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升治等
摘要
通過分析西山林場的森林旅游現狀、發展優勢及潛力,指出森林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今后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西山林場;森林旅游;開發;對策
中圖分類號S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1-193-02
昆明市西山林場處于昆明市區、滇池面山,長期以來,一直以造林、護林為己任,為美化城市、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發揮著積極作用。昆明市的生態公益型林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森林資源不斷豐富,生態環境、自然景觀不斷改善,林地面積不斷增加。據2006年二類資源調查,有林地面積達3 308.6 hm2,森林覆蓋率達67.12%,擁有森林蓄積182 400 m3。秀麗的自然風光,清新的空氣吸引大量的市民前來游玩,但林場的旅游開發和旅游發展一直處于滯后狀態。如何科學合理地利用森林資源開發西山林場的旅游資源,走出國有林場改革的保護-利用-產出-保護的發展道路,從以前的森林養人轉變為通過更好的保護生態來養人,對國有林場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昆明市的森林旅游現狀
昆明市是云南省的省會城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經濟條件較好,交通方便,四季如春。該地區森林旅游資源種類繁多,有云南松人工景觀林、高原湖泊風光,喀斯特地貌之山、水、林、洞等自然奇觀及古寺廟、名勝古跡風景等,是云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我國重要的旅游、商貿城市、本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亦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是中國唯一面向東南亞的大城市。
森林旅游的主要形式有:
①國家級森林公園。最有名、歷史悠久的有西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金殿國家級森林公園、棋盤山國家級森林公園。②濕地公園和森林生態公園。為改善和提升昆明市的城市環境、生活環境、投資環境,打造宜居城市,增強城市競爭力,從2007年開展四創工作,新建的濕地公園有五甲塘濕地公園、昆明滇池國際城市濕地公園;新建的森林生態公園有長蟲山生態公園、西北沙河生態公園、眠山森林生態公園、郊野公園、翠峰風景生態公園、寶珠山生態公園。
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的開發建設將給市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鍛煉、科普教育等多種功能的場所,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是森林旅游的重要內容。③郊區“農家樂”。“農家樂”設在深山之中,最有名的西山區團結鎮“農家樂”、西山貓貓箐等是“農家樂”與森林旅游的最佳結合方式,游客既可體驗農家勞動、品嘗農家飯菜,也可到森林中休閑、娛樂、探險,現已成為昆明人周末的最好去處。
2 西山林場森林旅游現狀
西山林場地處昆明市近郊,人口眾多,匯聚了廠礦、醫院、學校、企事業單位、社區居委會。林區內有森林生態公園、水庫、果園、“農家樂”、寺院等,林下有野生菌、野菜、草藥,林區半山腰小青龍取水處山泉水長年不絕。自2005年起在西山區政府“村村通公路”、西北三環、繞城高速等工程相繼實施后,新修建的公路與西山林場的防火通道相連,形成了便捷的交通公路網,特別是寶花公路的全線貫通,使全場林區道路有了質的飛躍,到林區游玩的人越來越多。偏愛運動的年輕人喜歡自駕車或騎山地自行車體驗林區山地越野競技比賽;老年人散步林中、休閑,背山泉水,采摘野菜;徒步行走、登山、跑步的市民在林間小道、林區公路上隨處可見。西山林場有4 980 hm2森林及其豐富的資源對外開放,游人自發地組織到森林中來游玩,形成松散的團隊。只有休閑游玩的人,沒有管理者,森林旅游對于西山林場來說處在最原始的自然狀態。
