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春雷 曹虎等
摘要基于筆者的工作經驗,指出當前城市居住區植物造景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生態設計的要點,并結合案例分析城市居住區的植物造景,為今后城市居住區植物造景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居住區;生態設計;植物造景;細部;配置
中圖分類號S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05-171-02
作者簡介郁春雷(1980- ),男,河南周口人,園林工程師,從事園林綠化施工管理研究。
*通訊作者,碩士,從事園林設計和綠化施工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01-04
園林植物的景觀藝術無論是自然生長還是人工創造,經過設計的栽植,都表現出一定的風格。城市園林植物造景經過實踐的積累和歷史的沉淀,逐步形成以植物生態習性為前提的地方風格、以文學藝術為藍本的詩情畫意風格、以設計者學識見聞修養品位為基礎的獨特風格和以師法自然弘揚可持續園林發展觀的自然風格[1]。植物造景從最初的建筑附屬設計發展到如今的植物景觀自然化的重要表現,其配置的好壞將直接影響環境景觀的質量及藝術水平,故營造綠色健康的居住區環境是現代社會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綜合體現,是建造新時期生態園林城市的必經之路。
1城市居住區植物造景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1城市居住區植物造景的研究現狀
植物造景發展到現在經歷了自然式設計、鄉土化設計、保護性設計和恢復性設計等階段,居住區綠化植物的選擇,要考慮植物的生態習性、生物學特性,種植符合當地生長條件的植物,適地適樹[2]。植物造景作為居住區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朝向實現居住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發展。就現狀來看,針對居住區這種特有環境中植物的布局研究深度不夠,關于居住區環境景觀的論著多傾向于居住區的綠地環境規劃,對功能需求和植物景觀設計相結合的專題研究少,缺乏理論及實踐上的總結及提高,所得到的理論成果不能很好地用于指導居住區景觀植物造景實踐。
1.2城市居住區造景存在的問題
居住區的植物造景應保持景觀多樣性,才能調節小氣候,凈化居住區空氣,從而發揮居住區協調環境和平衡生態的作用。據筆者的調查研究發現大多數居住區植物造景存在一定的共性問題,主要表現為:選擇植物時舍棄鄉土樹種,盲目引進外來景觀形態較好樹種,出現植物景觀的同城化;植物造景設計時不注重人性化,現場施工與設計方案不符,較大范圍的設計變更;養護管理措施不合理,具體的養護過程中工人憑個人經驗,缺乏理論技術指導;植物空間布局的功能性沒有得到最大化的發揮等[3-6]。所以在實踐中應該加強地域性本土植物的景觀營造,著重以鄉土樹種為主進行居住區綠化景觀配置,突出地域性植被的特色,打造人性化的居住區綠化景觀,增加城市居住區的地方特色。
2居住區植物造景的生態設計要點
2.1設計的內容要健全
居住區植物能夠增強小區特色,為不同居住者提供適宜的居住環境。居住區植物景觀作為景觀的軟景部分,應與建筑風格及園林風格相匹配,使人們能夠在追求各自不同的生活理念時享受舒適的家園生活。在進行設計時,植物配置要遵循生態學理論,設計內容應該充分考慮并均衡布置各級綠地的服務范圍,以喬木為主,構成喬、灌、草、藤本植物類型相搭配組合,將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層次,形成立體綠化,讓點、線、面有機結合,使三維綠化量最大化,形成各自的綠地景觀效果與功能。
2.2平面布局和立面設計
園林植物的平面布局有規則式和均衡自由式,規則式的布局有明顯的主軸線,對稱或不對稱構圖,或者傳統的法式規整形的幾何布局;均衡則布局靈活,充分利用壘土堆砌出自然地形和自由分區,總體均衡合理且不失嚴謹。平面設計中還要注重色彩的處理,綠地以綠為主,配置時可以利用植物的本身屬性,輔以彩葉植物和芳香植物,使其有視覺色彩和味覺變化。
立面設計以滿足功能為基礎,與平面設計有機結合,設計中可以結合原有或者人造的起伏地形、建筑小品及建筑第五立面、喬灌木和立體裝飾及綠化來塑造立面效果,同時立面設計還要考慮動態的透視處理,取得步移景異的良好效果。
2.3植物的選擇和配置
居住區的植物造景生態設計主要靠不同類型的植物進行合理的搭配和組合,為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居住環境,植物的選擇和配置顯得尤為重要。注重植物景觀的組合及植物季相色彩的搭配,以常綠樹為主基調,采用速生樹和慢生樹、喬木和灌木相結合,適當穿插四季花卉,并且考慮居住區對植物的特殊要求,選擇有花、有果、芳香類植物,避免早衰、壽命短的樹種,避免有花粉、飛絮、有異味的植物,不應選擇帶刺的或有毒、有臭味的樹木,使得城市居住綠地環境一年四季都有良好的景觀效果和生態效益。
