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煒
【摘要】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現在的建筑設計已經開始往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從藝術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建筑師和國外的建筑師在藝術形式上的認識是一致的。但是對于藝術形式的處理卻保有不同的意見,藝術形式的切入點也有所差別;從功能的角度看,國外的建筑師更多的關注建筑的功能性,并在建筑設計上進行一定的功能性考量;從技術的角度來看,國外的建筑師對于建構和細節部分的關注度要高于中國建筑師。并且形式表達和技術架構之間的關系也更加密切。從理論分析結果中也可以看出中外建筑師在建筑設計上有著不同的看法,國外建筑師對于建筑個性化的需求更加關注,同時建筑理念也比較完善。
【關鍵詞】中美建筑;設計理念;個性化追求
1、引言
思想是創作的基礎,它影響著創作的趨勢和發展。在一個設計作品中,它的文化思想主要是受到主體意識的驅使,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主題的思想屬性。西方建筑作品在中國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我們在深入了解這些作品的時候,并沒有從建筑理論的角度進行思考。同中國形勢類似,有著悠久歷史的西方建筑界現在也是處在一個面臨瓦解的境遇。
2、中外建筑師設計理念理論比較分析
2.1國內建筑師比較內斂
最近幾年,一些有遠見的建筑界人士已經注意到加強建筑理論建設的重要性,他們的觀點是,中國建筑設計和國外建筑設計之間的差別,并不是只存在于設計技巧,在理論和架構上也有很大的差距。相對來說,我國對于建筑理論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只有一些零星的成果,還未形成較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建筑理論對于建筑實踐的指導意義是不言而喻的,而還有很多建筑師對它的重要意義普遍認識不夠,這種狀況令人憂慮。這也是導致長久以來我們國家建筑行業沒有突破性進展,沒能挑起支柱產業大梁的主要原因。此次抽選出來的這些建筑競賽的優勝建筑師,國內建筑師明顯偏少,而且通過調研,我還發現,國內建筑師平時對于建筑理念的表述并不多,突出特點就在于,我在研究國外建筑師中標作品背后的理論的時候,材料非常容易搜集,他們往往會在各種場合,如記者采訪、發表論文等表述自己的設計理念,而這一點,我在研究國內建筑師中標作品用到的理論依據的時候,就遇到了瓶頸。國內建筑師對于自己的作品更傾向于不言語。我認為,中國建筑設計理念與國外有差距這一點是大家都認可的。
2.3國外建筑師比較活躍
關于傳統,安德魯也說過:“要與傳統決裂”。他曾經在第20屆世界建筑師大會上表示,他認為保護一種文化的方法就是讓它出于危險的境地。并且,這也是一種對相鄰建筑表示尊重的方式,而并不是單純的抄襲。他是一個非常有激情的建筑師,在法國有著“建筑詩人”的稱號。在他眼里建筑創作應不斷推陳出新,創作不是去追本求源,而是永遠探索未知領域。他認為在一個全新的時代,用現代科學技術去重復舊有的建筑模式是沒有意義的,這種行為只會阻礙發展,而渴望保護的文化也會因此失去生命力。文化就好比我們與祖先的關系。我們雖然尊重祖先,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去重復他們做過的東西。提問的記者對于這個問題已經進行了說明。創造性之所以能帶來突破就是因為它有了新的方向,它就和生命一樣,與現在而不是過去相關。連結著我們現在這種狀態和我們以后想要變成的那種狀態,而不是連結著我們過去的那種狀態。這并不意味著創新是要鄙視過去的遺產,更不是要魯莽地毀滅遺產。創新絕不能關涉到鄙視遺產或毀滅遺產,但是為了滿足一種集合起來的必要性,它必須產生某種全新的東西,某種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東西。只有在后來的守成與變化的長期的動態過程中,這種嶄新的令人驚異的東西才會被消化掉,轉而成為一種參照物。中國國家大劇院的誕生就是頂著風險的帽子,冒著在今后很多年內不會成為參考作品的危險,成為一種全新的東西。如果不是這樣,它就是一個失敗的作品。從這些言論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藝術想法。
3 、國外建筑設計對我國設計師的啟示
3.1對建筑技術應當高度重視
國外建筑師設計的充滿想象力的作品對于技術層面的要求自然也就更高,不管我們對這些作品有多少看法,我們在解決與完善這些方案時,都在不自覺地研究和探討各種技術的可行性,也在不自覺中增加了對技術的關注。而我們在與境外建筑師交鋒的過程中,也感覺到了我們對建筑技術的漠視。這也正是我們本土建筑師應該努力的方向之一
3.2提倡個性化意識
與國外相比,我們國家的建筑創造在原創性上就遜色許多,抄襲現象非常普遍。這也是我們目前缺乏世界級明星建筑師的原因。中國建筑要走出這一步,需要經歷一個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虛心地向境外建筑師學習。
3.3客觀看待中外建筑的差異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和國外文化本身都有很大的差異,依照齊康等一些建筑大師的觀點,文化上的差異也必然反映在建筑上,所以差異的存在是必然的,我們要分清好與不好、合適與不合適,不應一味的盲目崇拜,而是應該辯證地吸取國外先進的東西,結合我國的實際條件及文化觀念,形成中國特色的建筑體系。
3.4 對建筑教育模式的改革
基于中外文化背景的不同,我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對建筑技術和設計的課程進行整改,讓理論實踐和技術講解同步進行,繼而成為建筑設計課的組成部分。設計課程可按設計與構造、設計與材料、設計與結構、設計與采光等課題分類;建立和完善制作加工間和實驗室。在建筑教學中強調建筑作品是如何做出來的,用什么樣的方法和手段,這種建筑教育理念需要類似實驗室做試驗的教育過程,建筑技術和一整套的建造技藝以及工具都需要經過實驗測試;鼓勵和支持學生進行建筑局部、家具、大比例模型的制作。模型不僅要求體現構造、營造、結構及節點細部,還應反映材料的使用和組合,這會有助于人們更好的理解材料和技術建造;參與真實工程建造,給學生一定的機會讓他們也參與到設計和施工的過程中去,這樣對于學生整合知識框架,交流思想都有很大的幫助。4 總結
未來各個學科都會走向融合,而建筑師的工作情況也會出現一些改變。每一位建筑師都應該從多個角度,用全面的知識來作為自己設計的理論依據。并堅守職業道德,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上大展拳腳,為國家和個人帶來榮譽。
參考文獻
[1] 郭黛姮.雷峰新塔設計理念的思考[A].建筑史論文集(第13輯)[C].2000年
[2] 江海濤.焦銘起.李冰.城市環境建設中的無障礙設計理念[A].2005年度山東建筑學會優秀論文集[C].2005年
[3] 羅林.新囊螢 新映雪 新群賢——廈門大學漳州新校區主樓群設計理念及表達[A].首屆海峽兩岸土木建筑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羅振先.廈門國際旅游碼頭客運聯檢大樓夜景方案設計[A].2007年中國(廈門)LED照明與裝飾論壇暨城市夜景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金輝.朱惠豐.以人為本 營造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紹興水環境景觀建設淺析[A].風景園林 人居環境 小康社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選集(上冊)[C].2008年
[6] 賈聰聰.回歸人性、回歸自然——記洛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8卷)[C].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