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摘 要】幼兒對音樂有獨特的好感,他們雖然年齡小,可對音樂往往有獨特的喜好和認知。但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很少把音樂教育作為必修課,忽視了音樂教育對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闡述了音樂教育對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性,并且針對中國當今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的策略。
【關鍵詞】音樂教育 生理發展 心理發展 教育現狀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5-0168-02
一 音樂教育對3~6歲幼兒身心發展的影響
1.音樂教育能促進幼兒的生理發展
對處于學前教育階段的幼兒來說,音樂活動是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自我表現的捷徑和重要方式。通過音樂的引導可發掘幼兒潛在的能力,塑造他們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性格。
第一,能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音樂教育有利于幼兒大腦的全面發展,音樂教育不僅對幼兒腦細胞的皮層增厚、腦功能的完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還與幼兒的智力發展有密切的關系。在音樂活動的進行中,聲音與身體的律動信息不斷地輸入大腦,從而不斷地增強了腦神經元的刺激,這有利于各個神經元間的接通,形成神經暢通的狀態;并且在這個時候,音樂培養了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和敏感度,以及身體的敏捷程度,促進了幼兒的智力發展。
動作是幼兒發展智力的開始,曾經也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在訓練孩子的手腳時也就是在訓練孩子的大腦,而手腳的統一訓練在音樂活動中得到了完美地施展和充分地利用,彈奏鋼琴可使幼兒手指的靈活度增加,舞蹈則是訓練幼兒全身的協調。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曾指出,人類一共有六種智能,其中第三種智能就是音樂智能,是可以感知韻律和進行音樂的創造,從而可見,音樂和智力本身存在一種不可分割的關系。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還可擴大幼兒的音樂視角,豐富感知的能力,發展幼兒的形象思維,總之,幼兒在音樂的教育活動中可獲得多方面的知識。
第二,促進幼兒的身體健康的發展。悅耳動聽的音樂可使人們精神愉快,增強他們活力。根據相關的醫學研究報告證明,人在身心愉悅的情況下,身體的血液中可分泌出一種有利于身體健康的物質,這種物質不僅可促進血液的循環,還可增強身體的新陳代謝,促進胃的消化,并且還有緩解疲勞的功效。音樂中瞬息萬變的節奏、旋律和速度,即可以調節人體的功能,又可對大腦邊緣系統和腦平網狀結構產生影響。
它能讓幼兒通過身體的動作來感知音樂的旋律、音樂的起伏,也可以說通過動作感知音樂中的情緒變化,即身體的自由擺動,跳動或走跑等,通過這種方式達到讓幼兒自主創造合乎節拍的動作的目的,從而喚起幼兒與生俱來的本能,培養人體極為重要的感覺之一——節奏感,從而可以建立身心的和諧感和動作的協調性。使幼兒的聽覺更加敏感,情感更加豐富、細膩,使幼兒的性格更加積極、活潑健康。
與此同時,在音樂活動和舞蹈這一類集體的活動中,也可以更好地建立幼兒的空間方位感,例如在個體與個體之間進行位置交換時,組與組之間的隊形變換時,都可以讓幼兒切身地感覺到空間的變換,也讓他們的抽象意識有了初步的形成。它還可以讓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音樂的動與靜、快與慢、長與短、強與弱,從中體會音樂節奏的魅力,從而可以促進動作協調的發展。
2.音樂教育能促進幼兒的心理發展
音樂能引起控制人類情感和感覺大腦的自主反應,因此也能使情緒發生許多變化。很多研究結果表明,平靜或快樂的音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心理上的焦慮,同樣,舒緩、柔和的音樂也可以抑制幼兒激動的情緒,把他們從某個激動的情緒點引向平靜。用音樂來教育幼兒,能陶冶他們的性格,凈化他們的心靈,升華他們的情感,啟迪他們的智慧,更能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品質。
第一,豐富幼兒的情緒和情感。音樂也可被稱為聲音的藝術,它通過有組織、有順序的聲音來表現現實生活中的情感動向,以達到表達個人情感思想的目的,所以音樂也通常被人們稱為情感藝術家。通過實踐證明,聲音與人的情感活動是在實踐過程中進行的,所以幼兒的情緒和情感也可以結合音樂活動的進行來完善。音樂可以大大地豐富幼兒的情感經驗,達爾克羅茲曾說,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智力的過程還不如說是一種情感的經歷,幼兒的情感是在不斷發展的,更高一級的社會情感也有了初步的雛形。音樂可促進幼兒個性、社會性和德育的發展。音樂不僅喚醒幼兒的獨體意識,而且還促進幼兒個性發展的獨特性。與此同時,幼兒與幼兒間進行的音樂交往,使幼兒充分地體會到個體與個體之間合作與分享的快樂,在這個過程中,幼兒與人交往時需要的自信也在逐步增強。
