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輝蘭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的分娩方式與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相關性研究。方法:選擇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來我院分娩的產婦12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采用剖宮產,對照組采用陰道順產。比較兩組壓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器官脫垂(POP)發生率、盆底肌力受損率。結果:觀察組壓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器官脫垂(POP)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并且兩組間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盆底肌力受損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間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剖宮產相對陰道順產能夠明顯的降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減少對盆底組織的損傷。因此陰道順產的產婦應注意對盆底的保護和及時進行盆底康復治療。
關鍵詞:分娩方式;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相關性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是因為盆底組織損傷引起的,包括筋膜、結締組織、肌肉等系統的功能障礙的疾病,主要因妊娠、分娩后引起[1]。臨床主要表現為:壓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器官脫垂(POP),產后盆底組織的功能和結構因分娩而受到影響,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本文通過對我院收治的120例產婦進行回顧性研究,進一步地探討不同的分娩方式與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相關性,為臨床上預防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提供一定的參考。現將詳細結果展示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來我院分娩的產婦12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年齡為22~33歲,平均年齡為25.8歲,體質量指數22~35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7.3±2.1)kg/m2;新生兒體質量2.7~4.9kg,平均體質量(3.3±0.7)kg。對照組年齡為23~35歲,平均年齡為26.4歲,體質量指數23~34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6.3±2.2)kg/m2;新生兒體質量2.6~4.7kg,平均體質量(3.2±0.6)kg。產后排除泌尿系統感染、陰道炎等合并癥。通過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的年齡、體質量指數、新生兒體質量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兩組患者間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產婦產后6-8周后進行復查,對產婦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生情況進行檢測。檢測方法包括盆底功能診斷儀檢查、手法檢測、婦科檢測,并使用問卷進行調查。檢測標準: (1)盆腔器官脫垂(POP )診斷根據POP -Q 分類法判定;(2)壓力性尿失禁(SUI) 根據采用國際尿控協會1990年診斷標準:受試者出現噴嚏、咳嗽、體位改變時出現不自主漏尿判定為壓力性尿失禁(SUI)[2]。(3)盆底肌力評價:根據Oxford盆底肌力評分系統進行評價:共5分,無收縮跡象0分;存在抽動1分;輕微收縮但不存在內縮上提感2分;輕微收縮存在內縮上提感3分;陰道正常收縮并且壓迫陰道時有明顯收縮感4分;陰道強有力收縮5分。Oxford評分<3分時表示存在盆底肌力受損[3]。
1.3統計學分析
用SPSS 17.0 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或X2檢驗對相關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在本次研究中,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盆腔器官脫垂和壓力性尿失禁發生情況 觀察組盆腔器官脫垂和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并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產婦產后盆底肌力受損率比較 觀察組產后盆底肌力受損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并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根據解剖學盆底組織分為三層,內層包括肛提肌及其筋膜、中層包括泌尿生殖膈、外層包括淺層筋膜組織和肌肉組織。三層組織共同作用維持盆腔器官和組織的正常解剖位置和功能。當以上三層組織發生損壞、病變時就可以影響到盆腔器官和組織的正常的解剖位置和功能。就會出現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全世界范圍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病率高居不下,而且年齡越高發生率越高。盆底支持組織的松弛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重要原因[4]。根據臨床研究成果顯示,盆底的特殊結構和位置,妊娠、分娩、盆腔手術、先天性的盆底肌肉發育不良等因素都會導致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其中妊娠和分娩臨床中認為是導致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妊娠因重力原因使盆腔發生變形,分娩時盆底組織受到擠壓,兩種危險因素造成盆底肌肉舒張和收縮功能顯著下降甚至造成盆底組織損傷,引起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發生。研究發現,分娩造成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病率更高,陰道順產對盆底組織的損傷更嚴重,并且隨產婦年齡、分娩次數、新生兒體重的增加而增加。此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對盆底功能的影響,對婦女保健具有重要意義。
盆底組織損傷,肌肉收縮力顯著下降,盆底神經也受到損傷,盆底器官失去支撐作用,導致泌尿系統的改變,有效尿道變短,盆底肌肉筋膜組織松馳、尿道阻力降低,當膀胱壓力增加時,例如咳嗽、打噴嚏、大笑、體位改變時就會出現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的狀態,但一般不會出現完全尿失禁。陰道順產時胎頭通過軟產道和骨性產道時可對盆底肌肉神經造成傷害,發生會陰裂傷或者伸展,導致盆腔內肛提肌和筋膜撕裂,盆底組織缺損,尿生殖裂孔變寬而敞開,腹壓增高時,可將未復舊的子宮推向陰道,從而導致子宮脫垂的發生[5]。本研究中觀察組盆腔器官脫垂和壓力性尿失禁發生低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并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后盆底肌力受損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并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與王彬彬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6]。
綜上所述,不管是陰道順產還是剖宮產,對產后盆底的傷害都是不可避免的。剖宮產大大降低了盆底損傷的風險,但不會降低尿失禁的發生。產后應該積極的進行盆底康復治療對促過盆底生理功能的恢復和產后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精神方面都有積極有效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毛金利,谷秀艷.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婦早期盆底功能障礙發生率的影響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23(3):1131-1131.
[2] 林麗莎,黃吳健,宋巖峰等.分娩方式對產婦早期盆底功能障礙的影響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2,28(9):785-788.
[3] 姚玉君.不同分娩方式對盆底功能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14):201-202.
[4] 趙永新.不同分娩方式對產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4):2211-2212.
[5] 陳美芳,趙仁峰,林海燕等.不同分娩方式對盆底功能的影響及產后盆底康復治療的效果研究[J].廣西醫學,2014,(11):1670-1672.
[6] 王杉杉,胡孟彩.不同分娩方式對3057例產婦產后盆底肌功能影響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4,(7):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