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悅
中學歷史教學的“史料”,又稱為“歷史資料”“歷史材料”,它是中學歷史教學與教研的基本素材,可分為文字史料、圖片(表)史料、口碑史料、實物史料、聲像史料和數字化史料。
史料是再現歷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據,歷史的無窮魅力也在于它包含著大量豐富的史料和內涵。近年來,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普遍。在歷史教學中,面對眾多的史料,教師對史料的選擇、使用等問題都要仔細研究、靈活運用,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平常的上課時間,實現高效課堂的常態化。經過多年來的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總結出史料運用的五項原則及應注意的問題。
一、史料的直觀化處理
如,美國南北戰爭中《宅地法》規定:“自1863年1月1日起,任何忠于聯邦政府的美國人只要交10美元手續費,就可以在西部得到一塊160英畝的土地,連續耕種5年以上即歸個人所有。”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感性和直觀的理解,我在課堂上根據當時的購買力進行了換算,并以我校14000平方米操場為參照對象,得出結論是,用現在的4000元人民幣大約購買46個操場。對此結果,學生紛紛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并對林肯政府頒布的《宅地法》調動了北方人民的積極性有了深深的理解和記憶。
二、多角度觀察史料
服裝是一種記憶,也是一段穿在身上的歷史。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記錄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鴉片戰爭以來,歷史的點點滴滴都可以透過不同時期人們的穿衣變化來找到最為直接、細微的答案。在講解《社會生活的變遷》內容時,在服飾變化講解中出示了西服、中山裝、滿族旗袍、高領服裝、現代旗袍等史料,并從多個角度提出一系列問題:清朝時,中國男子的傳統服裝是什么?西裝大約是什么時候傳入中國的?當時人們對西裝的態度是怎樣的?西裝大約是什么時候開始流行的?為何流行?中山裝是怎么來的?通過對服裝變化的學習、探究、討論,使學生感受這一時期的新事物、新氣象,從思想上體會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和“三省吾身”的理念。最后從理論上歸納出服飾是一定歷史階段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反映這一結論。
三、運用有利于培養學生能力的史料
在學習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內容時,學生經常把英、美、法三國資產階級革命中通過的重要文獻搞混,看似記憶問題,其實根源是學生對這些國家革命的根本原因不了解。面對這一問題,可以把三個國家的文獻主要內容提供給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指導學生理解這些文獻的要點,弄清它們各自的特點。
最后引導學生歸納出:《權利法案》主要是限制王權,權利在議會;《獨立宣言》強調北美人民反抗英國殖民者獲得獨立和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人權宣言》主要反映了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的神圣不可侵犯;明確了《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的共同點是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
通過史料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歸納、比較,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四、運用情感教育的史料
文獻紀錄片一般能夠真實生動地再現某段歷史,刻畫某些歷史人物,敘述某些重大歷史事件,對學生理解和體會歷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音視頻資源是應重點利用的史料。
在講解新中國成立的開國大典內容時,運用開國大典紀錄片的演示,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的壯觀場面,教師在這一個個設問之中,向學生傳輸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引導學生去關注祖國的命運和發展,同時也讓學生學習、思考重大問題的解決方法。有些問題在課堂上也沒有標準答案,它的答案可能需要學生用一生去尋找和體驗。
五、運用實物史料
歷史遺跡、遺址和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的實物史料以及蘊涵豐富歷史內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這些實物資源也應當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這對于學生深刻理解歷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都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
在豐富歷史課堂的教學中,有多種途徑獲得史料和歷史學習資源,如各種與歷史學習有關的計算機教學輔助軟件、多媒體歷史課件、遠程教育中的歷史課程以及互聯網提供的歷史教育網站、歷史資料數據庫、圖書館、檔案館網站等。但是,在史料的選擇上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問題,如課堂教學中常出現引用電影和電視劇片段的現象,常常有失妥當。目前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很多,走“戲說”路線的絕不能成為歷史課堂的教學史料,即使非“戲說”類,也很難成為真實可信的史料。另外,與學生的理解能力差異較大的史料也不適合,如文言文的文字資料等。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后活動,讓學生逐步感知人類在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積累客觀、真實的歷史知識,而史料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約翰·托什(John Tosh).史學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