3 發展森林旅游的優勢及潛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已成為人們的基本需求,森林旅游以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為主題,越來越受到城市居民的喜受。西山林場與城市、田園、公園等旅游環境相比較,更能滿足人們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愿望。
3.1 區位及交通優勢
西山林場地處昆明市近郊,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林區公路與昆明市的城市主干道相連,交通發達,森林旅游路程短,花費時間少。
西山林場2011年與中國移動、聯通加強合作,在場部和林區己建立起聯通、移動的基站,通訊網已覆蓋。
3.2 資源優勢
西山林場地處滇池面山,“湖泊高原”地貌,山脈呈南北延伸,風景秀麗,登高可俯視昆明全景,觀滇池景色,大面積的森林更是為西山林場奠定了森林旅游基礎。據2006年二類資源調查,西山林場土地總面積為4 980 hm2,其中,林地面積4 037.5 hm2,森林覆蓋率為67.12%,主要樹種有云南松、華山松、滇油杉、旱冬瓜、滇石櫟、高山栲、人工桉樹、圣誕樹、柏樹;經濟林有梨、蘋果、板栗、核桃、櫻桃、李、石榴、獼猴桃、花椒等。近年來,西山林場為提高林分質量,改善森林景觀,開發利用鄉土喬灌在林間空地種植云南冬櫻花、云南櫻花、滇潤楠、云南三角楓、滇樸、云南擬單性木蘭、云南含笑、云南鋪地柏、頭狀四照花、云南小葉爬山虎、清香木、滇欒、云南小葉樟等樹種打造景觀,逐步改變樹種單一狀況。
林場黑泥凹林區水庫面積33 hm2,由天然山泉水匯集而成,山水常年不絕,水質甘甜醇潔,無任何污染,庫水碧綠,煙波浩淼,周圍群山蜿蜒起伏,重巒疊嶂,山光水色,風光無限。離開水庫,站在山頂,又可以俯瞰滇池美景,遠望西山睡美人,將昆明勝景盡收眼底。
林場有山地果園13 hm2,主要果樹有櫻桃、李子樹、桃樹、獼猴桃、梨樹等果樹, 均掛果5年以上,春季果園百花爭放,多彩的花朵在綠樹叢中更加鮮艷;夏季水果掛滿枝頭,現場采食到桃、梨、李等時鮮水果樂趣無窮,秋季可采食到營養豐富的獼猴桃及香甜可口的蘋果。
3.3 發展機遇
西山林場面臨著千載難逢的四大機遇: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并納入西部大開發的范圍;國家新一輪扶貧攻堅,更加有利于西山林場爭取中央、省、市開發項目和資金的支持,加快扶貧開發步伐;昆明市建設高原湖濱特色城市和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對生態建設的高度重視;云南省委省政府和昆明市委市政府對保護耕地、建設山地小鎮等政策的實施,要求保護耕地,城市上山,將加大對林業的投入。
3.4 開發潛力
西山林場森林旅游景區建設應結合資源特色和地理優勢,以森林觀光、探險、野營、騎行、休閑度假、科普教育、商務會議為主要目標,充分開發森林旅游價值。
森林觀光、科普教育。西山林場建場時間較早,能充分展現林業發展的各時期的特征,開發包括森林營造、采伐、木材加工、林副產品加工、人工群落、立體林業和林業科技在內的集觀賞和知識為一體的游覽,使旅游觀光既能感受起伏的山林、茂密的森林,又能領略綠色文化的野趣。
開展森林保建游、野營活動。林場山場面積大,交通便利,空氣清新,森林資源豐富,距離市區僅8 km車程,充分利用林場的森林資源,開展康復休養、森林浴、康體休閑度假、登山、攀巖、山地自行車運動、 越野車競技運動,劃定集休閑、娛樂、運動、美食為一體的野營區,使游客更好地接觸自然,親近自然。
4 森林旅游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林權不清,糾紛較多
西山林場1959年10月建場,自1964年起一直沿用與周邊村社、生產隊簽訂的《山林權協議書》,但由于山林權協議書簽訂年代過于久遠,地名及現地變更較大,簽訂人員大多年邁,加之林地價值的突顯,周邊村社對與林場簽訂的山林權協議書持不認可態度,林權爭議、林權矛盾較為突出。
4.2 資金投入不足,缺少旅游服務配套設施
西山林場屬于生態公益型林場,注重于生態建設和保護,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經濟實力有限,雖然林場在結合森林生態公園建設中修建了部分基礎設施,但離森林旅游還有很大差距,旅游所必須的吃、住、行、游、購、娛還不夠完善,游人到林區游玩還處于自發階段,游玩內容還比較單一,旅游的形式和內容還有待進一步開發。
4.3管理體制滯后,人才短缺
