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雙膝組心血管并發癥率、失血量及輸血量均較單膝組更高(P0.05)。結論:與單側膝關節置換術相比,雙側膝關節置換術的療效更顯著,安全性高,有助于膝關節功能恢復。文章總結了我院骨科近幾年的全膝關節置換"/>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牛輝


摘要:目的:對比雙膝同期關節置換與單膝關節置換的手術安全性,及術后膝關節恢復情況。方法:將雙膝重度骨關節炎患者50例(80膝)分成兩組:單膝組(25例)采取單側全膝關節置換;雙膝組(25例)采取同期雙側全膝關節置換。結果:經治療,兩組患者在肺栓塞、感染及死亡率等并發癥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雙膝組心血管并發癥率、失血量及輸血量均較單膝組更高(P<0.05)。6月隨訪時,兩組患者置換前后,膝關節活動度、膝關節評分上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與單側膝關節置換術相比,雙側膝關節置換術的療效更顯著,安全性高,有助于膝關節功能恢復。
文章總結了我院骨科近幾年的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探討了單膝與雙膝同期置換手術的安全性與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共納入50例(80膝)患者,男女分別為23、27例;年齡60-75歲,中位(65.5±5.0)歲,根據臨床、影像學指標均確診為雙膝重度骨性關節炎[1]。試驗與醫學倫理相符,已取得我院倫理委批準。根據患者意愿行膝關節置換,50例患者被分成兩組:單膝組(25例,25膝)采取單側全膝關節置換法,雙膝組(25例,55膝)采取雙膝同期全膝關節置換法。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與診斷標準相符;保守治療效果不佳。
排除標準:翻修、下肢血管性病癥、類風濕性關節炎、椎間盤突出或是椎管狹窄引起下肢功能障礙。
1.3材料
人工關節,分別由強生公司所提供的PFC系列假體、捷邁公司提供的LPS系列假體,均為人工膝關節固定平臺;股骨髁假體材料,均為鑄造鈷鉻鉬合金,脛骨墊片與髕骨材料:超高分子聚乙烯;脛骨托:鈦合金,輔助材料為不銹鋼。
1.4 方法
1.4.1術前準備
入院后,患者采取常規體格、輔助性檢查,評價手術耐受狀況,將血壓、血糖控制于合理范圍(血壓<150/90mm Hg,空腹血糖<8.0mmol/L)。
1.4.2全膝關節置換
置換手術均由資深醫師操作,術前予以硬膜外麻醉,置換前30min靜注抗生素;置換時間>3h者,應增加1次;置換中應采用止血帶。切口,均為髕骨內切口(側縱形),骨髓內定位后將截骨外翻,脛骨髓外將截骨定位好,切除交叉韌帶,裝入骨水泥型假體,全部病例均無需置換髕骨。置換后,各側膝關節應預留引流管;置換后2d,如患者耐受性較好,可由康復醫師引導行康復鍛煉[2]。
1.4.3置換后處理
置換后,應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時間14d;48h后,應將膝關節引流管拔出;置換后3d,應指導患者利用助行器行走;置換后3、6月后檢查患者的關節活動度和遲發性感染。
1.5 觀察指標
置換前、后3d,應監測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失/輸血量、副反應及并發癥;并觀察兩種關節置換方法的療效及功能恢復情況。
1.6 評價標準[3,4]
置換前、后6月隨訪時,應通過HSS評分系統來評估兩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項目分為:膝關節屈伸畸形、穩定性、肌力、功能、活動度與疼痛程度。股四頭肌肌力:0級,肌肉麻痹喪失收縮力;Ⅰ級,肌肉有主動收縮力,但無法行關節活動;Ⅱ級,肌肉能帶動關節活動,但不能對抗地心引力;Ⅲ級,可主動關節互動,但無法對抗阻力;Ⅳ級,能對抗阻力,但不如正常者;Ⅴ級,正常肌力。
1.7 統計學處理
采用X±S代表計量資料,百分比代表計數資料,所有數據均通過SPSS 12.0軟件予以處理,用t來檢驗組間數據比較,P<0.05,表明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置換前后血液學指標變化
表1 兩組患者血液學指標分析
2.2 HSS膝關節評分情況
表2 兩組HSS膝關節評分
2.2 并發癥情況
雙膝組1例患者切口未愈(2.5%),無1例死亡;單膝組1例患者切口脂肪壞死,2例深靜脈血栓, 并發癥率7.5%,無1例死亡。兩組患者在并發癥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
3 討論
目前,臨床醫學護理、手術操作與麻醉水平逐步提升,臨床普遍采用同期雙側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雙膝骨性關節炎,該方法優勢為:僅需1次麻醉;術后疼痛較少;住院時間短、康復快;有助于盡快恢復膝關節功能[5,6]。因此,在單側、雙側膝關節置換術風險差異較小情況下,采用雙側膝關節置換術,有助于改善臨床療效,促進膝關節康復,降低并發癥率[7]。本研究中,雙膝組25例(55膝)采用雙側關節置換術,置換后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失血量/輸血量均較單膝組(25例)更高;置換3、6個月后的HSS膝關節評分、膝關節活動度均優于治療前、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在并發癥、死亡率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符合國內研究[8]結果。
由上可知,雙膝同期置換術后功能恢復效果優于單膝置換治療,安全性較高。如雙側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體質允許,可接受雙膝同期置換,但應注意監測臨床心血管并發癥情況,針對合并心血管系統疾病的患者,術前應全面評估患者情況,可行雙側分期全膝關節置換,并采取有效的并發癥防治措施,以改善臨床療效,幫助患者盡快恢復膝關節功能。
參考文獻:
[1]王文浩,田少奇,張才龍,等.同期雙側與單側全膝關節置換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比較[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07)
[2]劉杰,徐嶺,沈杰敏,等.同時雙側全膝表面置換與單側全膝關節置換圍手術期康復的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26)
[3]方銳,梁治權,孟慶才.同期雙側全膝關節置換與選擇性單側全膝關節置換后的早期功能恢復[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09)
[4]羅世興,趙勁民,蘇偉,等.同期和分期雙膝關節置換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03)
[5]李彪,龔躍昆,李世和,等.同期雙側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雙膝骨性關節炎[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1(02)
[6]方銳,梁治權,孟慶才.一期雙膝關節與單膝關節置換的早期評價[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3(04)
[7]加亨,梁治權,方銳,等.雙膝骨性關節炎患者未行二期膝關節置換的影響因素[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52)
[8]王文浩,田少奇,張才龍,等.同期雙側與單側全膝關節置換治療膝骨關節炎的比較[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