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瑛
【摘要】19世紀著名作家埃德加·愛倫·坡的短篇小說在文學發展過程中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愛倫·坡在他四十歲離開人世前一共創作了六七十篇短篇小說,在這些短篇小說中形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敘事風格,開創了諸多先河,達到了前無古人、后者難追的高度。筆者將在本文對愛倫·坡短篇小說獨特的敘事風格進行分析,探求厘清這種獨特風格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同時解讀出其中的美學意義。
【關鍵詞】愛倫·坡;敘事風格;恐怖;死亡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4-160-02
美國著名的小說家、詩人和評論家埃德加·愛倫·坡,是一位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一顆耀眼的明星。與他生前不受待見相反的是后世對他的評價極高,尊稱他為偵探小說鼻祖、科幻小說先驅之一、恐怖小說大師、象征主義先驅之一以及唯美主義者等,肯定了他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英國享負盛名的文學家蕭伯納曾這樣說道:“美國出了兩個偉大的作家一一埃德加·愛倫·坡和馬克·吐溫。”愛倫·坡以開創性的文學風格為人類文學領域開辟了新的道路,對后世影響極大,深刻地影響了全世界數代作家的文學風格。
愛倫·坡是一個文學全才,小說、詩歌和文學論著等都是他擅長的文學領域,并且在這些領域里都頗有建樹。其中,短篇小說最為后世所稱道,他的短篇小說大致包括恐怖心理小說、推理小說、科幻小說和幽默諷刺小說四種類型,其中又以恐怖心理小說最為獨特。愛倫·坡的短篇小說多數是恐怖心理小說,題材以死亡和奇幻靈異事件為主,偏好光怪陸離、邪魅陰森的哥特式風格。他以恐怖心理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和獨特的哥特式文學風格深入表現出人在非現實狀態下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揭示了人性的陰暗面,從而呈現出當下現實社會中人們已經異化了的心理狀態:孤獨、恐懼、焦慮、煩惱、絕望等。愛倫·坡的短篇小說有著獨樹一幟的敘事風格,筆者總結了以下幾方面:
一、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
因為第三人稱敘事被絕大多數文字編輯者在大多數情況下使用,第三人稱敘事逐漸成為了一種文學傳統。然而,在愛倫·坡的短篇小說中,普遍采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直至到了20世紀,第一人稱才成為小說敘事的主流傾向,因而,作為一位19世紀的作家,愛倫·坡在小說敘事視角的采用上是具有前瞻性的。一般而言,采用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時,一種情況下敘事者“我”只是故事的講述者并不參與進小說的故事中;另一種情況敘事者“我”既是故事的講述者,同時又是故事的主人公或故事中的人物。愛倫·坡的短篇小說運用的第一人稱視角大部分屬于后面的那種情況。
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與愛倫·坡一貫的小說題材是十分切合的。讀者在讀愛倫·坡的小說時,容易把作者本人或自己代入小說中的“我”,進而產生特殊的效果。一方面,雖然小說中的“我”并不就等同于作者本人,但作者在創作時難以避免或多或少地把自身的一些人生經歷和某種人格特征揉進小說中去。因而,讀者能根據對現實中作者的了解來透視小說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征。另一方面,隨著小說情節的逐步深入,讀者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了小說中的那個“我”。在恐怖、推理和科幻等小說中,讀者很容易地就進入了作者所虛構出來的恐怖、懸疑的場景中去,心理活動隨著情節的變化而跌宕起伏。人是感性的,讀者會因為這種第一人稱的自我代入和小說情節的強烈沖擊產生“幻覺”,同時,人又是理性的,讀者明知道,小說中的“我”并不是現實中的我,便會有逃離在感性之下產生的“幻覺”。讀者便是如此地處在矛盾之中又不能自拔,這正是愛倫·坡的短篇小說引人入勝的原因之一。