隨著改革發展的深入,西山林場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用工制度等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舉措,但并未改變根本現狀,等、靠、要及干部終身制和能上不能下等觀念還未能打破,難以調動廣大干部職工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在人員結構上,專業人才較少,各類高層次的專業人才稀缺是制約林場發展的“瓶徑”,加之長年在生產一線從事護林、防火、造林等工作,對外界新事物、新知識、新觀念更新較慢,缺乏改革創新的勇氣與能力,不能正確把握市場脈博,森林旅游起步艱難。
4.4主題不明確,缺乏統一規劃
西山林場歷經了50多年的發展,主要以林業生產為重點,缺乏前瞻性,對林場的整體發展沒有長期統一的規劃,在林區道路修建、林區營房建設、森林生態公園建設,招商引資等工作中,隨意性較大,暴露出只顧眼前忽視長遠,只顧局部忽視全局的問題,未能將各項工作結合起來合理布局,統一規劃,致使林場發展目標不明確,森林旅游開發進度較慢。
5 森林旅游發展對策
西山林場具有很多可以發展森林旅游的優勢條件,但同時也存在制約因素,需要不斷挖掘、利用林場的優勢條件,深入研究存在的問題,找出對策,引入國內開發森林旅游的成功經驗和科學理念,打造森林旅游與生態保護的健康發展之路。
5.1 擱置爭議,同開發共受益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的推進,森林資源的經濟效益、開發潛力日益突顯,林權糾紛越演越烈,林權爭議問題已成為制約林場和周邊村社發展的主要因素。為加快發展,實現共贏,雙方必須擱置林權爭議問題,利用好特色資源,將資源好、開發潛力高的林地納入旅游圈,連片開發,共享成果,實現林場發展,農民增收。
5.2 整合資源,統一規劃,科學開發
零散的開發雖然能實現眼前的目標,但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容易造成資源浪費,發展不協調,為此,從實際出發,整合林場與周邊村社資源,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統一規劃,做到合理布局,科學定位,協調發展多種旅游資源,打造森林旅游品牌。
5.3 發揮資源優勢,突出旅游特色
沒有特色的產品是沒有市場前景的,旅游也一樣,沒有特色就缺乏吸引力,也就沒有旅游市場。林場森林旅游應發揮森林資源特色,堅持重在自然,突出觀光旅游為主線,結合探險、野營、騎行、休閑度
假、科普教育等項目不斷完善景區功能,突出森林旅游的優勢。
5.4 加強內部培訓,引進人才
為解決林場人才短缺,知識單一的狀況,可通過培訓現有在職人員,實行對外招聘、高校引進、臨時聘請等方式,增加各類人才,實現人才的年輕化、知識化,從而改善林場人才結構。
5.5 加強合作,多渠道引入資金
資金短缺是西山林場發展旅游業的主要困難之一。解決這一問題,既要盡力爭取國家和省、市的財政支持;也可由旅游部門和西山林場、企業出資共同開發建設,利潤分成或尋求國內甚至國外大企業、銀行、旅游集團公司合作,以貸款、合資、外方獨資的方式開發建設,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解決林場發展森林旅游的資金困難。
5.6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宣傳,培育旅游市場
在現有的基礎上做好林間道路、衛生設施及景區標志牌等基礎建設,逐步增設休閑、娛樂、餐飲設施,為游客打造一個自然、生態的旅游場所,獲得游客的認可,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游人,運用現代宣傳媒體,以城市近郊生態旅游為主題,讓更多的城市居民了解西山林場,了解林場旅游資源。
5.7 保護生態環境與資源開發并舉
在開發森林旅游項目的同時,要堅持保護生態效益第一的原則,在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做到合理開發,切實保護好天然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同時要加大執法力度,保護森林資源,凈化森林旅游環境,才能做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良性循環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尹唐立,胡長林,寧東華.森林旅游資源現狀與開發對策[J].現代園藝,2009(9):70-72.
[2] 張忠華.淺談云南麗江拉市海高原濕地生態旅游開發[J].林業調查規劃,2005,30(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