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超凡
【摘要】馬克思·韋伯是“社會學三劍客”之一。其社會學思想博大精深。其中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法律是其重要的學術成果之一。《法律社會學》就是這一研究的代表之作。韋伯試圖通過解釋西方法律的形式合理性起源與東方的實質合理性起源來建構自己的理想的法律合理性。
【關鍵詞】社會學;形式合理性;實質合理性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7-109-01
一、《法律社會學》寫作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韋伯是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出生在繼承了羅馬法傳統的德國,其《德國民法典》堪稱是近代法律形式的典型,其內容及編排都為后世世界上多個國家所效仿,對民法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德國法律的形式化特征性該對韋伯提出的法律形式合理性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其在書中提到形式合理性法律“來源于羅馬法中的形式主義審判原則的法律體系,它只依據法律條文對確鑿無疑的法律事實作出解釋和判定,而不考慮其他倫理的、政治的、經濟的實質正義的原則,同時還要排除一切宗教禮儀、情感和巫術的因素。”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形式合理性必須具有一種客觀的品格。它強調的是法律的一種外在的,理性的,而不是主觀的,感性的特征。
從東西方法律發展的實踐可以看出,東方的法律發展明顯滯后于西方(此時所說的是韋伯所在的那個時期,其實當今東西方法律發展也存在巨大的差異)。韋伯給出的一個解釋即是西方法律具有形式化的品格,而東方著重強調的是法律的實質范疇。不論是宗教法,亦或是以法律之名定下的成文法典。其內容混合道德,倫理等因素,不具有法律的純粹性。而且對于案件的判決主權者往往具有超越法律形式的特權。例如我們經常看的清宮劇里的“法外開恩”即屬這一情況。韋伯基于此認為形式合理性是構成理性的法律所必備的一個品質。
二、馬克思·韋伯的形式合理性體系
韋伯認為,法律的形式合理性需要不同的層次的步驟來完成。第一個層次即法條的通則化。即從各個案例事實中抽象出一個或幾個基本原則,以便往后遇到此類情況可以予以適用。這個層次類似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制度。只不過是英美法系所適用的更加靈活,而大陸法系將此固定,相對而言,法律的構建具有不可避免的滯后性。第二個層次即綜合。在第一個層次中通過對個案的邏輯分析及決疑,最終導向邏輯清晰語言高度凝練的法命題。綜合即對法命題中的法律關系與法律制度進行綜合,使之體系化。即構成了法律形式合理性的第三個層次體系化。體系化要求邏輯嚴密,體系完整。經過這三個階段,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即可實現。那么形式合理性就可以抽象出這樣的概念:至少在表面上具有規范化的表現形式,處理法律問題時所依據的至少是表面上形式化的法律規則。
法律形式的發展經過了一個過程,“法律與訴訟的一般發展,按照理論上的發展階段整理的話,是從法先知的卡里斯馬法啟示,發展到法律名家的經驗性法創造與法發現,進而發展到世俗的公權力與神權政治的權力下達法指令的階段,最后則為接受法學教育者體系性的法制定、與奠基于文獻和形式邏輯訓練的專門的司法審判階段。”法律形式的發展經過這四個過程得以完善。(“卡里斯馬”是韋伯首創的一個概念。原意為“神圣的天賦”、感召力及超凡魅力,認為具有這種品質和力量的人高踞于一般人之上而成為領導他人或激發他人之忠誠。一切宗教先知都是卡里斯馬式的人物,他們作為變革社會秩序的代表,與維系和鞏固既成秩序的祭司形成對照)。對韋伯這四個階段的通俗化理解,對照中國的法律發展歷程,這四個階段也是成立的。春秋戰國之前,法律以習慣,慣例等形式出現。
法律具有模糊性和神圣性;春秋戰國時期,法律的出現依靠的是一些專門的法學家階層,諸子百家均提出了自己的法律觀點,這時,法律的發展有了一定的清晰性;秦帝國統一天下后,對法律的解釋和代言慢慢的轉移到君主身上;最后一個階段即近現代的中國,法律的發展主要依靠的是受過法學教育的法學家。以此,“法的形式性質的發展階段,則是從原始的訴訟里源于巫術的形式主義和源于啟示的非理性的結合狀態,時而途徑源于神權政治或家產制的實質而非形式的目的理性的轉折階段,發展到愈來愈專門化的法學的、也就是邏輯的合理性與體系性,并且因而達到法之邏輯的純化與演繹的嚴格化,以及訴訟技術之越來越合理化的階段。”
三、形式合理性的特征
那么法的形式合理性有什么特征呢?綜合《法律社會學》一書,可以推導出如下特征:
第一,法律具備邏輯性。既然法律秩序要求與宗教、倫理、道德相分離,那么,法律客觀內在的要求必須具備形式上的邏輯。邏輯性不僅要求法律中內容上的前后一致與不相競合,也包括法律與法律之間形式上的邏輯。比如普通法與特別法的劃分。
第二,法律的體系化。經過邏輯性抽象出法律事實中的一般概念,對此一般概念進行統和與刪減,以此構成一個邏輯清晰、內在一致的法律體系。法的形式合理性被韋伯稱為是西方法律的獨有之物,也是韋伯法社會學的一個核心概念,對于我國法律思想偏重于實質理性而忽視形式理性,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作用。當然,有人會說國情不一國別不同,但是從日本法律發展的歷程來看,封建時期學習唐朝,近代學習德國,二戰之后又借鑒美國的法律制度,都取得了成功。其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國司法改革提供了一個直觀的借鑒藍本。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思·韋伯.法律社會學[M].康樂,簡惠美,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王晨光.韋伯的法律社會學思想[J].中外法學,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