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青
隨著就業競爭日趨激烈,“象牙塔”內的考證熱急劇升溫。對于大學生畢業求職而言,不僅是為學歷“錦上添花”的裝飾品,更是為求職“雪中送炭”的必需品。然而,隨著證書在大學校園泛濫,許多證書的價值逐漸受到社會質疑。
由于許多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缺乏了解,他們習慣按照應聘人的學歷高低與證書多少敲定錄用人選。招聘單位這種“認證不認人”的做法貌似公平公正,卻往往與真有能力而缺乏證書的人才失之交臂,且催生了可憐的“證奴”一族。在“證奴”們眼里,證書有利于就業,多考取一個證書,求職就多了一份“安全感”。“考證達人”們為了在求職時稍占優勢而奔波在各種考證的路上。更嚴重的是,圍繞證書,趁機斂財者有之,考試作弊者有之,為了考證而考證導致荒廢學業者亦有之。
誠然,在就業市場上,證書的作用的確不容小看。然而,縱然證書再重要,也不可能與能力完全畫等號。
考證試題不是天平,怎么可能客觀無誤測出考生能力這種質量呢?以英語能力證書為例,我國現有外語考試種類繁多,標準不一,功能各異,考試之間橫向縱向均不具可比性。考試多、證書多,教學單位、用人單位也難以分辨證書的含金量。據悉,教育部也希望為英語能力測試在全國范圍內統一“度量衡”。然而,即使考題絕對是考生英語能力的反映,而且考場保證沒有作弊現象發生,考生的成績也只是七分看實力、三分看運氣。何況一些英語考試,以英語為母語的英美人也未必考得過善于應試的中國學生,這些所謂的體現英語能力的證書又有何意義呢?
此外,有些含金量很低的證書,根本體現不出證書主人的任何能力,有沒有其實都無所謂。據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消息,房地產經紀人注冊稅務師等11項職業資格考試今年取消。可是,許多“證奴”仍天真地以為:只要是證書,便多多益善。殊不知,考證不在多而在精。與其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以及金錢考十幾本形同虛設的證書,不如扎扎實實地練好就業技能,將時間和精力用在刀刃上。筆者建議大學生報名參加職業資格考試時,從選擇種類、考試準備到考場表現都要認真對待。
作為用人單位,對于應聘人的證書應只做參考,同時建言政府有關部門取消某些不必要的證考、統一各專業的能力評價體系;也希望高校借給大學生一雙慧眼,選定含金量高的證書考試,研究一個透、表現一個夠,全力以赴去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