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摘要】“偷拍偷錄”采訪方式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并不長久,而近幾年呈現急劇增長的趨勢,質量良莠不齊,法律操作也各有千秋。因此,其出現各種問題也是必然的。而深究其原因,主要則有相關新聞法律欠缺,采訪方式不規范,記者自身職業道德,受眾因素以及法官作用等。
【關鍵詞】偷拍偷錄;新聞立法;職業道德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4-076-01
一、新聞采訪立法的欠缺與滯后
2002年4月1日實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對于“偷拍偷錄”行為有了最為接近的規定。該文件中規定:在民事訴訟中,有其他證據佐證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無疑點的視聽資料或者與視聽資料核對無誤的復印件,對方當事人提出異議但沒有足以反駁的相反證據,人民法院應當確認其證明力。同時該文件還有以下規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新的司法解釋對原來的證據規定是一個非同尋常的突破,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偷拍偷錄”有條件的合法化,對偷拍偷錄得來的證據由絕對否定變為相對否定,這種法律效力的變化意義重大,對新聞界最具現實意義。但是最高人民法院所頒布的這個新的司法解釋,并沒有賦予偷拍偷錄行為的完全合法化地位,而是帶有先決條件或前提條件的。因為它同時還規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而“偷拍偷錄”采訪方式和其采訪資料與《憲法》中公民權力有關規定的沖突依然未有解決,而《未成年人保護法》,《國家安全法》,《保密法》中的相關規定也依然對“偷拍偷錄”采訪方式產生質疑。
二、法官在應用中所扮演的角色
由于相關立法的不健全,法官在“偷拍偷錄”采訪資料是否可以作為合法訴訟證據的相關案件中,所起的作用就至關重要了。法官對案件的理解不同,對法律法規的不同適用就會導致不同的判罰。在當今現實社會中,輿論的力量巨大,許多法官礙于輿論的壓力傾向于順著記者的暗訪評論及“偷拍偷錄”采訪資料已經定下的思路,進行處理,審判。這就造成了未經足夠調查審判事實上就已經先定罪的情況,實際上這就如同賦予了記者一定程度的司法權,嚴重妨礙了司法的客觀公正?,F實情況中,我們能夠看到相關案件中的法官,大都也規避了“偷拍偷錄”采訪資料作為訴訟證據的不足說服力,而順著輿論的導向作出了相應相近的判決。
三、新聞記者自身的職業道德及采訪方式的不規范性
偷拍偷錄器具是進行暗訪常常采用的工具。這些音像資料一方面可以留下違法者難以抵賴的證據;另一方面,也常常成為電視節目中吸引眼球的紀實片段。但是,對后一方面目標的追求往往成為一些職業水準不高的商業電視臺吸引眼球的手段。暗訪從來不為新聞界鼓勵。在美國有這樣一個案例:芝加哥太陽報曾經買下一家小旅館,安排記者以老板的身份通過偷拍獲得了官員受賄的證據。該報道引起了巨大轟動,然而在普利策獎的評選時,最終未獲通過,原因在于評審委員會認為:暗訪不是唯一的采訪手段,記者“靠勤勞的雙腳和結實的皮鞋,也能揭露真相”。近年以來,屢見不鮮的各種“門”類事件更使得“偷錄偷拍”這個詞變得曖昧進而不道德起來,許多記者的職業道德缺陷使得“偷拍偷錄”喪失了追求真實,揭露丑惡的本來意義,轉而變成了媒體娛樂大眾,追逐戲劇性材料,滿足受眾低俗興趣及獵奇心理的工具。為了追求爆炸性新聞題材,新聞記者采訪方式的不擇手段化更加劇了“偷拍偷錄”采訪方式的污名化,而新聞記者利用自己優于普通人的敘述技術和拍錄技術有目的的引導“偷拍偷錄”的敘事情節以滿足新聞故事性,這就埋沒了“偷拍偷錄”采訪最初的真實準確性。使其喪失了作為訴訟證據的基本條件。
四、民眾看待新聞事件的不成熟性影響資料的應用
受眾的獵奇心理和低俗興趣是導致“偷拍偷錄”走向低俗,造作并喪失其本來面目的元兇之一,所謂“掃黃”題材的暗訪偷拍泛濫,如2001年某日,一省級電視臺焦點類欄目播出一期題為《掃黃不留死角》的節目,展示一次性交易的全過程,除了一個身份可疑的“嫖娼者”面部被打了馬賽克外,性內容的交談、性挑逗的細節以及賣淫婦女脫衣服的鏡頭被觀眾一覽無遺。該節目滿足了許多民眾的獵奇心理以及低俗品味,但是對于賣淫婦女的人格權利卻造成了傷害,侵犯了其隱私和肖像權。另外,民眾由于對社會陰暗面不滿意的發泄心理,使其傾向于認同并愿意去觀看“偷拍偷錄”的陰暗事實,以驗證其對于社會的自身看法,這也就促使了新聞記者誘惑性暗訪新聞事件的發生,違背了新聞客觀真實的原則。如2007年7月8日,北京電視臺《透明度》欄目以“紙做的包子”為題,播出了記者暗訪朝陽區一無照加工“紙箱餡包子”的節目。這即是新聞記者為了滿足受眾對社會陰暗想象而做的駭人聽聞的假新聞。
參考文獻:
[1]曾凡斌.偷拍偷錄式的采訪仍需慎用[J].新聞傳播,2003(2).
[2]晏揚“偷拍偷錄”知情權和隱私權碰撞[J].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