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孫興 盧博禮等
摘要 在對貴州省中藥民族藥產業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基礎上,總結出貴州中藥民族藥產業發展現狀,全省中藥材人工種植和野生保護撫育面積達26.79萬hm2,醫藥工農業總產值達325億元,其中,苗藥工業總產值達90億元,居全國各民族藥產值之首,并提出了制約中藥民族藥產業發展的問題和對策措施,為貴州省中藥民族藥良性發展路徑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 中藥;發展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S5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05-078-02
作者簡介 王璐(1986- ),女,貴州貴陽人,碩士,從事科技咨詢評估研究。
收稿日期 20141225
貴州省有中草藥資源4 802種,其中藥用植物4 419種、藥用動物301種、藥用礦物82種,珍稀特有藥材較多,種質資源豐富。目前,貴州省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藥用植物有石斛、山慈菇、珠子參、金鐵鎖、天麻、三顆針、黃連、豬苓等28種,占全國58種的48.3%,藥用動物有麝、穿山甲、靈貓等10種,占全國17種的58.8%。中藥材生產歷史悠久。貴州省中藥材栽培養殖的歷史可上溯到明、清時代乃至更早,萬山朱砂、大方天麻早在宋代就被列為上貢佳品,不少中藥質優量大,馳名中外。
中藥民族藥產業是貴州最具有比較優勢的后續支柱產業之一,貴州發展中藥民族藥產業具有氣候適宜、生態優良、民族醫藥積累豐富等優勢。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省直相關廳局、各市州政府有效集成政策、資金等資源,中藥科技示范園區和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建設加快推進,制藥企業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產業園區集群效應凸顯,新藥研究開發成效明顯,進一步推動了貴州省中藥民族藥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了全國中藥民族藥產業“北看吉林,南看貴州”的格局。 筆者在對貴州省中藥民族藥產業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貴州中藥民族藥產業發展現狀,并提出了制約中藥民族藥產業發展的問題和對策措施。
1 貴州中藥發展現狀
1.1 中藥材種植規模不斷擴大
2012年貴州省中藥材種植面積比2011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中藥材規模化規范化種植穩步推進。全省中藥材種植及野生保護撫育總面積累計達26.79萬hm2,比2011年增長39.8%[1]。其中,草本類中藥材人工種植及野生保護撫育總面積累計11.78萬hm2,比2011年增長87.3%;木本類中藥材累計15.01萬hm2,比2011年增長16.6%。山(金)銀花、杜仲、太子參等34個品種種植面積超過666.67萬hm2,生姜、魚腥草、厚樸等19個品種總產量超過1萬t。
1.2 醫藥制造業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
2012年全省醫藥制造業工業總產值225億元,同比增長8%,占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1 402億元)的16%;工業增加值56億元,同比增長8%;工業銷售產值185億元,同比增長15%,其中,中成藥銷售產值135億元,占銷售產值的73%,同比下降5.2個百分點。在生產銷售的中藥民族藥產品中,銷售收入超過億元的品種有艾迪注射液、骨康膠囊、肺力咳合劑等30個,同比增加11個;全省醫藥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達161億元, 同比增長20%;實現利潤總額21億元, 同比增長9%;稅收總額14億元, 同比增長11%。
1.3 創新驅動能力凸顯
實施一批國家級、省級重大科技項目,在搭建研發平臺、新藥創制、現有品種深度開發及技術提升、種植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2012年新建成“貴州省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貴州省中藥民族藥炮制、制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貴州省薏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貴州省少數民族藥食同源(功能)食品應用工程研究中心”,累計擁有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48個,初步構建了中藥材種植—新藥研發—生產制造全過程創新體系。全省現有藥品品種943個(其中獨家品種153個),批準文號2 278個,開展32個現有中藥民族藥品種深度開發及技術提升,在研中藥民族藥新藥120余個,貴州遠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的雙冬膠囊、貴州民族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理氣活血滴丸和貴州天安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辛伐他汀片3種新藥獲得批準文號,其中,雙冬膠囊和理氣活血滴丸獲得新藥證書。
