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職院校開設普通高校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然而,高職教育屬于職業教育,應該在思想政治課程上體現職業教育特色。把“職業生涯與職業道德”列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或公共必修課,有利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職教特色的形成。職業生涯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應該成為新時期高職院校德育的重要內涵。
實際上,高職院校學生亟待加強職業生涯和職業道德教育。高職院校學生文化功底與本科院校學生有一定距離。學習動力、學習習慣、理論素養等方面存在明顯落差,自律意識、自我控制能力較差,自卑心理和失落感較強。對他們中的許多人而言,進入高職院校是高考成績不理想后的無奈選擇,因而對專業和職業的選擇較為茫然。大部分學生對專業、對職業缺乏必要的了解與認識,職業意識淡薄,沒有明確的職業理想,更談不上對職業道德尤其是所學專業對應行業職業道德的認知。
現實中,學不下去或不愿意完成學業,因而“退學”“轉出”或因其他原因放棄學業的高職生比本科生多。此結論不但說明高職院校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的必要性,也為高職院校確定職業生涯教育的著力點、心理健康教育的側重點提供了依據。
職業生涯教育吸引力強,有利于德育實效的提高。職業生涯教育貼近職業、貼近社會、貼近學生,是讓青年學生感到親切、可信、愉快、有用的德育。許多高等院校在學校支持下成立了學生自愿組成的社團,如“職業生涯發展協會”等,受到大學生青睞。在許多高校和省市連續多年組織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比賽的基礎上,2009年由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指導,全國高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中國教育電視臺聯合主辦的“全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有24個省市千余所高校的70余萬名大學生參與,許多高職院校學生在學校、省級和全國競賽中勝出。不少高職院校十分重視職業生涯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開設了選修課,或結合職業指導進行職業生涯教育,受到學生歡迎。
以“職業生涯與職業道德”課為主渠道,開展職業生涯和職業道德教育,有利于為德育活動搭建豐富多彩的平臺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確保學生在德育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教師形成正確的學生觀、人才觀,更好地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有利于公共課、專業課教師與輔導員、團組織協作,形成德育整體合力;有利于德育在日常教學和實驗實訓、社會實踐中的滲透,使德育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有利于社會、用人單位、家長對學校德育的積極參與,在學生感到親切、可信、有用的指導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此外,把“職業生涯與職業道德”列為必修課,才能確保職業生涯和職業道德教育實效,彰顯職教德育特色。
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體系中,有相關選修課的安排,但在實際操作中,選修課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選修課,沒有受到相應的重視。《教育規劃綱要》不但強調“堅持德育為先”,而且要求“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既辯證唯物地強調了德育的動態發展,又準確指明了德育方向。
“職業生涯與職業道德”中的職業道德教育,不是高職院校現有必修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相關內容的重復,通過這一內容的安排,不但能強化高職院校的職業道德教育,而且能引導學生在關注自身職業生涯發展的前提下學習職業道德,提升養成職業道德行為習慣的自覺性。既有利于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職教特色的形成,又有利于德育尤其是職業道德教育吸引力、實效性的提高。
(王軍偉 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高等教育出版社原副總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