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靈
【摘要】尋釁滋事罪的客觀方面依據刑法的規定有四種表現形式,與故意傷害罪發生混淆的為第一種,即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若以毆打作為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一種行為方式,則兼具尋釁滋事罪和故意傷害罪客觀方面的表現,以至在如何區分它們的問題上容易產生混淆。
【關鍵詞】尋恤滋事;故意傷害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7-100-01
一、尋釁滋事罪與故意傷害罪的近似性
我國《刑法》第293條對尋釁滋事罪的規定是:“有下列尋釁滋事行為之一,破壞社會秩序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1.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2.追逐、攔截、辱罵他人,情節惡劣的;3.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4.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奔m集他人多次實施前款行為,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處罰金。
理論上認為,尋釁滋事罪是指肆意挑釁,隨意毆打、騷擾他人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或者情節惡劣的或者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行為。
我國《刑法》第234條對故意傷害罪的規定是:“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p>
理論上認為,故意傷害罪是指故意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行為。我認為故意傷害手段可以多樣化,但主觀上應該是故意,客觀上有造成他人輕傷以上的結果。
尋釁滋事罪的客觀方面依據刑法的規定有四種表現形式,與故意傷害罪發生混淆的為第一種,即隨意毆打他人,情節惡劣的。若以毆打作為傷害他人身體健康的一種行為方式,則兼具尋釁滋事罪和故意傷害罪客觀方面的表現,以至在如何區分它們的問題上容易產生混淆。
二、尋釁滋事罪與故意傷害罪在司法實踐中的區分
1.隨意毆打他人,致人輕傷以下(不包括輕傷)的處理
隨意歐打他人,致人輕微傷的一般以尋釁滋事罪論?;蛘邆π袨榇_實沒有造成輕微傷或其他后果的,可按刑法第13條規定,不認為是犯罪。
2.隨意毆打他人,致人輕傷的處理
應首先區分行為人的犯罪目的,確有填補精神空虛尋求精神刺激的目的,無故挑起事端,無理毆打他人,稱王稱霸,應以尋釁滋事罪論處;如果行為人和受害人確有矛盾,出于報復、義憤而毆打他人,具有明顯的傷害他人的目的,應以故意傷害罪論處;如果很難查明行為人有明顯的尋求精神刺激的犯罪目的,應以故意傷害罪論處,反對擴大尋釁滋事罪的適用。
3.隨意毆打他人,致人重傷以上的處理
隨意毆打他人,致人重傷或死亡的,應當如何定罪量刑,現行刑法典沒有規定。
在司法實踐中,有一些不同的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行為人實施了隨意毆打他人的尋釁滋事行為,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的結果,對行為人應以尋釁滋事罪和故意傷害罪實行并罰,其理由為:行為人出于尋釁滋事故意,實施了尋釁滋事行為,按照刑法,對行為人追究尋釁滋事罪成立。但由于其行為超出了尋釁滋事的范圍,致受害人重傷、死亡的結果,該行為人亦應單獨對傷害罪負責。故其行為符合兩個犯罪構成要件,應并罰。第二種意見認為,行為人實施了隨意毆打他人的尋釁滋事行為,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的結果,對行為人應以故意傷害罪一罪定罪處罰。其理由是,尋釁滋事罪造成了致人重傷和死亡的后果,已不能被尋釁滋事罪所包容。
筆者認為,第一種觀點不妥。持第一種觀點的依據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關于當前辦理流氓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答》的規定,其理由是作為從流氓罪分解出來的尋釁滋事罪,造成重傷、死亡后果的,也應與傷害罪、殺人罪并罰。這里,我們必須看到,《解答》之所以如此規定,是當時的社會背景所決定的。流氓罪的最高刑罰為死刑,是把流氓罪作為嚴厲打擊的犯罪之一。1997年刑法修訂以后,社會背景已有很大不同,從流氓罪分解出來的犯罪的法定刑都已大大降低,即便是最高刑罰的聚眾斗毆罪也規定為十年,己經沒有了數罪并罰的規定。
因此,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
首先,刑法第292條規定:“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由此規定可以看出立法者的立法意圖,是在聚眾斗毆罪和故意傷害罪擇一重罪定罪處罰。對于同是從流氓罪分解出來的尋釁滋事罪,出現同樣情況(如致人重傷、死亡),即便刑法沒有規定,但還是應當參照聚眾斗毆罪擇一重罪定罪處罰。
其次,筆者認為,隨意毆打他人致人重傷或死亡,以故意傷害論屬于想象競合犯。從犯罪構成來看,行為人為了尋求精神刺激,隨意毆打他人,致人重傷或死亡,表面上看,似乎既符合尋釁滋事罪的犯罪構成,也符合故意傷害罪的犯罪構成。但是行為人的行為只有一個——隨意毆打他人,隨意毆打他人的行為既是尋釁滋事罪的客觀要件,也是故意傷害罪的客觀要件。結合主客觀兩方面來看,隨意毆打他人,致人輕傷、重傷或者死亡的:尋釁滋事罪和故意傷害罪(或者故意殺人罪)。如何定罪量刑,按照我國的罪數形態理論,一個行為,同時觸犯兩種罪名,而兩罪名在內涵上不存在交叉相容關系,屬于想象競合犯。想象競合犯應擇一重罪處罰。
綜上所述,尋釁滋事罪與故意傷害罪存在很多相似之處,所以承辦人在辦理案件時一定要謹慎把握兩罪的區別,避免漏掉對犯罪分子的處罰的同時也要避免對法律的擴大解釋,只有這有才能真正的貫徹我國刑法“罪刑法定”及“罪刑相適應”的刑事法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