3案例分析:以蘇州市勝浦鎮濱江苑動遷小區景觀設計為例
3.1方案設計理念
依房衍生,遵循“三元”、“有機”理念進行創作,提煉特性,體現“勝浦”、“濱江”特點塑造精品。景觀設計由建筑設計單位多次調整后的總體布局為藍本依據,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由房到景,逐次推導,在三元“建筑”、“道路”、“景觀”三者之間,不動建筑,縮短道路,擴大景觀。然后提煉出作為勝浦住宅小區的一些特質——濱水、生態農村原有符號、船型等,進行景觀特質的設計以區別其他住宅小區。
3.2設計主題思想
通過對居住區空間和功能的分析,設計出充滿人文關懷的幸福小區,創建健康的生活方式。空間的區域劃分為大型公建外景景觀集中區域、宅間的公共空間、入戶的標識性公共庭院(灰空間)、兒童游戲、活動場所,為居住區的民眾提供了老年人活動、交流場所和家庭綜合戶外活動場所(圖1)。創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完整的散步道體系串聯整個小區,單側人行道體系提供安全、有效的步行方式,欣賞悅目的綠地景觀。
3.3植物細部造景設計
總體的配置是營造四季有花的效果(圖2),春季的植物主要群落是海棠+櫻花+花桃+紫葉李+紫荊;夏季的主要群落是紫薇+木槿;秋季的植物群落是金桂+楓香+烏桕+馬褂木+無患子+欒樹+藍果樹+紅楓;冬季的植物群落是蠟梅+茶梅。高樓南向靠近樓房處盡可能采用落葉、開花、觀色葉喬木,漸行漸遠后再增加常綠樹植。小區東側沿河植物采用“桃紅柳綠”間種組團法。借水借對岸,綠帶景觀形成優美環境。小區西側沿浪花路布置常綠喬木(樟)+法冬,平時遮擋馬路灰塵,冬季易形成遮風林帶。高層樓房的西北處采用耐陰植被,增加灌木量,以遮蔽大量的出戶管道井蓋。整個小區常綠∶落葉為6∶4,東西向常綠,停車場采用植草與大香樟。
從整體分析,綠化配置亮點為宅間路兩側草坪(而非先前動遷小區的綠籬圍邊)及灌木,再次為小喬木和大喬木,組成由低到高的層次組團,符合自然特點。兩個入口氛圍的營造,采用“村前一座小石橋,一棵老槐樹,一座土地廟”的鄉情符號式設計,隱喻為當地“新農村住宅特性”,采用特型樹種植;出戶口的“灰空間”院落配置一棵具標志性且造型好的植
物,以形成幢與幢之間的區別;局部采用一些新品種:加拿大巨紫荊、珊瑚樸、藍果樹等,形成一些時空新鮮感。小區南區
圍墻建議退5 m,沿濱江路圍合,以擋馬路灰塵。植物成團簇種植,間或打開視線,以小喬木、開花植物為主,形成春季爛漫的濱江景色。
4小結
著名的景觀規劃大師麥克哈格在其著作《設計結合自然》中提出設計遵從自然的理念,將風景園林設計的理論建立在以生態學為基礎的科學的立場之上,用生態學指導風景園林設計[7]。21世紀是注重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生態時代,人們開始更多關注環境的生態效益,推動著景觀設計朝著更為生態化的方向發展。在進行居住區植物景觀設計時,除了保證生態效益原則外,造景風格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是勢不可擋的,應該充分考慮各級綠地的服務范圍,增加鄉土樹種的應用比例,提高植物景觀的物種多樣,推廣應用典型配置模式,豐富綠地景觀類型,突出植物景觀的群體或量的效果,讓點、線、面有機結合,在尊重自然的同時結合實際情況來進行方案設計,增強園林植物景觀文化內涵,來打造自然的生態系統,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為人們的生活增加新的亮點,滿足其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朱鈞珍.中國園林植物景觀風格的形成[J].中國園林,2003(9):33-37.
[2] 包志毅.園冶論壇:植物景觀的價值[R].2010.
[3] 蘇泳嫻,黃光慶,陳修治,等城市綠地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11,31(23):7287-7300.
[4] 吉佩佩,高祥斌,王營,等.濱水植物的研究進展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0):4477-4479.
[5] 范云丹.居住區植物配置存在問題之我見[J].園林,2013(7):38-41.
[6] 汪明.對居住區綠地實行生態化養護管理的討論[J].科技創新導報,2011(18):134.
[7] 凱文·林奇.城市的印象[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高菲責任校對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