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澤晨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現在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朝著綠色、可持續、低碳的方向前進。然而,建筑的能耗約占整個社會的1/3,而建筑給排水的能耗又在建筑能耗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來自于給水、排水、消防、熱水等。在目前的發展背景下,綠色建筑漸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節能節水成為人們選擇房子的一個條件。節約建筑能耗不僅要靠在民眾中的宣傳,更要做好資源的合理利用與能源的充分節約的規劃。在建筑給排水設計時,充分采取各種節能、節水措施,推動綠色建筑的全面建設。
【關鍵詞】給排水;節能;節水
中圖分類號:TU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4-107-01
能源危機、缺水是目前全球性的大問題。能源緊缺、能耗大不僅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將威脅到人民的正常生活。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緊缺型的國家,同時又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尤其突出。因此,進行節能和節水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一個從事建筑給排水的技術人員,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本專業在建筑節能節水中的重要作用。能夠真正把節能、節水放在重要位置。下面將就建筑給排水設計中與節能、節水相關的問題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
一、建筑給排水存在的問題
生活給水系統是建筑給水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供水壓力過大,部分用水器具的實際出水流量是額定流量的4~5倍,流量過高,造成了水資源的嚴重浪費。與此同時,過高的出水量容易產生水擊和振動,可能會造成水管的破裂、損壞。
中水綜合利用率不高。目前,我國很多建筑還是老住宅,因此,建筑中沒有中水回用系統,在這種情況下,建筑中大量的中水被排放到排水管道中,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浪費了水資源。
熱水系統不完美。目前,我國的熱水裝置還不能達到一出水即使使用者所期望的水溫,大多數情況下,是需要放一段時間的冷水才會有熱水。可以想象,我國有那么多城鎮,每天會有很多人使用淋浴器,一個人浪費的水是少,但是全國人浪費的加起來將是巨大的浪費。
很多管道會生銹損壞,但是,在不影響正常使用的條件下,不會被人們所察覺。有很多管子會一點點滲水、漏水。這些管子每次滲漏的水可能很少,但是每時每刻的滲漏的話,也會導致嚴重的水資源損失。
面對目前我國建筑給排水中的各種不節能、不節水問題,我們有必要采取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塑造綠色節能的建筑。
二、節能、節水措施
(一)給水
給水方面。一般市政給水管網壓力均在0.2~0.4MPa之間,只能滿足3~5層的多層建筑的供水壓力。但是現在的建筑大多已是6層以上的高層建筑,所以城市市政給水管網水壓難以滿足高層建筑的供水需求,這就需要市政給水管網另外單獨設置加壓泵進行供水以滿足住戶對水壓的要求。故充分合理的利用市政給水管網的供水壓力,采用分區供水方式并且采用新型供水設施,可以節約市政直接供水部分樓層因另設加壓泵而消耗的電能能源,減少了在供水方面的投資。
(二)熱水
熱水供應方面。熱水系統的熱源選擇應以節能、節水的原則進行,盡可能的選擇可再生能源,根據目前的科技發展情況,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兩種:
1.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作為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的、安全的新能源,被越來越多的應用于熱水供應系統之中,特別是在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量大的南方地區,更應該充分的利用太陽能來加熱生活用水。
2.熱泵熱水系統:熱泵技術是近些年來在全世界范圍內備受關注的新能源技術。熱泵是一種能夠從自然界的空氣、水或土壤中獲取低品位熱能,經過電力做功,提供可被人們所用的高品位熱能的一種裝置。因此,在地熱資源豐富而且允許開發的地區,要充分的利用熱泵作為生活熱水的供應方式。
(三)節水器具
首先是節水龍頭。水龍頭是千家萬戶必需的用品,是耗水耗能的主要用水器具,也是最具節能節水潛力的產品。從目前國內市場供應的節水龍頭產品來看,基本都存在檔次低、質量差的問題。提高節水龍頭等產品的質量是進行節能節水的首要前提。與此同時,建筑給排水設計者應該向建設單位推薦采用質量好的節水龍頭。另一方面,公共場所的衛生間應推薦采用非接觸(感應式)水嘴和便器沖水閥,這樣既能節能節水又可以保證衛生,而不應該采用無控制花管長流水的小便槽。
(四)建立中水回用系統
將屋面上的雨水通過檐溝和雨水管匯總收集后,經過人工的沉淀、過濾等處理,儲存起來可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沖廁、洗車和綠化用水等。還可以直接將匯流的雨水作為中水的水源引流進入小區或地方的中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建筑內部生活廢水的排放量占整個建筑排水量的比重很大。故生活廢水可作為一個水量穩定的第二水源。建筑內部采用污廢分流,當外部沒有中水處理系統時,可在建筑物內部建立中水處理系統,回收生活廢水,這樣可以減少建筑物的排放量。同雨水一樣,這些生活廢水經處理后可儲備起來以備使用。
三、結束語
針對我國目前的國情,綠色建筑的建設刻不容緩。為了做到節能、節水,作為一名給排水工程設計師,必須考慮到各項細節,從根處做到建筑給排水的節能和節水。
參考文獻:
[1]劉振印.建筑給排水節能節水技術探討[J].給水排水,2007(1).
[2]趙世明,高峰.生活熱水供應系統熱能節省技術[J].給水排水,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