足生態工法,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現代都市環境脈絡
綠色生活:倡導生態節能的新生活,延續傳統文化,創造和諧的綠色的生活品質
2.5.2翠谷花嶼以中央景觀“翠谷”為主軸,按照A-E不同地塊的空間特色,提煉出“水灣”、“花苑”、“里弄”、“臺地”、“溪谷”等元素,定義為海棠灣、風荷苑、丹桂里、紫竹臺和玉蘭谷五個主題。每個主題結合典型植物的代表季相與花語,突顯不同風格的生活情境和多彩氛圍。
圖3
圖4
2.6分區設計
2.6.1“海棠灣”以水灣為中心,以地形塑造和植物造景為主要設計原則,結合生態小品的設計,打造春意盎然的感覺。植物以海棠為設計亮點,營造一個充滿芬芳的有趣空間。在本區域設計了兒童活動、老年健身等一系列比較實用的功能場地,提高景觀的可參與性,同時也體現了對人性的關懷。
2.6.2風荷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以荷花為主要設計主題。結合雨水收集池設計了愛蓮池,在愛蓮池中種植各類荷花,同時放養一些魚類,增加景觀的靈性。
夏日炎炎,陣陣清香從綠色幽谷中傳出,沁人心脾,令人神往,試問誰又能擋住這誘惑.荷花的高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也正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在不經意間凈化我們的身心,在繁雜的社會中保持一顆純潔的心。
2.6.3丹桂里:“身姿挺秀樹中魁,力避黃塵壯月開。
金粟天香飄碧落,素娥悄悄為伊來”。
“丹桂里”的景觀設計突出桂花的美麗與芳香。不同花時的桂花搭配種植,延長了桂花的賞花周期,桂花潭的設計使得該景區更具詩人的浪漫情懷。
2.6.4紫竹臺:“蕭蕭凌雪霜,濃翠異三湘。竹者,虛心且勁節者也”。
“可以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紫竹臺”的景觀設計以竹子為主景點并結合各式空間體驗。在空間處理上將地下停車空間與峽谷景觀帶連通,垂直交通和景觀垮橋的設計把幽谷景觀帶和兩側的地塊聯系起來。
2.6.5玉蘭谷:“新詩已舊不堪聞,江南荒館隔秋云。
多情不改年年色,千古芳心持增君。”
玉蘭花代表著報恩。玉蘭經常在一片綠意盎然中開出大輪的白色花朵,隨著那芳郁的香味令人感受到一股難以言喻的氣質,委實清新可人。保留的山體通過改造使幽谷的概念得到更好的體現,優美的景觀橋圍合成的活動廣場使幽谷的空間得到合理的利用。
2.7種植設計
2.7.1植物配置設計理念:
植物景觀為小區景觀基礎,直接決定了小區的景觀品質。株洲磐龍生態社區項目植物設計講究以人為本,生態優先原則,植栽在保證景觀風格的延續性的前提下,突顯景觀的尊貴,增添景觀的可觀賞性,營造舒適健康的生態環境,形成綠色生活氛圍,使株洲磐龍項目成為株洲獨具一格的新都市風情小鎮。
2.7.2植物景觀營造策略:
2.7.2.1突出季相變化:
春景突出爛漫春花,常見的以櫻花、海棠、桃花、杜鵑組園,特色春花如野生棠等;夏季突出清涼之意,植物和水景結合起來,水邊植物形態飄逸、花瓣細小、色調淡雅偏冷,以水生、濕生植物為主。秋季突出金葉秋實,很多野生的植物秋色很好,如肉花衛茅等,觀果以觀賞為目的并非以食用。本項目多選擇野生漿果,會吸引鳥類,增加地塊內的生物物種,優化生態環境。冬季植物配置上以常綠為主,突出冬季常綠開花植物(如地中海莢蒾、美人茶、十大功勞、小葉蚊母、含笑、十大功勞等)及其它冬季開花植物(如梅花)。冬天亦可觀植物枝干。
2.7.2.2突出生態性:
植物生態性的應用著重考慮植物群落營造,充分利用植物自身的特征來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盡可能減少使用藥劑。針對水體深淺,在可種植區域我們劃分為淺水區、水岸結合區、岸區。在不同區域選用不同植物,如在淺水區可種植蘆葦、水稻等,通過這些植物可以吸引飛鳥類動物過來覓食,為我們帶來一些動態的景觀效果,同時一些鳥類逮食昆蟲也大大降低植物的病蟲害。充分利用水生植物、鳥類喜愛植物以起到良好的生態效應
2.7.2.3突出養身、健康性:
充分挖掘植物的養生價值、結合居住環境,以體現品質。
可選擇有益脾經的樹種:廣玉蘭、紅葉小劈、石菖蒲等;有益肝經的樹種:女貞、楊梅、決明等;有益心經的樹種:銀杏、木槿、麥冬等;有益肺經的樹種:青桐、羅漢松、蘆葦等;有益腎經的樹種:濕地松、石楠、石竹等。
2.7.2.4引入野生品種:
充分結合利用特色野生品種,以體現其獨特性。
2.7.2.5突出新優品種:
充分利用華中地區從國外引種新優植物的成果,以體現領先水平。
風光旖旎的地區,有著獨特的植物景觀風格。種植亮葉忍冬、地中海莢蒾、菲油果、水果藍、等的新優植物。
2.7.2.6突出地被色彩特征:
開敞空間布置常綠地被花卉,景觀優美,以體現場景感受,
選用一些常綠地被花卉,如:叢生福祿考、鼠尾草、薫衣草、蝴蝶花、德國景天、
