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要:幼兒數學思維的培養越來越得到老師、家長和社會的重視。教師應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向幼兒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幼兒創造條件,讓幼兒通過參加教學實踐活動,發現、理解和掌握知識,使思維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
關鍵詞:幼兒數學;思維能力;培養途徑;研究
一、影響幼兒數學思維能力形成因素分析
(一)教師觀念。要有效地培養幼兒的數學思維最主要靠老師的精心培養和有針對的指導,如果幼兒教師精心有意識的來給幼兒進行恰當的灌輸和指導數學的知識,在活動中有目的地和有針對性地教幼兒算數和加減的基本運算,會對幼兒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適時調整環境,順應變化,進一步的來適應幼兒數學思維發展的需求,所以,幼兒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關鍵因素是老師。
(二)學習環境。數學的思維能力是幼兒在學習和應用數學的知識中,通過對具體的客觀環境中存在的數量關系和客觀空間的形式中不斷的認識開始逐級形成的。幼兒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是離不開學習和生活的客觀環境的培養和影響的,環境還包括幼兒之間,師生之間,人與物之間的交互關系的軟性環境。所以對于幼兒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需要創設一個理想的軟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三)幼兒個體差異。每個幼兒都存在著自身的獨特性,都有著自己各有不同的學習知識的方式和認識感知世界,最終實現自身發展的目的。在數學思維意識培養中,幼兒和幼兒之間個人經歷和興趣愛好以及文化差異就各自決定了認識知識的不同。一樣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材料用在各自不同的幼兒身上都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在幼兒數學思維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地進行創造出行之可效的教育方式。
二、培養幼兒數學思維能力的途徑
(一)教師要更新數學教學觀念。要改變傳統的數學教育,重邏輯思維能力、重計算,輕創造、輕應用的培養人的觀念和傾向。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樹立既不失去創造性,也不削弱基礎知識的學習;幼兒不僅要理解基礎知識,也要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觀念,重視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創造性培養,幼兒的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才會得到有效的培養,教學質量才能不斷提高。
(二)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提供一個愉快、和諧、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幼兒通過實際操作與體驗來學習。如:教“果汁吧”活動中,課前在數學角里布置一個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擺滿了空果汁瓶數個、白開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樣大小的紙杯10個、彩色筆等等。老師當果汁店的老板。選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讓幼兒輪流當老板和客人。這樣使幼兒在愉快、寬松的環境中學會了瓶子和杯子之間的容量關系,又在學習的過程中和大家分享了開果汁吧的樂趣,使數學知識原本比較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了,效果良好。
(三)改進數學教學的方法。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落實人才培養模式,只有通過發現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先進的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幼兒的主動性、自覺性。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思維力,多采用啟發、引導、積極參與等方法,指導幼兒勇敢大膽地探究問題。培養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應從幼兒園實際出發,根據數學教學中的不同內容、不同教學目標、幼兒的個性差異,選擇一種或幾種最優的教學方法,綜合加以運用,靈活多變。
(四)培養幼兒數學興趣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首先,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恰如其分地設計問題,問題難易應適度,可以激發幼兒的認知矛盾,引發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幼兒有了興趣,就會積極思維,并提出新的質疑,自覺地去解決,從而培養了創新思維的能力。其次,好奇、好問、好探索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培養幼兒的學習信心,要創造合適的機會使幼兒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對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有必要的。組織一些有利于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活動,如開展幾何圖形設計比賽、邏輯推理故事演說、生活數學游戲活動等,讓他們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與數學的結合點,體會數學給幼兒帶來成功的機會和快樂,進而培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五)教會學生思維的方法。現代教育觀點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即思維活動的教學。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良好思維品質是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數學學習中要使學生思維活躍,就要教會學生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正確思維方式。數學概念、定理是推理論證和運算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觀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認識能力;在例題課中要把解(證)題思路的發現過程作為重要的教學環節,僅要學生知道該怎樣做,還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是什么促使你這樣做,這樣想的;在數學練習中,要認真審題,細致觀察,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要有挖掘的能力,會運用綜合法和分析法,并在解(證)題過程中盡量要學會用數學語言、數學符號進行表達。
(六)善于調動學生內在的思維能力。一要培養興趣,讓學生迸發思維。教師要精心設計,使每節課形象、生動,并有意創造動人情境,設置誘人懸念,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還要經常指導學生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釋自己所熟悉的實際問題。二要分散難點,讓學生樂于思維。對于較難的問題或教學內容,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分解,減緩坡度,分散難點,創造條件讓學生樂于思維。三要鼓勵創新,讓學生獨立思維。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品質;鼓勵學生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多贊揚、肯定,促進學生思維的廣闊性發展。
(七)創設實驗型思維情境,啟迪學生思維,培養思維能力。動手實驗能直接刺激大腦進行積極思維,它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概念,還能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真切感受到發現的快樂。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實際背景,設計定理、公式的發現過程,讓學生的思維能夠經歷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具體到抽象,從直覺到邏輯的過程,再由直觀、粗糙向嚴格、精確的追求過程中,使學生體驗數學發展的過程,領悟數學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證明過程的來龍去脈,增強數學學習的自覺性,使學生在對概念形成過程的分析中,在對公式、定理的發現過程的總結論證中,提高主動參與的機會,以便學生在“做數學”過程中啟迪思維,突破教學難點。
(八)重視幼兒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學習。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形、量無處不在,生活中的數學是鮮活的,是具體的,貼近幼兒的,非常適合孩子的學習特點。如:通過幼兒“搭建樓梯”的操作活動,讓其感知樓梯從低到高和從高到低的變化規律;通過生活中的“紅綠燈”、“倒計時”聯想,形象地感知并發現順數、倒數時的數序規律。幼兒在大量的生活活動中感知、發現周圍世界中的各種數量和空間形式,幼兒在大量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對事物現象的簡單規律進行思考與提升,以獲得思維層次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沈丹丹.淺談數學意識及其培養[J].安徽教育,2002(04)
[2]金浩.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出版社,2000
[3]王敏,李穎.淺析數學意識及其培養[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0(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