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怎樣上好語文課,讓學生能夠最大程度地掌握所學的內容,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是每個中職語文教師探索的一個問題。作為職業(yè)學校的一名語文教師,我在教學工作中不斷嘗試尋找更適合中職語文教學的方法與模式,逐步探求出了語文教學的層次教學模式。
一、閱讀課文解決基礎知識階段
文本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我們獲取知識的源泉,無論何種文體,朗讀都是獲取文本信息的有效途徑。通過對課文的品讀,我們不但可以初步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還能在這一過程中品味其優(yōu)美的語句、體味其嚴謹?shù)慕Y構。總之,對于語文學習來說,讀課文是掌握課文內容及基礎知識、理清文章思路、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學生通過諸如:聽配樂朗讀、集體朗讀、個體朗讀、分角色朗讀等不同的朗讀方式,不僅會和作者產生一種情感共振,而且對疑難字詞的讀音進行糾正。再通過教師的引導,深入領悟課文內容,為下面的授課環(huán)節(jié)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深入內容理清學習思路階段
一篇文章,無論篇幅長短、文體各異,總會有一個中心及若干主干貫穿其中。這一環(huán)節(jié)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把這一中心及若干主干找出來,并把它們串在一起,也就是對文章的脈絡進行梳理。這里需要強調的是不同的文體其脈絡結構也不同,如:
記敘文的線索就是貫穿文章的脈絡,所以梳理記敘文的脈絡就要掌握記敘文的六種線索,即:以時間為線索、以人物為線索、以事件為線索、以感情為線索、以物為線索、以游蹤為線索;議論文的脈絡即是其“引論—本論--結論”的邏輯結構;說明文要注意的是以時間順序和空間結構為基本形式的事物說明文和以邏輯結構和遞進結構為基本形式的事理說明文;而小說的脈絡則是對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生、發(fā)展、高潮、結局的梳理。
學生通過上一階段的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很容易就能夠找到文章的中心及主干,并把它們依次串聯(lián),這樣文章的脈絡就清晰地顯現(xiàn)于眼前,文章的思路也就明晰了。這又為下一階段做了很好的準備。
三、重點講解引導學生理解分析階段
本階段要實現(xiàn)的就是通過設置一系列能夠深層次反映課文內容的題目,讓學生加以理解和分析,而這些題目又大多是在課文中就有所體現(xiàn)的,這樣學生理解分析起來就不那么吃力,這樣做不但能夠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增強其參與意識,還能夠加強其學習的信心,使其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享受學習帶給他的滿足感、成就感。當然,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也可以做適當?shù)囊龑В@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還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找難點列重點分組討論各抒己見階段
課堂中適當進行一些討論是很必要的,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達到口語表達訓練的目的,同時,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也能夠鍛煉其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掌握課文主旨、突破教學難點的有效途徑。
設置恰當?shù)挠懻擃}目,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踴躍發(fā)言、積極參與討論,說出自己對于問題的看法。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肯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者,當然也不排除有的學生可能思路會有偏離,但這些都沒有關系,只要他們有積極參與討論的意識,教師就應該予以鼓勵,久而久之,同學們在討論的過程中就學會了多角度分析問題的方法,當然,學生說的可能不一定很全面,這時老師再加以補充,這樣討論的效果就會更加明顯,從而也能夠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五、拓展思維知識延伸階段
這一階段是對學生進行的更高要求的訓練,同時也能夠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這一階段中設置的練習題,都是跟課文內容相關聯(lián)的:或是課文主旨的延伸、或是寫作手法的鞏固、或是作者情感的體悟、或是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等等,而學生則可靈活地根據(jù)本節(jié)課所學得的知識,解決這些問題。這樣的拓展練習,既結合授課內容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可以使學生很好地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六、教師小結階段
在這個階段,教師要用言簡意賅的語句對本堂課進行小結,進一步明確本堂課的教學重難點,指出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以上六個段構成了我職業(yè)學校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雖然只是粗淺的嘗試,但我會在以后的語文教學工作中,不斷探索研究,并依據(jù)不同的課文類型,靈活運用,為職業(yè)學校語文教育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