下面以愛倫·坡的代表作之一《黑貓》來詳述這一點。
在《黑貓》這篇小說中,敘事者“我”在小說開篇時有這樣一段自白:“對于我正要寫出的這個荒誕不經但又樸實無華的故事,我既不期待也不乞求讀者的相信。若是我期望別人相信連我自己的理性都否認其真實性的故事,那我的確是瘋了。然而我并沒有發瘋而且確信自己不是在做夢。”從一開始,“我”就先入為主、動之以情,企圖讓讀者確信他將要講授的故事是真實的。主人公用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還原了整個故事:從前,極富愛心的“我”,養了很多小動物。后來,因為酗酒,“我”變得暴戾無常,殘忍地殺掉了豢養多年的黑貓。之后便發生了靈異的失火事件,出于內疚和膽怯,“我”收養了另一只黑貓。酗酒成性的“我”失手殺死自己的妻子,并把她砌進地窖的墻壁上。最后,警察搜查時墻上傳來貓的叫聲使我的罪行暴露。在道德和法律層面上講,主人公已到了喪心病狂、十惡不赦的地步。然而他的自述看似是請求寬恕,自述中也有幾分內疚和后悔的意味,但在字里行間讀者又能讀出他正津津樂道整個故事,流露了他在實施罪行時的窮兇極惡和麻木不仁。陰暗恐怖的小說場景,天馬行空、怪誕曲折的故事情節以及失去理性、處于精神崩潰邊緣的主人公,這些東西把龍的輪廓都描畫出來了。在加上第一人稱敘事這個“眼睛”,整個故事就被盤活了,恐怖小說的恐怖氛圍也就達到極致。
二、獨特的浪漫主義色彩
文學上的浪漫主義于18世紀末產生,并在19世紀上半葉進入繁榮時期,是西方近代文學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同時期的愛倫·坡深受這種思潮的影響,他的作品帶有濃重的浪漫主義色彩就體現出這一點。在他的短篇小說特別是恐怖小說中,浪漫主義特色更是明顯。在愛倫·坡創作出來恐怖小說中,故事的題材大多離不開恐怖離奇的靈異事件和無可避免的死亡結局。愛倫·坡在表現這些主題時擅長并鐘愛于用大幅度的夸張、充滿懸疑的隱喻和巧妙之至的象征等修辭手法來渲染故事場景的恐怖氛圍、安排環環相扣又曲折故事情情節、刻畫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而呈現出非現實情境中恍惚狀態下人的心理活動變化軌跡和精神狀態,把人性中潛在的丑與惡和藏在人身體中的惡魔帶到了紙上,給讀者帶來強烈的心理沖擊。
愛倫·坡獨創的創作風格更是把浪漫主義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與同時代的其他作家不同,愛倫·坡在浪漫主義的表達上具有獨創性。他背離主流文學的熱情洋溢的浪漫主義表達方式,獨創地通過小說中的死亡主題與人性中的丑惡用夸張、隱喻和象征等表達方式把自己獨一無二的浪漫主義創作靈感表現出來。暴戾兇殘的“惡棍”和美麗柔弱而又邪魅的“少女”是他小說中常見的人物形象;深淵、城堡、暗室、暴風雨或月光之下通常是他的恐怖小說出現的場景。小說中處于矛盾情緒中的人物便是在這樣陰森恐怖的場景下深受孤獨的煎熬、精神崩潰的折磨和死亡結局的縈繞。這樣的作品,讀者讀下來會不由自主地進入作者預設的恐怖場景和驚險奇艷的情節中去,感到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三、靈異事件情節和死亡主題
概括來說,愛倫·坡的短篇小說風格是屬于哥特式這一風格類型的。恐怖,神秘,超自然,厄運,死亡,頹廢,住著幽靈的老房子,癲狂,家族詛咒等均是典型的哥特式小說的元素。由于小說家在設計靈異事件時,往往能輕易地把這些元素囊括進小說情節中去,因此,靈異事件自然而然地成為可哥特小說中最常見也最具代表性的情節之一。
