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圻
制約一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些非經濟的因素具有根本性。而非經濟的因素說到底,是一個文化特質的問題,如這一區域內人們的思維定式、價值取向和心理狀態等等。人類學家早就提醒我們:“在執行經濟發展計劃之前,假如沒有先了解該民族的價值趨向,沒有企圖先轉變一些不利于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度,那么計劃的推行將受到很大的挫折?!?/p>
應該看到,在發達國家物質文明的發展中,其文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源自于古希臘的西方文化,從總體上看是一種認知型(或工具性)的文化,它立足于主客體的分立,強調人對宇宙自然從好奇到探索,從解釋到利用,從駕馭到開發。應當說,這種科學精神也可以成為今天的科教興國、科教興黔在觀念層面上的深層支柱和動力源泉。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典型的泛道德主義文化,這種文化的核心是以家族為本位、以自然親情為紐帶的德治意識,它與效法古代圣賢、崇奉至上權威的傳統習俗有著割扯不斷的內在關系。這一文化傳統與現代科學精神格格不入,極大地阻滯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發展現代化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和重構。改革開放以來,如果說這一狀況在發達地區已經發生了相當大的改變的話,那么,在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貴州則變化不大。客觀地說,在貴州,尊重知識和人才的氛圍尚未被普遍地營造出來,科學化、制度化管理的傳統沒有被完全構建出來。官本位思想、裙帶作風、以權代法、以言代法等問題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真理高于權威、理性大于人情、法治重于人治的精神氛圍還遠未形成。這極大地制約了貴州的發展,甚至成了現代化進程中最難以通過的一個“瓶頸”。因此,全面揭示阻礙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文化價值觀中的缺陷,積極探索深層次文化建設的合理有效途徑,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市場經濟的核心機制是優勝劣汰、公平競爭。競爭標示著風險系數增大,安全系數降低,標示著人在承擔風險中迸發出的強烈進取精神、自主意識和責任意識。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使西方人在意志層面上割斷了自己與家庭和上帝的依附性關系,開始獨自面對未知的社會和命運。自由意志絕非自由放任,相反,它意味著承擔后果,自負責任。然而,在群體本位的傳統文化氛圍中,個人對群體的依賴感極強,社群之于個人,是其全部安全感和自信心的源泉。當市場經濟的浪潮席卷而來時,原本維系社群成員之間關系的紐帶變得十分脆弱,個人突然面對未知的市場,無助與恐慌是不可避免的。這一狀況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貴州就更為明顯,它已成為市場機制不能順利建構的一種阻力。市場競爭是公平的競爭,它意味著每一個進入市場的主體都是平等的;在市場中,既沒有施惠者,也沒用受惠人。唯有自立自強,方能脫貧致富、走向富強。因此,文化改造的目標之一就是確立和強化人的自主意識。
現代化需要創新。然而,如果沒有適宜的文化土壤,創新型人才就不可能被順利地培植出來,創新行為也就不可能出現。創新意味著敢于和善于想前人所未想,行前人所未行,因而創新精神與人的個性張揚天然地結緣。任何正在邁向現代化的社會都應具備這一精神前提。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以群體為本位的文化,在這種文化中,個人的生死榮辱都與群體有著須臾不可分離的關系。這種文化有一種濃郁的人情味,這是其富有生命力的方面,但它卻經常扼殺個體生命的鮮活氣息和創造靈感;它確實能為人們帶來社會的穩定,但這種穩定卻往往以沉悶的精神空氣為代價。這樣的文化價值的確難以與現代化所需要的創新精神相對接。改革開放以后,沿海發達地區激烈的市場競爭大大地沖淡了這種文化傳統,而傳統的變遷又有力地支持和推進了市場競爭的展開??墒窃谫F州,伴隨著經濟落后的是思想觀念的落后,有利于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的人文環境遲遲未能形成;相反,創新型人才在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上的獨特性往往不被人們所寬容和認同。在貴州,人才流失已相當嚴重,而人才資源的匱乏恰恰是貴州經濟發展的最大制約。不少人認為,造成人才外流的重要原因是物質待遇問題。事實上,缺乏一個可使人才順利發展的人文環境,才是更為根本的原因。我們知道,一定的文化營造了一定的人文環境。因此,要創造出一個有利于人才生長和社會創新的人文環境,必須從文化的改造和重構入手。(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