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潔
【摘 要】近年來,中國的留學生教育發展迅速,人數顯著增加,影響力也日益顯現。發展留學生教育對中國而言十分重要,但中國的留學生教育目前還處于發展完善階段,有很多現實問題需要考慮。我們應該在政治原則優先兼顧學術原則的前提下來大力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
【關鍵詞】來華留學生 政治原則
【中圖分類號】G64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5-0198-02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經濟迅速發展,國際地位隨之提高,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中國從改革初期,由單一的留學生輸出國慢慢轉變為留學生輸出與輸入并重的國家。隨著來華留學生人數的日益增多,來華留學生教育的迅速發展,在培養來華留學生時是以傳統意義上的培養高素質、高修養人才的學術原則為主,還是以培養親華友好朋友的政治原則優先?筆者認為,應采取以政治原則優先兼顧學術原則的方式來大力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使來華留學生教育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更好的發展做出貢獻。
一 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留學生教育一直同國家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留學生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地受到留學所在國家文化的影響,接收或認同全新的價值觀念,從而對其留學國家產生感情,最后把這種感情表現在政治立場和促進兩國經濟文化交流上。這些學成回國的留學生會在他們今后從事的各項工作中表現出對曾經留學國家的友善和傾向性,也會極力促進本國與該國經濟、文化的友好往來。留學生選擇來中國留學,表明了他們對中國的信賴和友好。我們在培養來華留學生成才的同時,更應幫助他們全面完整地了解中國,增強他們對中國的情感,加強他們與中國人民的友誼,使他們成為聯系中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使者。
1.有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目前,國際局勢相對不太穩定,中國的周邊環境不太安全,對中國存在偏見或認識不全面的國家很多,發展留學生教育對于讓其他國家更好地了解中國有著重要作用。以中美兩國的交往為例,新中國成立20多年,中美兩國基本不來往。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美兩國的交往才走上了正常的道路,而這一歷史性的突破除了兩國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外,也離不開一批諳熟對方事物的“美國通”和“中國通”的努力。尤其是美國當時有一批因家庭或個人原因在中國待過或學習過的學者,這些“中國通”“知華派”在推動尼克松打開中國大門和卡特總統決心與中國建交中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他們在其后的幾十年里為促使美國歷屆政府保持對華政策的連貫性和持續性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若能將這些未來在對華關系領域中掌握話語權的來華留學生培養成客觀的“知華派”和“友華派”,從長遠來看,他們會讓美國民眾對中國有更加全面真實的了解。當然,這不僅需要少數精英的相互熟悉,而且需要一代人的相互了解。培養大批真正了解中國的“中國通”,可以從來華留學生抓起。
2.有利于傳播中國的優秀文化
較之美國等西方國家,中國的歷史文明更為源遠流長。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具有幾千年連續不間斷文明的國家,其豐富的文化成就舉世公認。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作為軟實力的中華文化也日益引起世界的重視。大力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首先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外交大戰略,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宣傳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培養更多了解、理解和支持中國的國際友好人士,為中國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創造一個和平、寬松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
因此,我們應努力培養一大批對中國文化有興趣和好感的來華留學生,通過有效的教育,培養出一批從事中西跨文化交流和研究的學者和新聞工作者,使他們能成為中國問題
和中國文化專家,然后通過他們來推介中國文化。我們可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馬可波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西方介紹古代中國的燦爛文化,能激發起歐洲人此后幾個世紀的東方情節嗎?同樣的,如果沒有史沫特萊、斯特朗、斯諾等許多扎根在中國、生活在中國的國際友人常年向世界客觀報道中國的革命事業和建設事業,中國共產黨在國際上的形象和中國國家地位能沖破西方的封鎖,而在世界上得到廣泛的同情和認可嗎?我們應看到,國際友人在推介中國文化中的作用是居功至偉、無可替代的。
二 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現狀