另外,愛倫·坡還對死亡主題情有獨鐘,他對小說中死亡主題的安排己達到偏執的地步。恐怖怪誕的“死而復生”和死亡超越的故事內容是哥特式小說的靈異事件中常見情節。同時,也被愛倫·坡在恐怖小說經常使用。可以這樣說,基本上在他的每篇哥特風格的小說都無一避免地籠罩著死亡的恐懼和陰影。讀他的小說時,我們總能擺脫不了癲狂和毀滅的氣息從紙上彌漫開來的感受,總不能在他的人性悲劇中抽離出來。愛倫·坡這種布局“死而復生”和死亡超越的故事情節的能力,既讓讀者感受到恐懼,更讓讀者和小說中的主人公一道經受故事中的精神壓力。愛倫·坡說過“只有在死亡中才有可能新生”。在他看來,死亡并不就等同于人的生命的終結,肉體的消失。人從停止呼吸那一刻起,靈魂獲得了自由,得到了超脫和升華。因此,死亡前所受的肉體折磨和精神煎熬是對人們進入天堂的一種考驗,只有經受住考驗,才可獲得永遠的超脫。我們可以看到,愛倫·坡在他的小說中,任由他的主人公直面死亡,與死亡抗爭并最終想要超越死亡。即使這樣的抗爭到了最后都避免不了要失敗,主人公似乎總是像被下了咒語似的逃不過死亡的結局。但正正是他這樣的安排使他的哥特式小說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
在此看來,愛倫·坡對靈異事件情節和死亡主題的這種偏愛和他的個人性格特征和人生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縱觀愛倫·坡短暫的一生,經歷了太多滄桑。幼年時父親拋棄妻子離家出走、不久后母親又亡故,幾經輾轉在養父母家長大。青年時,染上了賭博和酗酒的惡習,并且演變成輟學和離家出走。成年后的愛倫·坡加入了美國陸軍,軍旅生涯讓他得到幾分歷練,也是在同時期,他的寫作才能鋒芒畢露。被軍事法庭開除后,愛倫·坡開始進入創作的繁盛時期。但在當時,他的作品并沒有得到主流文學的認同,依靠寫作謀生的他貧困潦倒。妻子的病亡和感情的失意讓他備受打擊,精神恍惚。1849年10月7日,四十歲的愛倫·坡逝于巴爾的摩,死因不明。縱觀愛倫·坡短暫的一生,經歷了太多滄桑,他幾經漂泊,目睹了太多的世態炎涼和無奈的死亡。考慮到他自身孤僻的性格,再加上他的人生際遇,那么他對死亡主題的這種情有獨鐘就顯得不足為奇了。
四、“效果統一論的創作原則
愛倫·坡表達短篇小說的主題深受他的創作原則的影響,他的創作原則稱作“效果統一論”。他認為,作家在進行文學創作時,要講究布局謀篇以求作品效果的統一,使每一個情節都是為預設的結局設計出來的。在他的“效果統一論”原則之下,愛倫·坡的作品具有形式精美、遣詞用句恰如其分的特點。在他的短篇小說中,主題的表現是通過嚴密緊湊的情節架構和簡潔的文字表達來實現的。
他曾經在《評霍桑的“故事重述”》中這樣強調效果統一和作品簡潔的重要性:“聰明的藝術家不是將自己的思想納入他的情節,而是事先精心策劃,想出某種獨特的、與眾不同的效果,然后再杜撰出這樣一些情節 他把這些情節聯結起來,而他所做的一切都將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實現在預先構思的效果”。使“每一事件,每一描寫細節,甚至一字一句都收到一定的統一效果,一個預想的效果,印象主義的效果”。他在寫作前,事先設定小說的最終結局,再經過深思熟慮對這篇小說進行布局謀篇,一切情節的安排都是圍繞最先設定的結局安排的。寫作時,他總是堅守自己的創作原則,追求戰事情節和結構的高度簡潔性。在他的小說里面,沒有復雜的人物間的關系,小說中的人物數量通常只有兩個,最多也就三個人物。此外,他還堅決排除任何與主題不相關的枝節拒絕堆砌辭藻使小說變得噦嗦冗長。他認為,作品要有合適的長度來保證效果的統一,篇幅過長和過短都不適合。篇幅的控制要能讓讀者能“一口氣讀完”。為此,他總是精心地設計故事架構,在形式與內容之間取出最大公約數。
愛倫·坡所在的時期同時也是哥特式小說在處在承前啟后的復興時期,他在哥特式小說上的造詣以及他獨具創新性的文學創作風格對整個世界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不僅是美國的文學家,而且是世界的文學大師。在他的短篇小說中所表現出來的敘事風格值得后世的作家孜孜不倦地探討,并在他的敘事風格上進行創新,創作出高水平的文學作品,為世界的文學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偉昉.黑色經典英國哥特小說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朱振武,王子紅.愛倫·坡哥特小說源流及其審美契合[J].上海大學學報,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