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建華 杜同春
【摘要】本文主要就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澆筑工藝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研究,在當前的建筑施工中怎樣提高混凝土澆筑工藝的水平就成為了當前建筑施工中所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是自己的一些觀點和見解,可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建筑; 施工; 混凝土澆筑; 工藝
混凝土澆筑施工的質量,不僅關系到企業本身的利益,更是關系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我們必須要加強對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探究,不斷提高混凝土施工技術水平,通過關鍵技術的合理把握,從而確保建筑施工中工程建設質量的有效提升,更好地為國家基礎建設服務。
一、混凝土澆筑前的準備工作
1、 混凝土原料的準備
首先,水泥進場時必須嚴格審查其質量及相關信息,如產品的產地、等級、出廠編號、出廠日期、出廠合格證和廠家出具的相關檢驗報告,然后取少量樣品進行質量復檢。復檢時應以現行國家規定《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為標準,檢測其強度、安定性、初凝終凝時間等性能是否達標。
其次,在符合圖紙設計要求的基礎上,在圖紙上將原材料產地做出詳細備注。在原材料進場時還需經現場檢驗和取樣實驗。只有通過以上步驟的驗收,方可開始進行混凝土的澆筑。
2、 混凝土的拌制
混凝土拌制過程中先要根據配比確定各種原材料的摻量,對此可以事先對混凝土進行試配,以試配結果作為下一步操作的依據。拌制過程中,要注意混凝土原材料的投放順序和數量,尤其是對外加劑投放數量的控制,外加劑應均勻散布在混凝土原料中。投料之前要對骨料含水率加以測定以適當調整拌制用水量。如施工時間處于雨季,或空氣濕度較大,則要對原料含水量進行相應的測定,調整相應的加水量,確保混凝土質量過關。
3、混凝土的輸送
混凝土輸送是靠混凝土泵來完成的。通常情況下,施工現場要分別設置托泵和移動泵各一臺,混凝土經由泵直接輸入澆筑地點。使用混凝土泵之前要了解泵機的相關信息和功能,配備足夠的泵機易損零件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還要配有專職技術人員對機器進行檢修,以便應對意外的突發狀況。安裝泵管時,要保證接口處處于密封的狀態,以防外漏;徹底檢查并清除管道尤其是彎管部分的混凝土殘留物,確保漿料輸送的暢通;斜管及垂直管固定的牢靠性很重要,機器固定性越高,泵送過程中的壓力損失越小;泵送前管道和泵機要先后用清水和水泥砂漿潤滑。需要注意的是,泵機料斗前應該由專人值班,防止有大塊石頭和雜物掉落到泵機中,影響混凝土的攪拌。在泵送的過程中,為防止有空氣吸入阻塞管道或吸率降低,料斗的混凝土量要保持一定高度。泵送混凝土時必須保證混凝土泵連續工作,如遇需要中斷泵機運轉的情況時,應該及時采取倒泵措施,使管中混凝土形成前后往復的運動狀態,保持泵機的正常運轉。如果泵機在運轉過程中出現了故障,可以用塔吊進行短時間的垂直運輸操作以保證正常的施工運作,若停歇時間過長或混凝土有水土分層跡象,應立即用壓力水或其他方法沖洗管內殘留的混凝土,以免混凝土凝留在泵機中。
二、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澆筑工藝
1、 基礎澆筑
基于建筑工程的多樣性,混凝土澆筑技術在建筑基礎澆筑中的應用需要從階梯狀、大體積條形三種類別的建筑基礎施工中進行。階梯狀基礎施工的應用中,其需要按照臺階的分布一次性的完成澆筑,同時不能留下任何的縫隙。對于杯口狀的柱基礎澆筑,為了將杯口標高有效控制在制定的范圍內,在實施混凝土澆筑時,先與短時間內將杯口底部的混凝土盡量的振實,稍作停頓后再繼續進行澆筑,同時杯口模板位置的澆筑盡量采用兩側對稱的方法實施,以避免一側混凝土過重而導致芯模上升和不良施工現象的發生。在大體積基礎施工中,由于這一建筑對混凝土的整體性要求比較高,此時,可以采用分段分層澆筑的方法,相鄰層和層之間的結合需要密切,并無縫隙的發生。在一次澆筑無法完成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設置基礎后澆帶來完成,在后澆帶尺寸的定量上,需要對混凝土凝結中所可能出現的收縮與膨脹情況綜合的考慮。條形基礎施工中,由于它的水平距離比較長,因此,澆筑前就需要將標高線在基礎兩側的木板上正確標出。同時采取分段分層澆筑方法,按照梯形對基礎每個層段進行全面銜接的澆筑,段與段之間的混凝土澆筑距離需嚴格控制在2~3m 內,以將混凝土澆筑在建筑施工中的技術特點在每一個細節中都展現出來。
