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志鏗
【摘要】深圳萬科中心因為其“水平摩天樓”的概念以及綜合的綠色設計而廣受關注,其中遮陽設計是其建筑重要的外在表現。本文從建筑設計的場所精神出發,詳細介紹了萬科中心遮陽百葉的功能,形式,細節,以及其相互關系。旨在為其他遮陽細部設計提供一種基于場所的設計思路。
【關鍵詞】綠色設計;遮陽百葉;分析
萬科中心位于深圳市鹽田區大梅沙度假區,是一個水平延展而龐大的綜合體項目,項目包括萬科集團總部、酒店、SOHO、國際會議等功能。因為其“水平摩天樓”式的開放場所概念,從設計之初,萬科中心就受到業界內外的廣泛關注,使得萬科中心成為當代中國建筑里獨特而又具備開拓意義的重要作品。生態設計是萬科中心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基于南中國的場所,基于海濱的場所,“遵循本地氣候”的設計也是設計之初就被提出來的。在這個建筑語境當中,建筑結構的“懸浮”創造了自由、靈活有遮蓋的景觀綠地,其本身就具備額很大程度上的“可持續”意義,而萬科中心對生態設計的追求顯然不止于此。在這里,設計者對建筑遮陽系統、再生能源的利用、照明系統、暖通系統以及水環境都作了針對性的設計。如此綜合的生態設計,也使得萬科中心在2010年成為國內第一個獲得LEED-NC鉑金認證的公建項目。
作為建筑設計的一部分,萬科中心的遮陽百葉系統成為了建筑的表皮,承擔著形式與功能的雙重作用。筑仿生學認為:人類在建筑上遇到的所有問題,自然界早就有了相應的解決方式,完善的表皮,就是其中一個。王石先生在博客里曾這樣描述萬科中心:“它像一個生物,表皮是‘會呼吸的穿孔透光鋁板;每個方向的墻面都經過年度太陽能采集量計算,控制百葉的開關和角度,保證采光和溫度,相對同類型建筑節能效果顯著。”
作為南方地區常見的節能設計策略,,建筑遮陽設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一方面是由于節能環保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對于建筑使用者實際感覺的切實關注所致。建筑遮陽最根本的目的在于阻擋直射陽光透過玻璃進入室內,一方面阻止過多的太陽輻射熱進入室內,另一方面也防止直射陽光進入室內造成強烈的眩光,是室內照度均勻,為使用者提供宜人的視覺環境。建筑遮陽屬于被動式節能措施,和其他眾多技術復雜的被動式節能措施相比,遮陽也許是最為簡單而非常有效的方法。對于節能效果而言,和其他形式的遮陽相比,外置遮陽的節能效果是最好的據相關研究,使用垂直外遮陽時約有70%的熱量被遮擋,如果采用內遮陽時則降低到40%。
這里,遮陽百葉也是遵循第一代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們提出‘形式遵循功能的理念的,南方地區夏季炎熱期太陽高度角比較高,南向立面設置水平遮陽百葉是有效阻擋太陽光與熱量的方式。因而建筑遮陽特別是百葉遮陽,常常作為一種建筑立面語言出現在當代建筑創作當中,這樣的例子在國內眾多辦公建筑當中是很多見的,也是應用比較成熟的,遮陽百葉在某些建筑創作當中甚至構成了整體的建筑造型,廣州琶洲國際會展中心便是一個好例子。
萬科中心的遮陽百葉系統是由德國的Transolar公司具體設計的(一家對太陽能的利用包括遮陽系統的設計都很有造詣的公司)。萬科中心從平面上看有點類似于“樹枝狀”,每一“枝”的朝向都不太一樣,而且形成了26個不同朝向的立面,有些完全朝北的面是不需要遮陽的。Transolar公司根據深圳地區全年太陽照射的高度和角度的規律以及建筑自身的功能要求(有辦公也有酒店),給出了三種不同形式的遮陽處理。
一種是垂直固定,立面上留有錯落的方孔——即千窗百孔的效果;另一種是水平固定,形成的是橫線條的效果;還有一種就是萬科總部這一部分的遮陽,采用的是電動可調的百葉。各辦公區或會議室可根據室外光線的強弱和角度自行調節所需要的遮陽效果。垂直固定的遮陽百葉跟電動百葉在閉合狀態下提供了主要的遮陽效果,而在最大日曬下能減低70%的太陽熱量,而通過百葉自身洞孔仍然能提供15%的透光率。由于擁有南方地區強烈的日照,設計單位現在測量計算出當百葉閉合狀態下,15%的透光率已經可以提供充足的自然光線來滿足辦公室日常照明需求,大多數(75%)房間無需要輔以人工照明。除此之外,百葉建立了雙層立面,其中留有500mm的間隙一方面成為內層局部開窗通風的空間,一方面可以產生對流的煙囪效應,冷空氣從建筑下方流入,再通過建筑頂部靠近屋頂的地方排出熱空氣,對熱環境產生微調作用。
