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木倫
【摘要】語言不僅屬于一種文化的載體,更是反映一種文化的鏡子,而語言基本要素之一便是詞匯,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中國與西班牙在眾多方面如歷史政治、宗教信仰等都存在較大差異性,而詞義對比研究是對詞匯詞義形成、構成等多方面異同的對比,這種對比能清楚的認識詞義發展演變規律,促進詞語教學的質量。人類臉部最突出的便是“鼻子”,是人類認知世界“元概念”和詞義研究對比的重點之一,本文將主要分析“鼻子”在現代漢語與西班牙語中的隱喻義對比。
【關鍵詞】鼻子;現代漢語;西班牙語;隱喻義對比
中圖分類號:H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7-192-01
眾所周知,人類認知世界的“元概念”便是人體詞語,是研究對比詞義的重點所在,當前不少專著、論文都有全面細致的探討人體詞語,如頭、嘴(口)、足(腳)等的詞語替換、詞義發展等問題,不過在對“鼻子”的研究對比僅限于詞形更替的討論,其詞義研究對比還夠深入系統,未能在認知和文化層面得到更好的體現,而本文將詳盡的探析在現代漢語與西班牙語中“鼻子”詞語的隱喻義對比。
一、相同隱喻概念系統
(一)嗅覺、氣味
詞義形成緊密聯系著事物強勢特征,從認知語言學來看,認知突顯地位便是事物強勢特征,所以其為詞義生成的重要理據,而處在認知突顯地位的眼耳口鼻等身體部位功能,這些相應部位都有衍生出功能義。比如:耳、oído詞義為聽覺;眼、ojo詞義為眼睛;口、Los ojos詞義為說話;手、mano詞義為手藝。由于鼻子的主要功能便是聞氣味,處于人類認知的突顯地位,所以“嗅覺”是其相應衍生出的功能義。在漢語中“臭、嗅”“自、鼻”同源,臭(嗅)詞義為聞或氣味,現代漢語中便是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嗅”,不過在現代閩方言中“鼻”的詞義仍有嗅的意思,長鼻、鼻子尖即為嗅覺靈敏之意。南唐文字訓詁學家徐鍇曾說過“以鼻知臭,故從自”,此外,我國第一部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說文》也指出“禽走,臭而知其跡者,犬也”。而在西班牙語中nariz詞義同樣為嗅覺氣味,例:嗅覺靈敏(tener Buena nariz),這種白蘭地酒十分香醇(Este brandy tiene buena nariz)。雖然詞義相同,在兩種語言對嗅覺表達的方式卻存在差異:現代漢語以新詞形“嗅”表達,但西班牙語仍沿用鼻子專指的形式即nariz。
(二)映射鼻子及其他部件

二、不同隱喻概念系統
(一)漢語有西班牙語無的隱喻概念系統
通常在漢語中“鼻”可喻指時間系統,如《康熙字典》中指出“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謂始祖為鼻祖。”而在楊雄的《萬言》中同樣提到“鼻,始也。獸初生謂之鼻,人初生謂之首。梁益間謂鼻為初,或謂之祖。”現代漢語中并舉“鼻祖”往往是表示某行業學派的創始人。西班牙語雖然也指出鼻子關乎著出生,即誕生(nacer)與<隱>鼻子(nacho)同源,不過這種內隱性的同源關系nariz無法直觀的表示出來,且西班牙語中creador,de una tradición,escuela filosófica是關于建造、宗教《圣經》的。
(二)西班牙語有漢語無的隱喻概念系統
西班牙語中常以鼻子喻指人的本身,比如露面(asomar uno las narices)光從字面來看其表達的是露出鼻子意思,這種表達形式便是以人體的某個部分喻指人本身。而在漢語中“鼻子”其實也可代指人,比如之前提到的和“鼻”同源的“自”本義便是指人,不過卻由于意義負荷過重才有了新詞形“鼻”的出現,擔負起了“鼻子”的詞義,通常在現代漢語中“自”為自指,而多用“頭、面”代指人的本身。
三、總結
綜上所述,雖然在詞義取象方面,兩種語言有相同隱喻概念系統和不同隱喻概念系統,體現出兩種語言在取象、聯想方式、關注點方面的異同,同時兩種語言在表達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別,由此反映出兩個國家文化視角的不同,且這一方面在第二語言教學中是絕對會涉及到的。
參考文獻:
[1]郭楚江.現代漢語、西班牙語“鼻子”詞語隱喻義對比研究[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3(2):126-129.
[2]王琦.漢語、西班牙語詞匯的文化差異[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5(6):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