第二,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在音樂的教育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會用到的幾句話就是:小朋友們,你們聽到這首歌,想到了什么?讓我們開動聰明的小腦袋,給這段曲子加上你們想到的動作吧!在這個過程中,小朋友們的腦袋也會飛速地旋轉,想想加上什么動作會合適一些,他們會動用記憶里所有的片段,這是鍛煉他們認真思考和想象力的過程。在音教的過程中,幼兒的想象力也跟著音樂的旋律起伏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
二 音樂教育在中國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當然我們存在的問題也是非常顯著的。結合資料我總結了以下幾點:(1)對學前音樂教育的投資過于盲目。家長為了自己孩子的全面發展都會給孩子報很多特長班,可是根本沒有考慮過幼兒的真實想法。盲目的設計卻忘記了初衷。(2)盲目追求音樂造詣,也就是考級。對音樂,只要求量不要求質。級數很高可真正的學識卻少得可憐。(3)部分音樂教師水平不達標。有很多老師憑一張文憑就找到了工作,音樂水準平平,專業知識儲備過少。
傳統教育中,往往音樂教育只是“主課”的輔助,很少作為重點,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中國學前音樂教育被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學習階段,二是創造階段。
三 解決策略
1.音樂教育的內容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
與幼兒實際的生活緊密相連是教學內容選擇的要點。要選擇一些節奏輕快、特點鮮明的歌曲,這樣的歌曲容易被幼兒接受,在不同的場合運用不同音樂,可以充分地激發幼兒的興趣。例如體育課,就應選擇一些輕快、節奏感明確的音樂;游戲時則應選擇一些節奏歡快的鋼琴曲,結合音樂可以充分地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也可把活動推入一個新的高潮。作為老師,如果硬性地去規定幼兒去唱那些難懂的歌詞,幼兒不但理解不了歌詞的意思還達不到情感的共鳴。當然,幼兒也需要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與感受,教學內容的設計和選擇也需要適應時代的需求,在突出培養幼兒創新精神的同時也應隨時更新和擴展教學的內容,欣賞、表現和創造三方面都應包括在幼兒的教育教學中。
2.要重視新教師的培訓和引導
新教師在對待工作時需要一個適應和學習的過程,需要有人從旁指導。學校應適當地組織一些教研活動,增加教師之間的交流,讓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指導新教師。我們的幼兒園經常組織公開課講演,讓新教師和老教師穿插著講課,其他老師表達對課程設計到授課過程的看法,老師們在一起找問題,探求解決策略,在思想碰撞間探索進步的道路。這種活動,才能讓教師積極參與,受益匪淺,獲得共贏。
3.在日常生活中滲透音樂教學
無論我們是運用什么方式來組織音樂活動,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幼兒得到快樂。而這種快樂是幼兒學習和探索的動力,我們一直都希望幼兒因為學習所以快樂,卻忽略了因為快樂所以學習的道理。我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承擔引導者,合作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在活動中應適當地多給幼兒自主的空間,讓幼兒自主地尋找快樂、創造快樂,享受音樂的旋律。早上入園,營造輕松歡快的園內氣氛,中午進餐,要營造優美舒暢愉快平和的氣氛,午休時,要營造催眠溫馨安靜的氣氛等。在日常的教學中,可以多多地增加打擊樂。每個幼兒都喜歡敲打東西而打出的清脆響聲,打擊樂非常適合幼兒與生俱來的本能,抓住幼兒這一特性而設計的教學活動,可以充分地發展幼兒的合作精神,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規范意識,使他們在音樂活動中獲得快樂,也獲得成功的感受,增強幼兒的創造力。
幼兒是一個具體的、有著豐富個性的、在不斷地探索中不斷發展的個體。他們的發展進程,他們需要的種種外部條件都需要從事教育事業的我們細心觀察,了解和研究。不同的幼兒,由于不同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又存在很大的區別,這個更需要我們的教學方式靈活多變、因材施教,而教師本是素質教育的提高、也是音樂教育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音樂教育方面的路還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更細致深入地去研究。
參考文獻
[1]李晉瑗.幼兒音樂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沈建洲主編.幼兒藝術教育活動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張志華主編.幼兒園音樂教學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