1.4 中藥材及藥品流通體系不斷完善
2012年完成了《貴州省“十二五”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啟動建設藥品流通大型批發平臺、銅仁市武陵山中藥材大市場以及銅仁市、遵義市和貴陽市3個中藥材交易市場,為全省區域性的大型藥品流通基地和大型連鎖企業發展提供了平臺,形成了發展重點、統籌兼顧的藥品流通體系。2012年全省通過GSP認證的藥品流通企業10427家,藥品批發和零售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9億元,主營業務利潤14億元,商品購進總額193億元,商品銷售總額200億元,年末庫存總額23億元。
2 貴州中藥產業存在的問題
2.1 產業綜合協調機制不健全 作為“五張名片”之一的中藥民族藥產業,對經濟、生態、民生影響大,鏈條長(種植、飲片、提取、藥品、以中藥材為原料的相關產品、流通、監管)、產業關聯度大(經濟、社會、生態)、涉及部門多(科技、扶貧、經信、發改、商務、林業、藥監、金融等),綜合協調推動機制不夠健全,各部門間的信息互通、各產業間的技術交流等方面需要總結多年經驗,完善綜合協調機制,進一步加強統籌力度。
2.2 科技支撐產業發展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中藥民族藥產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對科技需求較大,目前科技投入尚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一是中藥材交易市場及信息化建設嚴重滯后,市場、倉儲和物流問題亟待解決;二是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力度不夠,滿足不了大規模生產需要;三是中藥材種植生產技術專業人才缺乏,中藥材種植技術服務有待進一步加強;四是科技創新領域研發投入不足,導致新藥研發領域科技產出能力較弱,現有產品技術提升和深度開發領域經濟社會效益不明顯,中藥材規范化生產種植技術示范和推廣力度不夠[2]。
2.3 以藥材為原料的新產品開發亟需加快
貴州省中藥材資源豐富,特別是全省上下加大對中藥材產業扶持力度后,中藥材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新產品開發速度明顯落后于中藥材產量增加量,藥材生產者長期穩定、能接受的經濟收益得不到保障。加大投入,加快以藥材為原料的產品開發,有效消化迅速增長的藥材資源,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真正經濟優勢。
2.4 企業規模偏小、品牌競爭力不強
貴州省中藥制造企業普遍規模偏小,全省只有少數企業進入集團性大型企業,其他均屬中小型企業,融資能力不強、發展資金不足,特別是新版GMP頒布實施、新版藥典以及節能減排等新政策的實施,加大了制藥企業技術改造成本,阻礙了企業開發研制新藥、更新設備、開拓市場,企業雖然有很好的獨家品種,但缺乏品牌競爭優勢[3]。
2.5 苗醫藥品牌建設需加強
作為我國中醫藥重要組成部分的苗醫藥,雖然療效獨特、明顯,但一直沒有進入國家民族藥行列,沒得到“身份認同”,影響貴州省民族藥苗藥做大做強和整體品牌建設。此外,國家民族醫師資格考試至今未將苗醫納入其中,苗醫藥面臨失傳。
3 對策措施
3.1 強化聯合推進機制,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
中藥民族藥產業十多年來取得快速發展,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省上下聯合推動機制和科技的先導支撐作用。實踐證明,省中醫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協調領導小組綜合協調推動,省直各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產業發展機制是有效的。為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確保貴州省中藥民族藥產業下步發展目標的實現,建議繼續保留設置省中醫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協調領導小組,以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名義進一步加強中藥民族藥產業發展趨勢、政策和規劃的研究制定,做好中藥民族藥產業統計監測工作,推進中藥民族藥產業加快發展。
3.2 加強中藥材資源的保護、創造和合理開發
