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月
【摘要】純粹經濟損失是一種非因受害人身體、財產或絕對性權利而產生的損失。對于不同主體間財產和人身權利集合的人為切斷,既是歷史傳統中形成的概念,也是法律學者應法律實踐需要而創設的技術概念。純粹經濟損失分為反射損失,轉移損失,因公共設施損害而發生損失,基于對特定信息披露內容的信賴而發生的損失?;趯θ藗兿鄬π袆幼杂傻谋Wo,符合可預見理論與立法政策的考量,對純粹經濟損失原則上不予承不予賠償的。
【關鍵詞】損失;責任;純粹經濟損失
中圖分類號:D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4-072-01
一、純粹經濟損失的概念
純粹經濟損失作為舶來品其實并沒有一個十分明晰的概念表述。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對純粹經濟損失在立法上進行的概念的表述,瑞典卻是個例外。《瑞典侵權責任法》第二條對純粹經濟損失作了如下表述:“本法的純粹經濟損失應被理解為不與任何人身體傷害或財產相關聯系而產生的經濟損失”這個定義是各國制定法中僅能見到的明文規范。純粹經濟損失它可以理解為“不與任何身體或財產損害相聯系而產生的損失”,是一種間接性損害、一種純粹金錢上的不利益。綜合上面的觀點我們可以對純粹經濟損失作如下定義:加害人的行為沒有給受害人的人身、財產或者絕對權造成損害,但給受害人造成了純粹金錢上的不利益。
二、純粹經濟損失的特征及類型
純粹經濟損失的特征為,首先純粹經濟損失非因受害人身體、財產或絕對性權利而產生的損失。其次,純粹經濟損失對于不同主體間財產和人身權利集合的人為切斷,最后,純粹經濟損失既是歷史傳統中形成的概念,也是法律學者應法律實踐需要而創設的技術概念。通過對純粹經濟損失類型的詳細闡述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知曉純粹經濟損失。 (一)反射損失
反射損失是指加害人的不法行為侵害了第三人的財產或人身權利,受害人因為遭受財產或人身損害的人而遭遇了進一步的損害。反射損失也可因遭受純粹經濟損失人是否介入主觀意志與否分為以下二類:“第一類,反射損失中,只要第三人的財產或人身損害發生,則受害人的純粹經濟損失即告發生,受害人的主觀意志不參與其中。第二類反射損失中,損失是否發生與受害人主觀意志有關聯?!崩?,孩子因為交通肇事人身受到傷害,母親為照顧孩子放棄了工作。母親因放棄工作造成的損失是反射損失。但其是否發生則取決于母親的主觀意志。判斷該等主觀意志的決定是否符合社會通常所認可的價值觀,是否合乎情理,是判斷損失獲得賠償的必要條件。
(二)轉移損失
轉移損失是指初始純粹經濟損失人原本應承擔的損害而轉移到次級純粹經濟損失人來承擔。例如,在國際貿易中有這樣一條規則:“賣方將貨物交至運輸貨物的船舶后,其風險轉由買方負責,但貨物在運輸途中的所有權卻仍保留為賣方所有。如果在運輸中,貨物因被告不法行為而滅失,雖然受到侵害的是賣方的財產所有權,但實際承擔損失的則是尚不享有財產權的買方。”此種情況下買方遭遇的損失從是初始受害人移轉而來的純粹經濟損失。由于買方的人身或財產未受到直接的侵害,其損失故屬于純粹經濟損失。轉移損失一般基于法定或約定原因。
(三)因公共設施損害而發生損失
這類損失與反射損失有些類似,但仍有自己的特征,首先這類損失的初始受害人是代表公民利益的市政機關或特定公法人,并不是一般的民事主體。其次,此類損失的范圍一般反射損失的范圍要廣。這類損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見的純粹經濟損失。例如,自然災害導致道路阻塞,會引發一系列結果:幾百萬的合同無法簽訂、重要的會議無法召開、交易無法履行、汽油的花費增加。如果將該等損失置于可賠償的范圍,則會引發無數訴訟。
(四)基于對特定信息披露內容的信賴而發生的損失
受害人基于信任與其沒有直接合同內容的人散布的信息內容實施了某種行為,之后因為他人披露的信息不準確致使其受到的損失。如果所披露的信息內容不是提供給受害人使用的,這種非基于自身財產和人身損害發生的信息披露屬于純粹經濟損失。
三、責任排除規則的基本理由
承認純粹經濟損失的法律里,一般遵守的是純粹經濟損失不予賠償的原則。對純粹經濟損失原則上不予賠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于對人們相對行動自由的保護。在純粹經濟損失的大多數情況下,一般需要得到賠償人的范圍難以確定,且損害大小也難以確定。純粹經濟損失是出于對社會主體行動自由與合法權益保護的衡量,雖然這種金錢上的不利益的價值不一定低于直接經濟損失,法律仍將此種情況排除于損害賠償之外。這種過失侵權行為是沒有對受害人財產或人身而發生不利益,它是人們生活于社會中所必須忍受的一種傷害。不然人們將因為彼此的過度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人人自危。
其次,符合可預見理論。可預見性標準是英美法系判斷近因的一個重要標準,它建立了這樣一個原則:“被告僅可見預見之損害結果,且就該損害結果可預期產生了原告,并負了賠償責任。對于不可預見的被害人,以被告不負賠償責任為原則?!币话愣?,純粹經濟損失的發生具有偶然性,且不與受害人的財產或人身相聯系,這種損失的受害人及損害結果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行為人不可預見的,所以,原則上不承擔賠償責任。
因為純粹經濟損失是和受害人財產或人身相聯系不存在直接聯系的損失,所以受害人的損害范圍、數量可能極為廣泛。而法院的資源是有限的,過多的訴訟可能使法院難以承受這樣的重擔,不能集中精力處理那些更為緊急的案件。訴訟的過程中,可能會防礙民事主體的行動自由,阻礙他們發揮其生活的主動性。且純粹經濟損失的賠償原則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現代侵權責任法的傾向,因此,有必要予以遏制。
參考文獻:
[1]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M].焦美華,譯.張新寶,審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王利明.侵權行為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張新寶.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