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舉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創建學習化社會成為必然,同時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對成人教育也提出了相應的新要求,基于學習化社會視角研究成人教育的功能是當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將闡述學習化社會的內涵以及學習化社會視域下的成人教育的功能。
【關鍵詞】學習化社會 成人教育 功能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5-0040-01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教育改革的熱潮已波及各個教育領域,人們對知識的渴求也隨之不斷增強,成人教育如今已成為教育領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能夠促進不同的年齡群體進行知識拓展,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學習化社會的構建。加強對成人教育的研究是幫助人們實現終身學習的現代化需求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前提和基礎。
一 學習化社會的內涵
學習化社會是指以學習成長以及人格的構建為目的,在為全體成年人提供定時的成人教育基礎上制定關乎目的的相關制度,從而能夠保障成人教育最終目的的實現,并且在此基礎上能夠建立一個朝向價值轉換及成功的社會。這是196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前校長赫欽斯在其出版的《學習化社會》中提到的關于學習化社會的概念。
中國臺灣某學者在《終生教育典范的發展與實踐》中提到學習化社會是以終身教育體系為基礎,學習者是社會的核心,同時人人都能享有同等的學習權利,且能夠使終生學習的理想得以實現。在這個社會中,學習者的基本學習權利能夠得以保障,受教育的機會公正且平等,學習障礙能夠被合理去除,終生學習體系能夠適當的建立。
還有學者認為,學習化社會是指一種確立了終身教育體系的教育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教育是個體也是社會的責任,學習是個人的生活特征,同時也是社會的特征,這種學習化社會將教育行為與個人的學習行為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習是學習化社會的主要課題,總之,學習化社會就是使每個社會個體都能夠隨時隨地、平等、自由地享受學習的權利,并且擁有學習的機會和資源。
二 基于學習化社會視角下的成人教育功能
1.個體功能
成人教育的個體功能是指成人教育在社會個體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對個體的身心健康等方面起到的作用和功效,成人教育的個體功能主要表現在促進個體的個性化發展,從而提高個體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質量。
以人為本是學習化社會的基礎和核心,它提倡的是個體的自由發展和自我實現。成人教育能夠促進個體個性化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1)有利于個體差異性的發展。成人教育注重因材施教,針對個體的差異性和特殊性開展因人而異的教育,同時,由于成人教育具有豐富性,所以能夠根據個體的興趣進行自主選擇式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能力。(2)成人教育能夠促進成人主體能力的發展。主體能力是指主體認識世界和改造外部對象的能力,成人能夠通過參加多樣的課程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由此可見成人教育是實現個性化發展的重要保障。
成人教育能夠提高個體的謀生能力和生命品質。首先,在成人參加技能培訓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個體的謀生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更快地與學習化社會相融合。如農民工可以通過參加成人教育的課程獲得非農技術,提高謀生能力和謀生手段,從而促進社會流動。其次,構建學習化社會能夠滿足成人更多的精神需求,提高生活品質和生活質量。學習能夠使人們獲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極大滿足,能夠提高精神境界,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所以,成人教育是提高人們生存能力和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和支撐。
2.社會功能
社會功能主要是指教育所具有的促進社會發展的功效和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促進政府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快學習型政府的形成,從而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和行政能力。通過改善政府人員自身的知識結構,使其成為愛學習、終生學習的知識性工作人員,同時可以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創新能力,通過對其思維能力、意志力等方面的培養,從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2)成人教育能夠促進經濟的發展,只有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知識結構和創新能力,才能有效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成人教育靈活的教育方法擴大了受教育的規模,提高了勞動者的知識文化素質和工作技能,同時,學習化社會背景下的成人教育主張終生教育,這種理念使勞動者的知識結構不斷更新和進步,從而保證了人力資本自身的可持續性,其人才結構的穩定性為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3)成人教育有利于促進文化的傳遞和更新。由于成人教育不僅涉及科技知識,還涉及文學、藝術等,從而進一步促進了文化交流。
三 結束語
學習化社會背景下的成人教育研究是教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成人教育功能進行探討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原動力。
參考文獻
[1]朱敏、高志敏.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型社會的全球發展回溯與未來思考[J].開放教育研究,2014(1)
[2]孔全新、劉沂青.近十年我國成人教育功能研究綜述[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4(1)
[3]李海艷、袁諾.學習化社會思想及其對電大發展的啟示[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