紫嬌花、銀香菊、大濱菊、紅花釣鐘柳、大花金雞菊等等;
3、景觀生態元素設計
3.1生態透水鋪裝設計,在鋪裝材料選擇上應盡量選擇貼近自然,符合生態學原理,尊重自然規律,親水區域可設置少量的木平臺。在生態功能優先的前提下,采用適宜的技術措施,優化地面鋪裝的材料與結構體系,充分挖掘透水性鋪裝的生態潛能和環境效益,維持城市地面鋪裝在內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3.2生態小品設計,本小區小品設計以生態自然環保為設計理念,力求配合小區的整體景觀風格。在滿足功能性的前提下,尺度強調親切宜人,并適當地將具有文化氣息的符號結合其中,并與綠化景觀渾然一體。人性化的雕塑設置是本設計的一大特色亮點。
3.3指示牌設計,不同造型的指示牌,其在顏色與材質上都恰當的與環境相融合。無論是經濟性、功能性,還是生態意義上,都充分的與我們設計的主題相輔相成。
3.4太陽能燈具設計,太陽能電池作為一種新能源,可用庭院燈和草坪燈,裝飾燈等方面,兼具節能和景觀效果。由于太陽能燈其有獨特的優點,近年來得到迅速的發展。如草坪燈,功率小,主要以裝飾為目的,對可移動性要求高,另外,電路鋪設困難,防水要求高,上述要求使得由太陽能電池能供電的草坪燈顯示出許多前所未有的優勢。
3.5欄桿的設計,需要結合功能與實際的防護需求進行整體設計,在滿足必要的功能性需求外,在外部裝飾設計上也需要精心的設計。圍繞生態的原則,以垂直綠化為設計元素,增添外部裝飾性,提升自身的防護功能。
3.6垂直綠化又叫立體綠化,就是為了充分利用空間,在墻壁、陽臺、窗臺、屋頂、棚架等處栽種攀緣植物,以增加綠化覆蓋率,改善居住環境。垂直綠化在克服城市家庭綠化面積不足,改善不良環境等方面有獨特的作用。
3.7地下車庫入口頂部,采用直接覆土,種植綠化,既省去了繁瑣的結構造型,增加造價,又深層次的延續出生態環保的概念。
4、成本控制策略
4.1材料上,控制軟硬景的比例,軟景為主,硬景點綴;石材主要采用當地石材,在視覺中心采用較貴的喬木作支撐,宅間用量大便宜的鄉土樹種,降低造價及后續維護成本。
4.2提前做好種植準備,對擬種植的苗木提前采取技術措施,如提前“斷根”“修剪”“支護”“填沙”等準備工作,促使根部萌發新的根系,確保移植的成活率,
保證施工期的景觀效果。
4.3采用實地植物為主的水處理方式,造價低、效果好,包括中水的處理應用到景觀水上,節能減排。
4.4采用膨潤土的防水方法,生態、環保、工程造價較低。
4.5豎向設計結合場地現有地形,土方采用“就地平衡”的原則,盡量減少外運土方量。
結 語
場地設計是建筑設計乃至城市規劃的重要環節,本社區通過對場地基本屬性的分析,以及周邊資源、文化氛圍、生態環境、成本控制要素等幾大議題進行詳細的闡述和挖掘,最大限度的減少對本土地被植物的破壞,將原有場地上的小山體保留至居住空間。通過設置景觀廊道、空橋系統、散步道等,將每個地塊保留下來的比較孤立的島進行有機的聯系,使整體空間結合的更加緊密、融合,以此來營造一個島鏈式新都市綠色生活社區。社區提倡的是島鏈式新都市綠色生活,講究生態自然的原則,通過保留山體、生態透水園路系統、鄉土植物綠化等等,營造了一個地形變化豐富的景觀居住空間,更能滿足久居城市的居民對于原野丘陵景觀的向往。
參考文獻
[1]明日的田園城市/[英]埃比尼澤·霍華德 著:金經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建筑學場地設計(第二版)/閆寒著——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9
[3]場地設計(修訂版)/劉磊編著——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5.1
[4]風景園林設計要素/(美)諾曼K.布思著:曹禮昆譯 /孟兆禎校——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9.7
[5]設計結合自然/[美]I·L·麥克哈格 著:芮經緯 譯/倪文彥 校——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9
[6]外部空間設計/[日]蘆原義信著:尹培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3
[7]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導則(2006版)/ 建筑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編寫.——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歐陽林祥/1983年9月生/男/學士/研究方向:居住區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