從遮陽百葉的立面分布圖可以看出,百葉的設置是理性而具有針對性的。總體上東西向明顯的立面采用了垂直固定的遮陽百葉,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減少西曬熱量;南向的立面采用的是水平固定的遮陽百葉與電動遮陽百葉(電動遮陽百葉應用在萬科總部辦公區),電動百葉具有靈活性,能因應太陽光熱的變化而調整角度做出回應;而北向立面與形體端頭則無百葉設置,使室內得到更為廣闊的山水田園視野。
建筑表皮由于材料、結構技術的發展而獨立附加于建筑主體的之上,與建筑主體的各個面形成了平行的關系,對建筑造型的影響區別于多數傳統的建筑構件的垂直關系。其設計形式是多樣的,遮陽的形式也是多樣的。
基于外遮陽系統需要耐候性,萬科中心的表皮由整齊排列的水平向鋁合金百葉構成,單片尺寸長2000mm,寬275mm,相對于建筑立面的尺度,這是填充型的。從整體上看,如此整齊密集排列的百葉形成了勻質的立面肌理,與常規立面創作不同,常見的立面處理是把建筑形體打散而強調形體的構成關系,而完整的表皮處理它所反映的建筑形體跟建筑本體是一致的,是建筑原始形體的再現。由于百葉所形成肌理的勻質性,萬科中心外在的體量感是沒有被削弱的,而是被強調出來,這跟設計者斯蒂文·霍爾在大型建筑中的處理風格是一致的。霍爾的理論從本質上說,他還是信奉現代主義思想的建筑師,但他也不滿于現代主義建筑過于具體,過于冷酷的結構表現。他的設計比較注重強調空間的巧妙處理,強求平淡之中包含精巧的形式和內容。從早些年設計的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宿舍,到近年在中國的幾個建筑實踐—北京當代MOMA, 南京藝術建筑博物館,成都CapitaLand China項目,都以其雕塑感形體以及相對勻質簡約的立面處理而吸引眼球。
而萬科中心遮陽表皮的應用,則使建筑立面更加細膩且更具地域性。統一顏色百葉的使建筑整體呈灰色,內斂而低調,加上屋面滿鋪的植被,不經意間,可以看成是同嶺南建筑青轉綠瓦特色的某種契合。遮陽百葉本身也是經過了細致的設計,設計者斯蒂文·霍爾按竹子的形狀把遮陽百葉設計成曲面,并根據在場地現場撿到一片棕櫚樹的樹葉,從它的葉片肌理獲得靈感,設計出了多孔的條紋圖案,使單片遮陽百葉也具有了形式美感,這樣的設計有兩個“硬性”的好處,一個是遮陽少擋光——即在遮陽的同時減少對自然采光的影響;另一個是擋光少擋風——即在阻擋強光進入的同時減少對自然通風的影響。這跟王石先生說的“會呼吸”的表皮是一致的。當然,這樣的設計還帶來了另一個“軟性”的好處,就是當陽光透過百頁照進室內時,會在地面和墻面留下宜人的光影——利用陽光的免費造型給空間增加一個層次。根據不同方位立面使用了不同裝配角度的遮陽百葉,立面也呈現出婉轉的虛實對比,單是立面的內容就足以讓人細味。
萬科中心應用的外遮陽系統思路和做法其實都是很成熟與常規的,應用也是很廣的。它的獨特之處基于建筑場所本身的設計理念,使得建筑的每一個細部都成為詩意的存在,懸掛的樓梯、透光的核心筒、建筑形象的門柄,建筑的遮陽細部更成為建筑形象的載體,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遮陽百葉的形式忠于建筑形體與美學的,更忠于建筑場所所追求的生態精神,使得平凡的常規設計變得有生命力,成為特定建筑語境中的創造,帶有美感而不失功能。
結語:遮陽設計在當代建筑創作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別在南方地區。形形色色的建筑創作,如何創作出具體的,有生命力的細部而避免呆板單一?或許,萬科中心的遮陽細部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參考文獻
[1]陳蘊,艾俠,楊銘杰:綠色總部—萬科中心設計解讀,綠色建筑·綠色建筑設計實踐特集
[2]萬科中心,建筑設計的材料語言(上),城市·環境·設計,2010.6 043期
[3]王駿陽:都會田園中的建筑懸浮—評斯蒂文·霍爾的深圳萬科中心,時代建筑,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