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的現狀進行了分析,電子信息行業是發展快速的行業,已經普及到了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但它在教學中有諸多不足。本文結合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的特點,分別從教學改革的目標、改革方案、保障措施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
關鍵詞:電子信息工程;改革;創新;實踐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電子、電氣、家電等行業亟需大批的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的技能型高素質勞動者。而我院原有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育教學還不能完全適應這種新形勢的需要,主要體現在三方面:1.生源先天素質低。2.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與方法總滯后。3.原有課程體系與新形勢下的培養目標存在較大的反差。這嚴重影響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的提高,也制約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深化該專業的教學改革已迫在眉睫。
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是課程改革和教法改革。通過課程改革,準確定位專業培養目標,構建適應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需要的新課程體系;實行基于工作工程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興趣,加大學生實踐時間。
一、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改革目標
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專業人才的崗位需求狀況和人才培養的客觀需求,以職業標準為依據,提高動手能力為核心,制定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圍繞職業標準,實行“先學后講,先做后教”的教學方法,加大實訓比例。
(一)以學生為中心,構建合理的教學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
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優化課程體系,密切結合信息類行業背景,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積極開展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建立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積極開展電子設計大賽,促進學生的職業技能提高;專業定向,校企結合,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改革考核體系,激發學生自信。
(二)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加強“雙師型”隊伍
師資隊伍是改革的關鍵。建設一支科研能力強、教學效果好、實踐能力足、師德高尚、結構合理“雙師型”師資隊伍,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
(三)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
綜合素質集中反映一個人在現實社會中的感知、觀察、分析、處理和解決問題的整體水平。
二、電子信息專業改革方案
(一)課程設置改革
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全面整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1.拓寬公共基礎課程。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創業創新、心理健康以及法律法制內容的比例;2.改革學科專業課程。精簡課程內容,精簡課時,增加專業選修課;3.增設人文素養基礎課程,擴大學生學術視野,提高學術素質;4.強化專業課程,大幅度地增加專業課程的門類及課時比例,增加實訓課課時。
(二)教法改革
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內容、實施教師怎樣教和學生怎樣學以及實現師生互動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途徑。第一,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第二,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進行現代化教學改革。改變課堂教學依靠“教材十課件十黑板十粉筆”的局面,實施課堂和計算機網絡相結合的主體化教學。第三,結合工程應用背景進行教學,即項目教學法。第四,大力壓縮理論教學的學時數,加強實踐教學。
(三)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工程應用和創新素質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突出特點是工程應用性。學生技能訓練和實踐應用能力培養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抓好課程實驗教學,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第二,重點抓好學生“電子技術課程設計”、“單片機技術課程設計”,藉此可綜合訓練學生電路設計、原理圖繪制、電路仿真以及印制板設計等能力。第三,突出對學生專業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特別是“PCB設計”、“單片機應用”,與專業技能應用工種證書相結合。
(四)依據系統、科學原則,完善考核評估標準
三、課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學習與培訓
課程改革,關鍵在教師,師資培訓工作要與課程改革同步推進并適度超前。以任課教師為重點開展專題培訓工作。通過意識培訓與學科培訓相結合、理論培訓與技能培訓相結合、校內培訓和企業實踐相結合、學習培訓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等形式,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課程改革過程同時成為先進教育理念的普及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
(二)建立健全課程改革的保障機制
1.組織保障
成立系部和教研室負責人組成的課程改革領導小組,統籌安排本專業的課程改革工作,具體包括總體設計我專業的課程改革的思路;研究制定課改工作總體方案,協調處理課改工作涉及與教研室、企業和行業的關系,并爭取相關人員的支持;做好課程改革的指導工作、宣傳工作,以及課改成果的推廣應用工作;組織制定課改相關規章制度,從制度上保證課改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和實施;審定各專業的課改方案,指導課改工作小組開展課改研究;做好課改課程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材的審定工作,解決課改中遇到的重大問題;落實課改中所需的經費,做好人、物的調配和使用工作。
2.物質保障
為保障課程改革工作的順利開展,學院要拿出必要的課程改革專項經費,主要用于設備添置、資料編印、教師培訓、學術交流研討、課程改革的辦公經費等。對參加課程改革取得優秀成果的個人,也要給予表彰和獎勵。
只有不斷的進行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教學改革,也符合教育部組織實施的“面向21世紀高等教育教學和課程體系計劃”精神。
【參考文獻】
[1]周建超.論新世紀高等教育的改革與人才培養[J].高等理科教育,2002,(04):7 11
[2]趙子嬰.電子工程實驗教育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3,(06)
[3]林訓超.淺談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特色改革建設[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7,(02):102-106
作者簡介:張海霞(1980-),女,河南蘭考人,講師,研究生學歷,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機電工程系教師。研究方向:電子信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