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加敏
【摘要】不同區域的區域文化總是對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產生深刻的影響,這就是區域文化性格。在人員流通頻繁的今天,具有不同區域文化性格的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如何受到其影響,我們如何利用人的主觀能動性克服這種影響,構建和諧人際關系,是本人主持的課題的研究重點,并提出一些基于區域文化性格理論的假設性分析。
【關鍵詞】區域文化性格;廣府文化性格:潮汕文化性格;學生交往活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3-123-02
文化區域的劃分在學界已經形成普遍的認識。其中,特定文化區域中產生的獨特文化現象的總稱就是區域文化。世世代代生活在特定文化區域中的人們在區域文化的渲染中所形成的普遍性的穩定的心理定勢和價值取向就是區域文化性格。而生活在不同文化區域中的人們,在性格特征上總是存在差異的。這種差異具有穩定性和群體性,它在人類社會重要的活動——與他人交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筆者主持的院級基金課題《東莞文化與潮汕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對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影響研究一一以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為例》(2013d09)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廣東內部不同區域文化性格對生活在其中的特定人群(這里指地方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通過更加微觀的考查角度,有針對性展開分析,為探索地方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有序開展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視角。
一、研究區域文化性格差異對地方高職院校學生交往活動的意義
1.幫助學生克服因區域文化性格差異帶來的不適應性。進入大學階段后,高職院校不少學生發現,比之高中時期,他們在日常交往、學習、生活中更明顯地感受到來白外部環境與自我心理之間的沖突。這里的外部環境的含義既是狹義的,又是廣義的,不僅僅指學生日常交往、學習、生活的具體環境的轉變,更多的是指一種文化環境的轉換。學生離開生活了十幾年的、無比熟悉的居住地,來到了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更容易受到當地文化的沖擊,帶來心理上的不適應,假如沒有學校教師的外力介入和學生的自我調整就很容易產生問題,不利學生身心發展。
2.迎合東莞地區產業發展人才培養的要求。近年來,東莞采取經濟社會雙轉型的發展戰略,產業結構調整穩步進行,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根據該院招生辦的數據,目前東莞和潮汕地區(含汕頭、揭陽、潮州)己成為該院學生的主要來源地之一。隨著東莞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的轉移,在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培養的適應本土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來源中,來自東莞市外的學生數目和比例必定逐漸上升。該課題的研究能夠提供一個較好的管理思路,為這部分市外的學生能在學校階段開始克服這兩地區文化性格差異帶來的不適應,吸引所需技能人才穩定扎根東莞,全力支援地區產業發展打下較好的基礎。
3.滿足地方新建高職院校實現持續發展的需要。東莞職業技術學院是東莞地區唯一的公辦高職院校,硬件條件較好,發展空間和潛力都比較大,但是由于成立時間較短,辦學過程中仍存在著不少問題亟待解決。目前該院學生以東莞本地和潮汕地區學生數量為最,隨著地區產業、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一趨勢將一直持續。因此,在學生管理方而如何克服兩種不同區域文化性格對學生交往活動產生的影響,因勢利導,揚長避短,讓學生管理工作良好運行,更好地服務于學院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性格差異的比較
廣東漢族有3大民系——廣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歷史上南遷的漢人和當地的南越族群及其文化相融合,和周邊的文化和外來文化長期交流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可以說他們二者同源于嶺南文化.又具有各自的區域文化特點。根據中山大學人類學系黃淑娉教授等學者的研究,從體質人類學的研究角度看,在3大民系里頭,廣府人和客家人相似性比較大,和廣西壯族有比較大的相似性,而潮汕人跟15省的漢族群體的相似性比較大。這也許可以說明,在不同族群融合的過程中,廣府民系形成的廣府文化與潮汕民系形成的潮汕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這也是我們對兩種文化性格進行比較的基礎性條件。
