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君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弗洛伊德人格理論對學生工作的啟發。人格理論共包括三個部分:意識層次理論、人格結構理論和人格發展理論。三者緊密聯系,對認識過往經驗及潛意識對個體的意識和行為的重要影響有特殊意義。在學生工作中,通過了解學生的人生經歷,挖掘潛意識的作用,對理解學生、解決問題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人格理論;學生工作
中圖分類號:G6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7-214-0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猶太人。其代表作有《夢的解析》《性學三論》《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學》等,其提出的著名心理學理論包括人格理論、性心理發展理論、心理防衛機制理論、精神層次理論等。雖學界對弗洛伊德的觀點存在爭議,但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學的影響。自由聯想、釋夢、移情等心理治療方法均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密不可分。
心理學、社會工作等相關學科理論與方法的運用有益學生工作的有效開展,本人試圖探討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機制理論對學生工作的啟發。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簡介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主要包括意識層次理論、人格結構理論和人格發展理論。
意識層次理論,也稱冰山理論,主要是指了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欲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不同的意識層次包括意識,前意識和無(潛)意識三個層次,好像一座冰山,水面以上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識,但對人的行為產生重要影響的是隱藏在水下的絕大部分前意識和無意識。意識即為能隨意想到、清楚覺察到的主觀經驗,它具有邏輯性、時空規定性和現實性。前意識雖不能即刻回想起來,但經過努力可以進入意識領域的主觀經驗。無意識(潛意識)不能輕易被察覺到,它是原始的沖動和各種本能、通過遺傳得到的人類早期經驗以及個人遺忘了的童年時期的經驗和創傷性經驗、不合倫理的各種欲望和感情。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把人格本我(Id)——位于無意識中的本能、沖動與欲望構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樂原則”;自我(Ego)——介于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個體意識到其認識能力;另一方面使個體為了適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會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則”。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基于他的性心理發展學說,共包括五個階段,即:1.口唇期(0到18個月)。此階段唇,舌是動情區。這一階段容易出現依賴和攻擊性;成人中有所謂的口腔性格,在行為上表現貪吃、酗酒、吸煙、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觀、依賴、潔癖者,可能就是口腔期發展不順利所致。2.肛門區(18月到3歲)。此階段的性感區是肛門,在這一階段容易出現兩種性格:肛門排放性性格和肛門便秘性性格;此階段的欲望若得不到滿足,成年后易表現出冷酷、頑固、剛愎、吝嗇等。3.性器區(3歲到6歲)其性感區在生殖器,出現了性格分化,在這一階段容易出現戀母情節和戀父情節;4.潛伏期(6到12歲)。該階段的兒童的玩伴多為同性,兒童之間呈現出男女分離的趣事;5.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長)。這一階段也叫兩性期,自此以后,性的需求轉向相似年齡的異性,開始有了兩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至此,性心理的發展趨近成熟。
二、弗洛伊德個人理論對學生工作的啟示
第一,“縱向”了解學生經歷。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認為潛意識是最不易察覺到但是對人的行為產生重要影響的意識,而潛意識來自個體早期的經驗和創傷性經驗。學生工作者在面對學生的異常心理和行為時,應有意識地“縱向”了解學生。目前的學生工作方法還無法完全擺脫傳統的“三板斧”的指導,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時容易“就事論事”,只看到學生當下的問題,而不知道這問題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對問題的解決無法達致治標治本的效果,而是流于表面。所謂“縱向”了解學生,即通過詢問學生本人、家長、朋友,或通過閱讀學生過往文字作品等各種方式,了解學生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重要事件,判斷重要事件對學生成長的重要影響,探索重要事件對當下問題的影響,摸索其與當下問題的聯系,從而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既解決當下的問題,又預防該問題及其他衍生問題的發生。
第二,“橫向”解剖學生思想。在了解學生生活經歷的基礎上,學生工作者在面對學生的觀點、想法或行為時,不應僅僅停留在話語或是行為的表面,認為學生是“有意為之”。在談話過程中,學生工作者經常能夠判斷出學生不理智和不現實的想法。直接指出錯誤的認知并告知要改變很難起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使學生感到反感,影響談話效果。通過詢問、澄清等方式,工作者與學生一起尋找和感知過往經驗所帶來的潛意識對思維和行為的影響,幫助學生理解那些自認為“理所應當”事實上不理智的想法和行為,并探討這些想法和行為是對認知世界的影響,進而探索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中不恰當的因素。此過程在于先幫助學生承認并接受“錯誤認知”的事實,再進行改變,達致引導學生成長的目的。
第三,幫助學生積累正確的解決問題的經驗。童年時的經歷可遺傳至今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而現階段的經驗也將是學生人生中的一部分,將對日后學生的發展產生影響。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及時幫助學生積累經驗,學會解決問題的方式,使當下的經歷能成為日后的指導,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涂勤建.兒童青少年人格發展核心變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2]葉榮國.青年人格發展與大學生的人格教育[D].安徽師范大學,2005.
[3]宋立平.論以人為本的發展型學生工作模式[D].東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