2、 剪力墻澆筑
在混凝土澆筑的具體實施中,先在建筑墻體的地面均勻的澆筑一層約5cm 厚的混凝土,然后對墻體進行混凝土澆筑。在這種澆筑條件下,混凝土澆筑的工序可以留有一定的施工縫隙,但是,對于縫隙的位置是在窗洞或門洞上要特別的注意。剪力墻澆筑中,其施工需要保持一定的連續性,澆筑施工的進行不能間斷,并對接口處混凝土的振搗力度加強,以促進混凝土密實度和接口的有效結合。混凝土澆筑技術在墻體孔洞位置進行時,孔洞的位置需要和洞口周圍的混凝土高度保持一致,并處于同一水平線上,內墻和外墻接口的墻柱部分需要和墻體的澆筑同時完成。振搗過程中,洞口和振搗棒保持30cm 以上的距離,為減少振搗力過大導致洞口出現變形的情況,洞口兩側振動同時進行。建筑剪力墻澆筑中,為保證鋼筋保護層的厚度,減少混凝土澆筑工序對剪力墻結構所產生的影響,澆筑中絕對不能移動鋼筋的位置,并需要根據現場澆筑的環境采取嚴密的保護措施。
3、位置澆筑
混凝土的整個澆筑過程中,鋼筋的位置是否正確需要時刻注意,在發生偏移的情況時,及時的進行矯正,時刻保持建筑物總體結構的穩定性。鋼筋的密集安放區在建筑物的主梁附近,這給數量多、體積大而擺放不規則鋼筋,在混凝土澆筑工序的實施上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針對建筑位置澆筑的進行,混凝土澆筑中可采用細石混合水泥來進行澆筑作用,輔以人工搗鼓的方式,這不僅能夠如期達到規定的澆筑效果,還能有效保證混凝土澆筑技術在建筑施工中的順利進行。
4、 框架澆筑
建筑施工中,若建筑物的形式為多重框架,其在混凝土澆筑技術方式的選擇上,與層次的劃分需要根據框架的水平或垂直方向進行,進而采取不同的標準。澆筑中,層與層之間的澆筑順序需要按照從柱到梁的順序進行,首先考慮柱,然后再對梁板的澆筑進行分析。建筑物框架澆筑的實施中,為了更好的給混凝土澆筑提供一個已經安裝好的平臺,其澆筑工序最好在模板安裝后、鋼筋捆扎前進行,以提高混凝土的支撐作用。
三、混凝土澆筑后的養護
在混凝土澆筑養護過程中,在基礎地梁和承臺混凝土施工中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即插筋上套PVC 管、測量放線、入場檢查、澆筑、振搗、養護。在框架柱和頂板混凝土澆筑時則需要按照模板清理、測量、處理施工縫、頂板混凝土澆筑、養護的順序。在混凝土施工測量時,從標高控制點延伸到作業面,然后以2000mm 的間距將頂板50cm 標高線引入段鋼筋上。另外,養護時間上通常混凝土表面養護是需要在完成塑性混凝土澆筑施工后的12h 之內對其進行灑水養護,而針對低塑性混凝土是需要在教主后進行噴霧養護的。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建筑工程的施工水平也隨之得到不斷的進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應用混凝土澆筑施工技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應有效的分析和應用混凝土施工技術,進而使得我國建筑工程施工水平得到不斷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涂文靜. 混凝土澆筑技術在建筑施工中的研究[J]. 中華民居(下旬刊). 2013(05)
[2] 潘美環. 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澆筑技術[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12(07)
[3] 倪元青. 淺談建筑工程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施工技術[J]. 價值工程. 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