通過查閱大量研究資料,結合筆者的理解,我認為廣府文化性格和潮汕文化性格的差異可以表現為以下方而:一是廣府文化性格中的開放兼容與潮汕文化性格中的盲目排外;二是廣府文化性格中的不善“抱團”與潮汕文化性格中的群體認同;二是廣府文化性格中的務實享樂與潮汕文化性格中的精簡節約;四是廣府文化性格中的靈活多變與潮汕文化性格中的過于保守。
在筆者看來,對儒家思想的接受和傳承程度的差異是造成廣府文化性格和潮汕文化性格差異的根本原因。白漢代以來,中國古代的學術思想是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儒家思想的影響從北向南呈現依次遞減的規律,到廣東地區,儒家思想的影響就不如中原地區那么深厚。可以說,廣府文化更多地傳承古越人的文化,這與上述提到的,通過對體質形態的研究,說明官府人跟南方百越族融合程度比較高的看法是相吻合的。而我們知道,儒家思想產生于春秋時代,同時期的廣府地區正處于百越文化圈的發展時期,該地區嶺海環抱的白然生態一則阻隔了中原正統儒家文化的傳播影響,二則賦予了該地區百越文化的濃重色彩。
相反,白唐代起潮汕地區便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特別是南宋以后,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這就加深了儒家文化對潮汕地區的影響,比之中原其他地區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少史料表明,唐末之后,由于北方社會長期動蕩不安,大量北方漢人尤其是北方的大家族從中原河洛地區南遷經福建涌入潮汕,數倍于原住民人口的大規模移民帶來的強勢文化 儒家文化以數量的絕對優勢將這里的原生文化覆蓋掉。其次,白唐代韓愈被貶到潮汕地區后,潮汕地區的歷任官員均有意識地利用文化教誨的方式對地方進行治理,大力倡導儒家學說,以儒家思想規范人們的思想行為。再加上潮汕地理位置與文化原因,儒家的宗法觀念,二綱五常等倫理道德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在潮汕人心中根深蒂固,直至今天,儒家傳統文化理念對潮汕人的影響仍顯非常顯著,其文化性格帶有強烈的儒家文化特征。
三、課題研究假設闡釋
正如前文所述,不同區域文化性格既非一種理性,又非一種本能,它從人們內部無形地控制著人們的行為,使人們往往在沒有經過外部提示或引導的情況下就白發自動地產生某種趨向的態度和行為,影響著人們的人際交往活動。基于上述前提,為了明晰區域文化性格對生活在同一地區的來自不同文化體系的學生存在何種影響,以筆者所在的東莞職業技術學院電子工程信息技術專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設計調查問卷,考查區域文化性格對來自廣府民系的東莞本地學生和來自潮汕民系的潮汕地區學生相互交往的影響。該問卷的設計思路基于以下假設:
1.學生能夠理解問卷中關于區域文化性格的表現。區域文化性格是一個學術概念,要正確掌握其含義并準確區分不同區域文化性格的表現,需要相關的學科基礎。但是區域文化性格概念的表現又是感性的,學生雖然沒有系統接觸過區域文化性格的概念,但基于日常生活的經驗和心理上的直觀感受,能夠在思維和心理中將不同區域文化性格的特征與日常交往活動中的表現進行掛鉤。當他們在填寫問卷的時候,問卷中的問題能夠喚起他們的共鳴,從而引導他們真實填寫調查問卷。
2.學生在日常交往中能夠明確區域文化性格的影響。在學校生活中,學生而臨的人際交往活動主要分為二大方而,分別是宿舍生活、專業學習和社團活動。盡管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價值觀念各異,對個人的人際交往活動影響程度不一,但是他們能夠意識到,在日常交往活動中,影響人際關系協調的因素不僅僅包括上述個人因素,同時還有文化因素的潛在影響。比方說,在同民系學生、不同民系學生交往的過程中,能夠明顯感覺到相同民系學生之間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不同民系學生之間不同程度的差異性。
3.學生對區域文化性格對人際交往的影響具有能動性。雖然白出生起,每個人的身上就已經烙上不同區域文化性格的烙印,但是這種影響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人生活的環境、知識的增長、經驗的累積和技能的提升而產生變化,即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夠發過來對這種影響施加作用,這就為我們進一步利用這種不同區域文化性格差異,通過采取恰當的措施來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處理日常交往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李宗桂,張造群嶺南文化的價值[M].廣東:花城出版社,2012.
[2]陳曉東適廬.潮汕文化精神[M].廣東: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
[3]閻耀軍論區域文化性格概念[J].理論與現代化,2002(3):57-62;70.
[4]黃淑聘.廣東漢族三大民系的文化特征[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2):68-69
[5]韓強.廣府民系文化心理述要[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47-53.
[6]錢偉.淺析潮汕民系的文化性格[J]文教資料,2010(7):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