抓好中藥材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和開發,開展野生中藥材資源的栽培馴化、瀕危稀缺中藥材的人工繁育技術攻關,加強優良新品種的選育、引種篩選和示范推廣。加快推進中藥材適宜性種植區劃編制和優質種子種苗基地建設,全面提升中藥材標準化、規范化種植技術水平和規模,保證貴州省中藥材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利用。加快以貴陽為中心,以施秉、大方等區域性產地交易市場為支撐的中藥材市場交易體系建設[4]。將太子參、金釵石斛、天麻、刺梨、半夏、玄參、白芨、鉤藤等既有資源優勢又有產業基礎的特色品種打造成藥材大品牌,爭取2015年市場占有率達20%的品種20個以上,其中,中藥材大品種達10個以上。
3.3 提升中藥民族藥產業的技術水平和規模
3.3.1 改進發展生產技術。
創制和引進一批療效好、市場前景大的藥物新品種,并推動其產業化,注重對企業已有品種,特別是153個獨家品種的技術提升及深度開發。研究制定中藥民族藥重點品種的產業技術路線圖,充分利用貴州省地道藥材資源,根據市場需求,開發以中藥為基礎的保健品、日用品、化妝品、食品添加劑以及中藥農藥、中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相關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重點發展具有貴州省特色的中藥材資源相關產品開發,開拓中藥相關產品市場。
3.3.2 加強品牌建設。
積極引進和發展化學藥、生物藥產品和生產技術,延伸產業鏈、拓寬產業幅。注重“苗藥”、“黔藥”品牌建設,加強以苗藥為代表的民族藥基礎醫藥理論研究、新藥研發、現有品種的技術提升和深度開發,加強民族藥傳統經方驗方的開發及產業化。
3.3.3 培育優勢企業。實施醫藥優勢企業培育工程,對貴州省制藥企業前50強和實施新版GMP技改的企業,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兼并重組、人才引進、政府采購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以貴州省骨干大中型制藥企業為主體,推進制藥企業通過聯合、兼并、收購等市場方式進行整合重組和合作,組建大型制藥集團,促進制藥企業向“專、精、特、新、強”方向發展,打造3~5個產值50億元以上企業、10~20個產值10億元企業,形成貴州省制藥工業以大型集團為主導、大中小型企業協調發展的格局[5]。
3.4 增強中藥民族藥產業的創新能力
加強中藥民族藥產業研發平臺建設,積極向國家爭取在貴州建設“國家民族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進“中科院貴州現代中藥民族藥研究中心”的建設。加快現有中藥民族藥產業園區公共創新平臺、服務平臺的培育建設,加強中藥民族藥領域的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應用,推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和產業技術聯盟建立,提升中藥民族藥企業、產業的技術創新及成果轉化能力。推進高校中藥相關學科建設,培養一批中藥民族藥種植、生產、研發和質量管理人才隊伍。
4 展望
貴州的中藥民族藥產業走出了一條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的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緊密結合的路子。今后,貴州省委省政府將進一步實施推動中藥民族藥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大企業培育、大品種培育、大健康產業鏈延伸、中藥基地縣建設“五大工程”,努力把貴州打造成“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中藥民族藥產業基地。
(上接第79頁)
4展望
貴州的中藥民族藥產業走出了一條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的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緊密結合的路子。今后,貴州省委省政府將進一步實施推動中藥民族藥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大企業培育、大品種培育、大健康產業鏈延伸、中藥基地縣建設“五大工程”,努力把貴州打造成“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中藥民族藥產業基地。
參考文獻
[1]
孫興,范勇,白文英.貴州中藥現代化產業統計信息資源管理系統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15(13):39-42.
[2] 任小巧,倪健,杜守穎,等.貴州中藥產業發展現狀及戰略思考[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4,21(2):1-4.
[3] 鄧煒. 貴州中藥生產基地建設與產業化發展狀況[J].貴州農業科學,2011,39(8):204-208.
[4] 楊威.觀潮黔藥:貴州中藥現狀掃描[J].大眾科學,2013(7):26-27.
[5] 楊小蘭,孫興.貴州省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13,23(12):147-151.
責任編輯 黃小燕 責任校對 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