中國的來華留學教育,學生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對于后期的培養和畢業有很大的隱患。
有人片面地認為,學生的學術水平體現在畢業論文質量和發表文章數量上,其實不然。這兩者只是學生學術水平的某些方面,學生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表達能力等方面都可以說明學生的學術水平。對來華留學生的培養應更加全面和深入,在培養環節加強學生的學術水平,而不是在最后畢業時用學位授予標準的硬性標準來要求學生達到“學術水平”,這樣致使很多來華留學生無法按時畢業,不利于中國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發展。
很多高校在來華留學生的學位授予上要求與本校的學生采用統一的標準。特別是研究生階段,要求學生在期刊發表文章并用中文完成論文撰寫,用中文完成論文的答辯,這些要求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學生的學術水平,但會造成很多學生無法順利畢業,原因也許不是專業理論和知識沒有達標而是中文水平不夠,無法完成中文論文的撰寫及用中文答辯等硬性要求。來華留學生來中國三四年,要完成專業的學習同時還要兼顧中文的學習,這是十分困難的。筆者認為,來華留學生的學位授予可以不完全按照中國學生的學位授予條件,可根據實際情況來彈性要求來華留學生,以吸引培養來華留學生對華友好,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對專業知識了解的親華友華的國際學生。
三 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實現途徑
由上可見,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對中國的政治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為了更好地實現政治原則優先兼顧學術原則,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改進。
1.規范入學考試制度,提高留學生生源質量
制定合理、科學的來華留學生入學考試制度是保證中國留學生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但中國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全面衡量學生綜合素質的來華留學生入學考試制度。高校或放棄考試,盲目“寬進”,或各自設定入學考試方式,導致考試標準不一、考試內容各異的現狀,這樣不利于廣大來華留學生的報考,也不利于高校全面準確地了解學生情況,同時給后期的學生培養帶來困難。我們應在參照先進國家留學生入學考試制度的基礎上,制定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統一的、標準化的入學考試制度。
中國對來華留學生的獎學金大多采用預科考核的方式,通過幾年的努力也有了一定的成效,但中國對自費的留學生卻缺乏相應的考核標準。筆者認為,先要把對自費生的學習要求以大綱形式統一確定下來,才能把考試難度與公費生預科考核區分開來。由教育主管部門開發統一考試,各高校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調整,但必須符合自費留學生的學習大綱。首先,主管部門做好調研,把握好命題尺度,制定相應的大綱和試題庫。再者,主管部門將開發好的內容發給高校,然后看能否得到各高校的認可,即各高校是否愿意把它作為標準進行錄取操作。同時參照國際留學生入學考試的規律和趨勢,做到簡化、重視考察綜合能力及文理科的綜合滲透。
2.提高留學生培養質量
中國對來華留學生的培養目標是“根據中國教育制度的教學計劃,結合派遣國的需要和留學生的不同情況,培養他們成為能掌握所學專業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實際能力,身心健康,了解中國和對華友好的人士。”
來華留學生的培養質量應在培養環節加強,而不是硬性地以為學位授予標準來要求。如完善留學生的課程體系,采取多元化的課程;強化教師的外語能力,加強與學生交流溝通的水平;編訂屬于來華留學生的教材,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在培養過程中添加中國的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公選課;建立一對一的輔導機制,為留學生更好地了解適應中國提供輔助;建立專業的教授委員會,為留學生答疑解惑等。這樣可以為來華留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及實踐的環境。
3.適當放松學位授予標準
目前,中國學位授予標準對來華留學生而言過高。尤其是碩士學位授予標準中關于論文方面的要求。為更好實現政治原則優先的來華留學生教育,在提高生源質量和加強培養力度外,可以對學位授予做出如下調整:
對學生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要有所要求,但程度上可適當放寬,根據派出國生源的實際可靈活變動。
由于來華留學生漢語水平有限,而中國教師外語水平也不高,學生學習交流有困難,在規定的學制內來很難完成規定的課程學分。這種情況下可允許學生延長一定的時間(半年到一年)補修或重修有關課程。
學位授予應以課程學習為主,但論文要求可適當放寬,如做一個小論文或論文設計,能表明學位申請者基本掌握了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即可。對來華留學生必須發表文章才能獲得答辯資格這一條件不做硬性要求。
除了漢語言專業學生,其他來華留學生在學位論文用漢語撰寫和答辯有困難時,可用國際通用語言撰寫和答辯,但必須能用漢語寫出論文摘要,同時要求學生能使用中文生活用語,基本能閱讀專業漢語資料。
參考文獻
[1]郭玉貴.從國家利益角度更有效吸引美國學子來華留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
[2]劉玉珂.學位教育比較研究——關于授予來華留學生中國學位問題[J].外國教育研究,1991(4)
[3]羅雪蓮.來華留學生教育課程研究[D].復旦大學,2011
〔責任編輯:林勁〕