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海濤
【摘要】在城建工程施工,會對周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從而容易導致出現水土流失。本文則針對城建工程水土流失特點,對城建工程的水土保持準入條件分析。
【關鍵詞】城建工程;水土保持;準入條件
中圖分類號:TU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7-146-01
城建工程屬于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加強城建工程建設,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城建工程建設規模也不斷擴大。在加強城建工程建設,滿足經濟社會需求的同時,城建工程建設所面臨的水土流失問題也正日益凸顯出來。與普通開發建設項目相比,大型城建工程具有占地多、土石方量大、移民數量大的特點,如果不注重水土保持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往往會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破壞自然生態環境。
一、城建工程水土流失特點
(一)對地表和植被破壞大
城建工程項目開挖、填筑土石方量大,對地表、植被的擾動和破壞點多、面廣,在建設過程中,由于場地平整,大面積擾動、剝離地表,大量的挖方填方破壞原地貌、原有地表水系及植被,造成地表裸露。由于是在城市或城鎮建設,開挖擾動面引起的風蝕、水蝕將直接對城市居民生產、生活產生影響。
(二)廢水廢物容易發生流失
重塑微地貌在遇到暴雨時,表土易遭受沖刷,導致原有徑流體系無序亂流,水蝕和風蝕加劇。此外,在城鎮建設過程中,采料、取土及建設產生的棄土(石)、棄渣、廢料、垃圾等堆積于地表,形成大量松散堆積體,在強降雨和大風作用下極易發生流失,嚴重時堵塞排水系統和河道,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三)破壞原自然生態環境
項目區原有自然植被等水土保持設施被大規模清除,擾動并破壞了原自然生態環境,硬覆蓋和不透水地面增加,使地面降雨入滲能力大幅度降低,地表徑流明顯增加,進而加劇了城鎮防洪排水壓力城鎮大量的降水資源被當成負擔排出城外,降水利用率低,水資源損失大,并隨著城鎮經濟發展,地下水超采嚴重、回補少,形成地下水超采漏斗,導致水環境惡化,發生地質災害。如沈陽市每天超采地下水30萬~40萬m3,已形成面積達250km2、深25~37m的中心地下漏斗,并有60km2地下水凈儲量被疏干。
二、城建工程的水土保持準入條件
(一)符合國家政策及發展規劃
按照開發強度將城鎮發展空間劃分為優先發展和鼓勵發展地區、需要嚴格保護和控制發展地區以及有條件的許可開發地區3種類型。優先發展和鼓勵發展地區主要為城鎮規劃建設用地以及交通建設、水利建設重點項目用地和城鎮規劃區范圍內的發展備用地等;需要嚴格保護和控制發展地區主要是城鎮附近的森林公園、名勝古跡、文物保護區和水源地保護區以及城鎮周邊的基本農田保護區、湖泊水系、園林地等;有條件的許可開發地區主要指各類廢棄用地和難利用土地,如塌陷地、渣場、荒地等,對此類土地,鼓勵以改善生態環境為目的的開發利用。
城建工程項目除滿足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限批的通用條款外,存在下列情況的也需要限批。1.與城鎮規劃和產業布局不相符的工程項目。2.對城鎮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有較大影響的工程項目。
(二)水土保持方案符合下列條件的項目優先審批
1.已列入國家水利“十一五”規劃、符合流域總體規劃; 2.城建工程建設(包括移民安置)不會對其他水利資源、土地資源、農業資源、林業資源、礦產資源、風景名勝資源、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等造成重大損失; 3.城建工程建設(包括移民安置)可能對其他水利資源、土地資源、農業資源、林業資源、礦產資源、風景名勝資源、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等造成破壞和影響,但在現有技術水平條件下,通過一定的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通過異地修建可進行補償4.工程取土(料)場、棄渣場選址合理; 5.主體設計內容進行部分調整,調整后的主體工程設計,通過布設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危害。
(三)需要著思考的問題
水土保持準入條件是新課題,基本沒有現成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因此,研究基本是處于探索階段。可供參考和借鑒的研究成果有限,部分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1.行業現行的設計標準中有關水土資源保護的內容在階段設計文件中的深度不足,難以滿足水土保持措施設計相應要求。但當前針對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的基礎研究還很少,無論是城建工程土壤侵蝕規律還是水土保持措施效果的相關數據還很缺乏,難以為水土保持準入條件的研究提供足夠支撐;因此,需進一步研究不同城建工程水土流失特點,通過試驗和觀測等手段掌握大量的定量數據,開展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損益分析指標體系研究,為水土保持方案準入提供定量指標。2.對于征占地、土石方工程量規模較大的項目,應該在水土保持準入階段強化工程施工準備期“四通一平”階段的政策性要求。3.水土保持監理、監測必要時需實行保證金制度的可行性。
三、結語
當前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不斷有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被引進到城建工程中,而且水土保持技術的發展也很快,以客土噴播、植生帶等為代表的新技術不斷被引入水土保持工作中。從這一點來看在后繼的研究中,還需要不斷總結和評估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給水土保持帶來的影響,實現水土保持準入條件的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楊建英,趙永軍,靳懷誠,等.城建工程水土保持準入條件[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0(3):112-116.
[2]姜德文,郭索彥,趙永軍,等.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準入條件研究內容與方法[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0(3):38-42.
[3]郭明凡,裴華,徐成,等.電力工程水土保持準入條件[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0(3):67-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