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玲玲 劉靜
十年的教學實踐,迎著信息化的挑戰,借著課程改革的春風,我在課堂教學改革的道路探索前行,不斷反思、不斷總結,在生本課堂上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
一、貫徹我校“721教學模式”基礎上的創新
小組合作學習,日益成為一種普遍的教學組織形式。小組合作過程,不同的學生在一個小組中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思維和智慧上的碰撞,從而產生新的思想,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因此,我根據學生實際將小組合作貫徹到課前、課中、課后。課前:針對本節課的知識網絡在平臺中發布相應的互動討論問題,要求小組成員進行討論,然后發布本小組的觀點(這是一個集體智慧的結晶);課堂中,對學生的重難點問題結合時政材料設置情境,探究問題,依托小組,對問題展開討論交流,引導學生形成預設成果;課后,利用網絡平臺發布分層練習,小組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并經過討論后,把本小組成果發布到平臺上。然后我及時對平臺上學生的成果進行評價,以拓展升華。
二、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對學生認知活動有指導、調節、強化作用,是學習過程順利而有效進行的心理條件。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就會積極開動腦筋學習鉆研、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很重要。在教學中,我通常引用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密切的事例、視頻、圖片、學生喜愛的音樂,并讓學生參與游戲或在情景劇中扮演相應的角色等激發學生的興趣。
如:在學習《價值與價值觀》這一框題時,我采用游戲導入:當你在森林里遇到危險時,你和老虎、孔雀、大象、狗、猴子一起逃生,但是為了生存,你必須拋棄他們,你會選擇什么樣的順序?為什么?我剛說我們先來玩個游戲,學生的興趣就被調動起來了,游戲展示出來后,學生積極主動地討論,我邀請學生對他選擇的順序及其原因進行說明,當然不同的學生選擇的順序不一樣,當大家說完他選擇的原因后,學生就基本上有了一個認識:選擇的標準和依據則是動物對我們的有用性,有用的留著,沒用的拋棄。
然后我給學生展示動物代表的含義:孔雀代表你的伴侶、愛人;老虎代表你對權力和金錢的欲望;狗代表你的朋友;大象代表你的父母;猴子代表你的子女。這時候學生的情緒就更被調動了,我會問學生:“知道這個含義后,你選擇的順序改不改?”學生大多數都說改,然后再問學生原因,學生就會自己說出:“要選擇對我重要的留下,不重要的拋棄”我會告訴學生:“通過選擇我們發現親情、友情、愛情、金錢、健康乃至美貌對我們來講都是非常美好的事物,但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總會面臨多種選擇,在人生的關鍵點上我們總是會拋棄一些東西,我們拋棄的原則:選擇對我們最不重要的、沒有用的,從哲學上講,有用就是有價值,從而導入本節課《價值與價值觀》,在這一過程中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情感教育。
三、語言及肢體語言的運用
政治課堂術語性強,因此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堅持采用術語表達觀點。比如:在學習《經濟生活》的時候,學生會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貨幣表述為日常用語“錢”,把消費表述為“花錢”,這樣的表述在政治學習中是不合適的,在日常教學中我通過不斷地言傳身教幫助學生樹立術語化表述的習慣。
四、網絡平臺的使用
網絡教學可以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同步或異步交流變得易如反掌。通過網絡平臺,學生能夠很容易地獲得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和幫助。通過網絡平臺,身處異地的學習者可以輕松地跨越時空走到一起,共同分享學習經驗和體會,共同探討或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從而培養他們之間相互協作的精神,并增進彼此的了解和友誼。
五、從學生的意愿和個體需要出發,分層設計作業
作業是課堂的延伸,是知識鞏固的基本途徑,是教學效果的有效反饋。因此,作業的設置要有針對性、遷移性、延伸性、整體性,如果都一味地按統一標準來要求,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勢必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增加心理壓力,無形中使學生厭惡學習,為此,我在教學中嘗試實施作業的分層布置,對作業量、作業難度和作業方式作了適當的調整。必做作業與選做作業同時設置,力爭讓每個學生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都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
每次的作業既面向全體,又注重個體,進行分類達標,學生盡可以在大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創作。布置每一次作業時,心里都想著不同層次、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有差異的學生,做到一步一個腳印,我們就一定會取得實質性的成功。
十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應放手讓學生去探究,讓他們自己掌握應掌握的知識,這樣才能適應當前的教學需要。
參考文獻:
許序修.讓教育走進學生的生命世界[J].人民教育,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